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统一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知识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基石,它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了解世界的各个领域,进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然而,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也需要思考其中的多元性与统一性。
多元性是指知识的分支和门类众多,涉及领域广泛。
无论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还是社会科学,如历史、经济、政治等,每个学科都有其独有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这些学科各自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使我们可以了解世界的不同方面。
例如,物理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本质,而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的演变。
这些学科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并丰富了我们的认知。
然而,知识的多元性也带来了挑战。
在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时,我们常常会面临焦虑和困惑。
例如,当我们同时学习数学和语文时,可能会觉得两个学科之间没有联系,甚至觉得学习这些知识没有意义。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意识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
数学和语文都是逻辑思维的工具,它们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应用。
通过培养综合能力,我们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结合,形成全面的认知能力。
除了多元性,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虽然不同学科之间有差异,但它们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进行研究的。
科学方法是通向知识的统一之道。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它们都遵循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的逻辑。
通过科学方法,我们可以建立正确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推动学科的发展。
通过学习科学方法,我们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另外,知识的统一性也体现在人类共同的追求上。
无论是哲学、文学还是艺术,它们都探究人类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
这些领域的知识不仅仅是学科本身的研究,更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的知识,我们能够培养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知识的多元性与统一性是相辅相成的。
多元性使我们能够了解世界的各个领域,开拓视野;而统一性使我们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获取知识,推动学科的进步。
个性与共性社会的多元与统一高考作文《个性与共性:社会的多元与统一》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世界里,每个人都像是一颗独特的星星,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我们有着各自的个性,就像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同时,我们又在某些方面有着共性,如同汇聚成江河的无数水滴。
我想起了那次难忘的旅行经历,它让我对个性与共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是一次去云南的旅行,我独自一人踏上了这片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土地。
在丽江古城,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穿着传统纳西族服饰的老人,他们脸上的皱纹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有打扮时尚的年轻人,背着大大的背包,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探索欲望;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但都怀着对这座古城的喜爱。
我走进一家小小的咖啡店,店里的装修充满了艺术气息。
店主是一位留着长发的年轻人,他的手臂上满是纹身。
他跟我热情地打招呼,然后开始熟练地为我冲泡咖啡。
在等待咖啡的过程中,我和他聊了起来。
他告诉我,他曾经在大城市里打拼,但始终觉得那里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于是,他来到了丽江,开了这家咖啡店,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
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我就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活。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强烈的个性,那种不随波逐流,勇敢追求自我的精神。
走出咖啡店,我沿着石板路漫步。
街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小店,有卖手工艺品的,有卖特色小吃的。
在一个摊位前,我看到了一位正在专心制作木雕的师傅。
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轻轻飞舞,不一会儿,一个精美的图案就渐渐显现出来。
我好奇地问他:“师傅,您做这个多久了?”他抬起头,微笑着说:“好多年咯,这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我可不能丢了。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传统技艺的自豪和坚守。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共性的传承,那种对家族文化、对传统的尊重和延续。
继续往前走,我来到了一个广场。
那里正在举行一场纳西族的传统舞蹈表演。
舞者们穿着鲜艳的服装,随着音乐欢快地舞动。
周围的观众们有的跟着节奏鼓掌,有的拿出手机拍照,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元朝的统一与多元文化融合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这个朝代统一了辽、宋、西夏和大理等多个王朝的领土,创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奇迹。
与此同时,元朝也是一个历史上多元文化融合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
在元朝的统一与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蒙古族、汉族以及其他各个民族的文化、宗教、语言等得到了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一、政权的统一元朝的统一是由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起来的。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开始征服其他民族,最终一统神州。
元朝的建立使得整个中国领土重新统一起来,结束了南宋的统治,为后来的明朝奠定了基础。
二、蒙古族与汉族的交流与融合元朝统治者大力推动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元朝政府实行了“汉蒙合一”的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整合。
蒙古族皇帝在汉人的影响下也逐渐接受汉族传统文化,例如学习汉字和儒家经典。
三、文化融合的共同语言元朝时期,蒙古族的统治者普遍使用蒙古语,但随着与汉族的交流不断加深,蒙古语逐渐受到汉语的影响并发展出了新的元朝蒙古语。
这种融合的语言成为元朝政府的官方语言,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四、文化与艺术的交融元朝时期,蒙古族的平民百姓逐渐接纳了汉族的文化艺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
元代文人在画、诗歌、戏剧等方面也吸收了各民族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元代的戏剧艺术尤为发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汉族、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
五、宗教与文化的交融元朝是一个宗教宽容的时期,在此期间蒙古族信奉的藏传佛教、汉族信奉的道教和儒家学说都得到了发展。
元朝皇帝和贵族多信奉藏传佛教,汉族百姓则主要信奉道教和儒家思想。
各个宗教的文化交融,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六、元朝的影响与遗产元朝统一了中国领土,使各个民族实现了长期以来的统一;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宗教与文化的多元融合,使元朝成为一个宽容多元的统一国家。
你认为在统一和多元之间如何达成平衡?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要追求国家的统一,还要保持多元化的文化。
这两个方向之间,如何达成平衡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在统一和多元之间如何达成平衡。
一、统一和多元的定义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统一和多元的含义。
统一一词通常指国家或者地区内部单位、民族、社会等等之间的界限得到了消除,达到一种统一的状态。
而多元则是指同一区域内部不同文化背景、习俗、信仰等等因素的存在。
从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可以看出,他们是存在着冲突的。
二、如何达成平衡为了更好地达成统一和多元的平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保障统一的前提下尊重多元文化在建立国家的统一的基础上,应该尊重不同民族、地区、宗教等文化差异,用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给予它们相应的权益和发展机会。
2. 统一与多元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多元之间既有着矛盾,又有着内在联系,应该在不同利益之间寻找协调点,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发展情况进行统一和多元的调整。
3. 促进多元文化的互通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互动将有助于多元文化的互通,帮助消除误解和歧视。
4. 推动统一国家的文化建设在统一国家的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把握自己民族的特点和优势,寻找与多元文化的共同点,以此来实现统一和多元的平衡。
5. 创造更公平的社会环境为让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在社会环境方面进行相关的改革和调整,以确保不会因为不同的文化而受到歧视,这样才能实现统一和多元之间的平衡。
三、结束语如何在统一和多元之间达成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唯有在不断尝试并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才能让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差异在和谐共存的前提下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
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才能推动更好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统一和多元在我们国家中实现良好的平衡。
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元性与统一性中国是一个充满着多元文化的国家。
历史上长期的边疆拓展、各个民族的融合交流、外来文化的渗透融合,都使得中华文化以其多样性和广博性而著名。
但是,虽然中华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非常多样,但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华文化存在着统一性的内在因素。
