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和河流水的关系共31页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31
地下水位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规律地下水位与地表水资源是地球上两种重要的水资源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地下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表水资源的蓄积和供应能力,而地表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也会对地下水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地下水位和地表水资源之间的关系规律。
首先,地下水位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可以从水循环的角度进行解释。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运动和再生的基本过程,其中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当降雨发生时,一部分水会经过地表径流快速流入河流、湖泊,进而形成地表水资源;另一部分水沁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资源。
其次,地下水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表水资源的蓄积和供应能力。
当地下水位处于较高位置时,地下水可以根据地势下渗到地表,进而形成河流和湖泊,从而增加地表水资源的供水能力。
相反,当地下水位处于较低位置时,地下水无法向地表补给,地表水资源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干涸。
另外,地表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对地下水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地表水作为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水源,经过取水和利用后,一部分水会通过蒸发和排放等方式流入地下,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
同时,地表水的污染也会导致地下水的污染,进而影响地下水位的水质和供应能力。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对地下水位和地表水资源的关系产生影响。
由于气候变暖和降雨模式的改变,地表水资源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地下水位的补给和供应能力。
增长的消费需求和频发的旱灾也可能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表水资源的减少。
总结来说,地下水位与地表水资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地下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表水资源的蓄积和供应能力,而地表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也会对地下水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地表水资源的管理和治理,是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才能实现地下水位和地表水资源的平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当地表水资源供应不足或遭受污染时,地下水成为人类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的重要补给源。
兰州黄河水源——地下水关系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上游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流经兰州的黄河水量、水质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由黄河水补给的兰州市地下水,特别是供饮用的水资源量和水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部分研究结果,已污染的黄河水是地下水的污染源之一。
黄河水质的好坏对地下水源的影响很大,要保护地下水首先要保护黄河水。
黄河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受污染的黄河水是否会危及地下水源?本文正是在前人大量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此作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便为正确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1概述高、中、低山地;黄土丘陵峁兰州市位于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是一个东西长(约50km),南北窄(约2~8km)的连续河谷盆地中的沿河带状城市。
受地质构造的控制,黄河在兰州段形成三个串珠状阶地型河谷盆地,即新城-河口盆地、西固-七里河盆地和城关-雁滩盆地。
黄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市,市区位于西固-七里河盆地和城关-雁滩盆地,分割成城关、盐场、七里河、安宁、西固等五块自然小区。
盆地内部有5级高低不等的阶地,大多为冲积-洪积物所构成,二级阶地面积最大,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阶地。
兰州市大部分地面为黄土覆盖。
黄土丘陵是主要的地貌类型。
全市地貌可分为石质、沟谷地;河谷川台盆地;这三种类型分别占全市面积的65%、20%、15%。
市区海拔1520m,南有皋兰山,海拔2159m,北有九州台,海拔2067m,地形相对高差最大约600m。
兰州断陷盆地及其周围的地层有前第三系变质岩、砂砾岩及夹泥岩和第三系红色砂岩、泥岩以及第四系松散层。
市区东部和西部为第三系红层隆起,第四系松散堆积较薄;市区中部为兰州断陷盆地,第四系堆积厚度大。
兰州断陷盆地四周均受到构造断裂的控制,市区发育多条北西西向、北北西向、北东向活动断裂,全新世以来继承性的北北西向断裂和相伴生的北西西向断裂多处见到新的活动。
主要存在有马滩断裂、雷坛河断裂、深沟断裂及黄峪断裂。
2 黄兰州市地下水环境概况2.1水文据黄河兰州水文站的资料,黄河平均径流量从建站以来可分为三个时期:①1935-1968(共34)年,黄河兰州段未受到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可代表自然状态,多年平均流量为1100m3/s;②1969-1986(共18)年,黄河径流受到刘家峡水库蓄洪和调流量作用,与建库前相比最大流量有所减少,最枯流量有所增加,多年平均流量为1034 m3/s;③1987~至今,黄河径流除受到刘家峡水库调节外,还受到库容更大的龙羊峡水库调节,使年内流量变化更趋平缓,多年平均流量为998m3/s。
河流与地下水关系的演化及若干科学问题河流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和频繁的转化关系。
近几十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趋于复杂化,引起水循环的变化,诱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益,使水资源及生态问题突显,其中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及其演化是河流与地下水相互作用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属于河流维持机理与地下水可再生能力的基础研究内容。
笔者在对河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室内和野外试验资料,结合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各类型的渗流特征和影响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因素;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该领域存在的不足和急待解决的有关科学问题,为定量模拟和评价河流与地下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河流水位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水位不断发生变化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人们越来越需要理解这种变化对地下水位带来的影响。
因为地下水是许多城市和农村地区供水的主要来源,它的质量和数量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河流水位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主要从水文过程、地下水与河流水位的关系、以及对地下水利用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水文过程是研究河流和地下水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个典型的河流流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河道和流域。
河道本身就是一个输送水流的通道,而流域则是由山谷、平原等地形形成的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其水文过程又可分为三个主要的过程:降水、蒸发和径流。
在这些过程中,降水和蒸发的变化是引起河流水位改变的主要原因,而地下水位的变化则是由河流水位变化所引起的。
河流水位和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在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交互作用中,河流水位变化可能会对地下水位产生直接的影响。
当河流水位上升时,与之相连的地下水位也会随之上升。
反之,当河流水位下降时,与之相连的地下水位也会随之下降。
因此,研究地下水与河流水位的关系对于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要深入研究河流水位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影响,需要解决一些关键的问题。
首先,不同类型和地质条件的地下水系统对河流水位变化的响应是不同的,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研究。
其次,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水文模拟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和观测数据,来进行研究。
最后,河流水位变化对地下水利用可能会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包括地下水质量的变化、地下水量的改变等。
特别是在一些干旱地区,地下水已经成为主要的饮水来源,因此需要加强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
此外,对于一些流域,应该重新评估地下水利用模式,尤其是在河流水位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区。
总之,河流水位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