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人生 教案 鲁教版九上 (7)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7
学习目标1.朗读全文,理清写作思路。
2.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3.品味富含哲理的语言,理解作者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阐述。
资料链接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
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一、整体感知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瞻望()攫取()臆测()馈赠()停滞()鲑鱼()2.解释词语。
瞭望:瞻望:攫取:停滞:臆测:馈赠。
3.概括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人生命旅程中的四种场景。
方法链接:概述文章内容的方法:A.抓住人物,弄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语言要简练)B.围绕中心叙事句式提示:本文描述了……情景。
即:“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或“围绕谁?发生了什么?”4.我的问题二、探究赏析1.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2.勃兰兑斯将人生所作的后面三个比喻: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分别照应三种人,说说是哪三种人?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方法链接: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按照分工的不同分别进行分析。
体会作者表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文中多处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语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探讨人生的意义,请谈谈自己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方法链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语言:1.用词美2.修辞美3. 哲理美(1)“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2)“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人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a.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b.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c.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延伸拓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d.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②过程与方法:a.反复阅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
b.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在思辨的过程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c.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在本文中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以用更多的画面场景和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因而可以鼓励学生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的人或更多的场面,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标题是“人生”,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学重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品读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沧海横流,名垂青史。
古往今宋。
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人生教学计划范文
为大家整理了九年级上册语文人生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仔细阅读,并祝各位同学在学期中快乐。
一、导言。
有人说:人生就是与风浪搏击的双浆;有人说:人生就是耕耘大自然的老黄牛;有人说:人生就是在暗礁中行进的船;有人说:人生就是那条坎坷曲折的小路。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我们应该怎样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今天我们就从勃兰兑斯的《人生》一课中去找答案。
二、案例
师: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他把生命比喻为幽径,而文中作者却把它比喻为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幺?
生1:我觉得恰当。
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
每前进一步,就好象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
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
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
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9 课《人生》教课方案内容预览:《人生》教课方案教课依照《人生》,是勃兰兑斯的一篇散文。
勃兰兑斯( 1842~1927),丹麦文学责备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游。
1871 年归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解《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890 年第一版此书,惊动了丹麦思想界。
重要著作还有1888 年发布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这篇散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一样的角度、视线,描绘人的生命旅途的不一样状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实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爱惜,以及让一世过得更存心义的信念和理想。
“高塔” 等四种情形纯属虚构,是为说理而设置的,也就是讲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夹叙夹议,而不是空发谈论,写得委婉蕴藉,回味无穷,给人以启示激励。
假如把人一世成长、奋斗的进度比做登攀一座高塔,而通往这座塔顶的一级级台阶,就是人生的阶梯。
一个人从母体中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了登攀,识字念书、学习某种技术、从事某种职业,也是在登攀这座高塔的阶梯。
在登攀头几级阶梯时,他不需要多少智慧,并且有父亲母亲的帮助,所以他登攀起来比较轻松,并且大多半光阴是快乐的。
此后的登攀,就要靠智能与体力了,并且越往上,登攀的难度越大。
当他达到必定的高度时,便会失掉父亲母亲的帮助,甚至失掉全部帮助,只好完好靠自己的力量,而每登攀一级阶梯,都是对他的体力、智能、意志的考验。
每登上一级阶梯,登攀者的眼界就会更广阔。
但是,世人在登攀人生的阶梯时,步伐解速度其实不一致。
有的人在登上最先的几级阶梯以后,便变得寸步难行。
有的人在登上某一级阶梯以后,只管仍有余力登攀,却过早地止步不前。
有些人则是生命不息,登攀不只,他们以过人的智慧与精力忍耐孤独,清除每一个行进中的阻碍,达到了“自己的最高存在境地”。
总之,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描绘了人类登攀高塔的共怜悯形,以及几种人在各自不一样的领域中奋斗、劳作的情形,依据这一思路,我们不如把作者的“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人生》自主学案人生是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会面对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在学习本文的时候,要揣摩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关于本文作者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890年出版此书,轰动了丹麦思想界。
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瞭望()攫取()鲑鱼()停滞()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攫取:掠夺臆测:主观的推测馈赠:赠送3、词语积累。
陷阱臆测乐此不疲粉身碎骨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题解,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以及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的表现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也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3、在课文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如何理解"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年龄越大,经历的事情就会越多,后来发生的事情和已前的事情看起来就"似曾相识"。
《人生》教案主题:人生时间:1课时(45分钟)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人生的定义和意义;2. 理解人生的不同阶段和挑战;3.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人生挑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张画有人生阶段的时间轴;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讨论人生对他们有何意义。
2. 引发学生思考:人生是否有固定的阶段?这些阶段有何特点?步骤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出示画有人生阶段的时间轴,简要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挑战。
2. 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并与教师一起分享自己对每个阶段的理解和看法。
步骤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人生阶段。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发言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对该阶段的理解和重要意义。
3.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信息。
步骤四:个人反思(10分钟)1. 学生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感悟和认识。
2. 学生可以描述自己现在的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克服困难的策略。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概括全班学生的意见,并强调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适应变化。
2. 教师鼓励学生有信心面对困难,相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挑战。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并了解历史和文学中的相关例子。
2. 引导学生制定长期和短期的人生目标,并思考如何实现。
教学评估:1. 在小组讨论中,评估学生对不同阶段的理解和观点表达。
2. 收集学生的个人反思,并评估他们对当前阶段及面临挑战的认识和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生命是一场奇妙而神秘的旅程,每个人的人生都拥有不同的阶段和挑战。
通过教案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人生的定义和意义,探索不同阶段的特点,并培养积极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导入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了人生对他们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定义。
