鄂教版科学七下《燃烧与灭火》word教学参考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燃烧与灭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火灾案例,引发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思考。
2. 讲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4.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与灭火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过程。
5. 案例分析:分析火灾原因,引导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预防火灾和正确灭火,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学生对灭火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3. 评价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
5. 评价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消防员或火灾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火灾预防和应对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消防站或进行消防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开展火灾预防宣传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火灾预防工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燃烧与灭火》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火焰、可燃物、灭火器等。
3. 案例资料:火灾案例、火灾预防宣传资料。
4. 教学课件:燃烧与灭火的动画或图片。
九、教学安全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远离火源和高温区域。
2. 使用灭火器时,确保学生正确操作,避免误伤。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
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二、教法分析: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参加此次说课比赛,我将借这次机会,与大家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展示得是: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九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本节教材在整册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燃烧和灭火这一重要知识点,时常在中考中浮现,并且还时常以实验探索的形式浮现,学习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家里不幸发生了火灾,应该怎么处理?公共场所浮现了火灾险情,怎么办?怎么样防止惨剧发生?等。
从内容设置的角度看,本节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化学反应——燃烧入手,用科学探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爆炸等有关知识。
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及火灾中逃生的一些小常识。
我担任的教学班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通,但对学习化学兴趣较为浓厚,特别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
有一部份同学具备独立完成探索实验的能力,有的可以通过组成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获得知识。
学生学习本节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对这一部份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现象的分析、总结而得出结论。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对火灾发生的原因的分析(2)常用灭火方法和使用范围(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爆炸发生的原因(2)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4)能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火的问题(1)通过灭火的原理的探索,体验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2)通过活动与探索,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1)通过对燃烧现象的分析,了解内因和外因间的辩证关系(2)在进行科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带来的乐趣,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对化学学习的兴趣(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4)展示大量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我们身边1 .实验探索法:通过实验,探索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水、土、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燃烧和灭火的相关图片、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 探究燃烧的条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火柴、蜡烛的燃烧过程,总结燃烧的条件。
3. 学习灭火的方法:讨论灭火的方法,观看灭火器的使用视频,了解各种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
4. 实践灭火:分组进行灭火实践,运用所学的灭火方法,体验灭火过程。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预防火灾和正确灭火。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燃烧和灭火的知识结构图,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在实践灭火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安全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掌握不扎实,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可以增加火灾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燃烧和灭火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森林火灾、化学实验室火灾等。
2. 介绍新型灭火材料和技术,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 强调在生活中注意火灾预防,提高安全意识。
八、课后作业1. 调查身边的火灾隐患,提出整改措施。
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火灾事故统计数据及火灾原因分析。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灭火过程中的表现。
3. 学生对火灾预防意识的提高。
十、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加强课后辅导。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曾勇,来自郭家初级中学。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内容:课标要求:让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前面已经学习了氧气可以助燃、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等有关燃烧的知识,本节内容是对这些知识的归纳和提升,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学情:我是按学生的认知、能力、心里基础三个方面来分析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燃烧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在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具体实验设计方面不熟悉;而心里上又非常渴望体验、渴望展示。
教学目标:我认为这三个方面:1、运用对比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2、通过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器的使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创新能力。
3、通过燃烧和灭火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的意识。
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难点是:怎样运用对比法得出燃烧的条件。
教法:我选择了“抛锚式”教学法来组织整个课堂。
“燃烧的条件”是“锚点”,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应用拓展自然成为相辅相成的三根锚链。
三、教学实施为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我演示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燃烧和灭火”。
首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出第一根锚链:燃烧条件的探究。
然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根据学生对燃烧现象认识,猜出燃烧所需的一些条件。
于是,我设计出三组对比演示实验,在第一组实验过程中将一根木柴和一根玻璃棒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得出燃烧是需要可燃物的;第二组实验中点燃两根蜡烛,其中一根用烧杯罩住,对比暴露空气中的另一根蜡烛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第三组实验中将一小块木柴和一小块煤炭,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得出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的。
同时并对着火点进行分析,而且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对下面的实验打下铺垫。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A.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B.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3、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三、说教法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
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四、说学情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
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
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沙子等。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火灾案例,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燃烧的条件。
3.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燃烧的条件,演示灭火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灭火过程。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掌握。
6.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燃烧和灭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安全防火意识。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总结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安全防火意识,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火灾防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火灾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 探究燃烧条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燃烧所需条件。
3. 讲解灭火原理:教师讲解灭火的三大原理,并进行演示。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灭火实践,体验不同灭火方法的效果。
5. 知识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能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过程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的几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2.调查火灾事故,培养调查研究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
2.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破除迷信思想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情所需要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施教策略:通过猜想、实验探索、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来加深学生的认识,结合生活实例,教师启发点拨和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散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概括总结
教学用具:酒精灯,坩锅,铁支架,酒精,棉花球,石块,纸片,小纸盒,烧杯,热水,白磷,红磷,铜片,简易灭火器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