有的人认为人生是一次机会,需要珍惜每个瞬间;有的人则认为人生是一次成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和改善自己。
2021年九年级人教版语文《人生》课文及教案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为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学研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斯莫卢。
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人教版语文《人生》课文及教案。
《人生》课文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
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
这座高塔是圆锥形的。
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
这是每一个人因的命运:如果他达致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惊觉是哪一级,毕氏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导流,而他也就消失了。
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第三十一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较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
攀登或者说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土,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美景赏心悦目。
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难测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每一级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
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越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冲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
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完成使命新的平台后,对他的道贺也就更热烈些。
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探究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
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
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
人生【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2、品味文中作者深挚的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作出的富有哲理性的概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2、延伸拓展,指导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构思】1、采用品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和写法;3、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大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同学们,人生是什么?成长中的你们或许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曾经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宝贵的启迪。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
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多媒体显示:1、生字注音:陷阱(jǐng)瞭望(liào)瞻望(zhān)撒旦(sā)攫取(jué)充沛(pèi)鲑鱼(guī)停滞(zhì)臆测(yì)馈赠(kuì)2、词语释义:瞭望:登高远望。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取:掠夺。
充沛:充足而旺盛。
增益:增加,增添。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臆测:主观的推测。
馈赠:赠送(礼品)。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
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个场面(1~4):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
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
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的,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个场面(5~6):描述一些人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
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个场面(7):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
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个场面(8~9):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
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3、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交流,把握主旨。
多媒体显示:1、本文一开头作者把人生比做什么?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2、作者还将人生比作地洞、广阔领域、工场,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它们分别指哪类人,这些人具有什么特点。
3、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4、作者写作本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主发言,鼓励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明确:⑴文章开头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
这样的比喻非常恰当,因为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
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
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
人生确实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马克思也说过,只有不畏劳苦,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⑵地洞里挖掘的人,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他们的内心世界既复杂又简单。
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他们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指的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
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在工场劳作的人,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等普通的劳动者。
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
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⑶作者想借此来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⑷作者写作本文旨在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焕发光彩,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四.研读探究1、难句释疑。
(指名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语句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多媒体显示难句示例: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明确:“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作者对老年人的看法过于片面,事实上老年人生活积累丰富了,能更容易区别事物,看清事物的本质,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也更加珍惜生命,留恋生命。
黑格尔就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这话是什么意思?明确: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
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3、“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明确:根据上文“当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可以判断“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当然,也可以从另外方面理解,“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这种情况。
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说他“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全神贯注以致忘记了时间,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是说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事,别人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完了,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4、“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这是什么意思呢?明确:这写出了阿基米德为了科学,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它告诉我们,想要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深入挖掘,不断开拓,为了劳作、为了事业甚至可以忘却生命。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思考题:课文在写法和构思方面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单分析。
明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五、延伸拓展人生是什么?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呢?请仿照课文,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你心中的人生。
(小组交流,每组选出一、二篇进行朗读、评价。
)六、课堂总结1、本文小结:《人生》一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2、单元回顾: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以“生命”为主题,在内容和写法上存在着很多共同特点:⑴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感悟和思考,表达了独特的感觉和体会。
⑵表达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⑶在表达种种感受和理念时,都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进行的,即描写了生命界的多种现象,细致具体,生动形象,具有生动性、暗示性、含蓄性和可读性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1、关于人生的思考,还有许多经典的名篇。
课外摘录古今中外的名人对人生经典的论述,并仔细品味。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思考如何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写一篇350字左右的议论性散文。
【板书设计】高塔珍爱生命地洞人生广阔领域以小见大工场树立志向、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