那么,在多样性之中,中华民族的统一性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文化多样性的丰富性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各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的相互接触,让文化多样性令人瞩目。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发生后,产生了大量的文化交流互动,繁荣了民族文化,使得中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把文化多样性放在历史和地理的角度看,就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早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夏朝,就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让儒、法、道等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发扬光大。
而且,中国境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民族融合也让文化呈现出多彩的画面。
比如,满、蒙古、回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在华北草原上的生活、文化特色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域的古代丝绸之路,带来了中亚、西亚、南亚各个文化区域的文化,这也使得中国文化具备了浓郁的异域风情。
可以说,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是历史和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文化赋予的特异属性。
文化统一性的内在因素尽管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但是许多人都认识到中华文化也存在着统一性的特点。
文化的统一性是指文化中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不同的文化形式或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共通性。
这种文化的统一性显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语言统一性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和语言,不仅在中国普及,还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
汉字的发源地是古代中国黄河流域,它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衍变成现在的汉字体系。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让中华文化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具有超越地域和民族的普遍性,这也为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价值观统一性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中国的民族政策多民族的统一与多元文化的保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根据宪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是国家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多民族的统一与多元文化的保护是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民族政策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其实施情况。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背景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文化和不同的社会习俗。
多民族的统一与多元文化的保护,是中国特有的政策需求。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民族政策始终致力于构建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二、多民族的统一在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多民族的统一是基础。
这意味着各民族在政治、制度上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中国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自治权利。
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支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促进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三、多元文化的保护多元文化的保护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之一。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汉族文化、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等,这些文化代表着各民族的独特价值观和艺术表达形式。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
通过设立民族文化保护法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组织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鼓励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的传承和发展。
四、民族政策的实施情况在中国,民族政策的实施情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中国的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然而,也要认识到中国的民族政策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差距,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一些基层政府和官员对于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执行不到位,造成了一些不合理和不公正的行为。
价值与价值观的多元性与统一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信仰和价值观。
尽管如此,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某种统一性,这种多元性与统一性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评判标准和认知框架,它贯穿于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决策中。
多元性意味着人们对于同一个事物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这种差异来源于个体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和环境因素等。
然而,价值观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或是相对的。
价值观的统一性建立在道德和伦理的基础上,它提供了一种广泛接受的标准,使社会能够协调各个个体的利益与行为。
价值与价值观的多元性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个体层面,人们对于爱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等的认知存在差异。
一个人可能将家庭的幸福视为最高价值,而另一个人则将追求个人成功和财富视为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将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影响。
在家庭、社区和国家层面,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个体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谐与和平等命题的认知亦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各个群体都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多元性并不意味着价值观就是主观的或无法协商的。
正是因为人们对于价值有着不同的认知,才有了对话和交流的价值。
人们通过相互倾听与交流,可以扩大视野、接纳多样性,并为共同利益寻求可能的平衡。
这样的交流使得社会在差异中寻找统一,通过共识和协商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体系。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了不同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性,尤其是在文化和经济层面。
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边界,而是追求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也提醒我们要更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
全球化对于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认同也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因此,在价值与价值观的讨论中,多元性与统一性是相辅相成的。
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的理解
中华文明从其起源看,明显带有多元性或多源性的特点。
中华大地上的远古居民,分散活动于四面八方,适应各个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
主要表现有:在旧石器时代,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元谋人和黄河流域的北京人已经明显表现出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个中心的特点,长江、黄河乃至中国境内其他大河流域,都有人类遗址分布。
进入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特色,如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以彩陶和种植粟为主要特征,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以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为特征,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也是各具特色。
统一性趋势,即由多元向一体融合的趋势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另一特点。
这种融合以黄河流域最为典型,如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
在这种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且黄、炎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
几经演变,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起来。
此后,中华大地各民族统一趋势更加明显并出现华夏认同。
1。
统一和多元关系作文英文回答:Unity and diversity are two concepts that coexist in various aspects of our lives. Unity refers to the state of being united or joined together, while diversity refers to the state of being different or varied. These two concepts are often seen as opposites, but in reality, they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balance.In terms of relationships, unity is essential for building strong bonds and connections. When people come together and share common goals or values, they can work towards a common purpose and support each other. For example, in a family, unity is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a healthy and loving environment. Family members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ensure the well-being of everyone. Without unity, conflic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may arise, leading to a breakdown in relationships.On the other hand, diversity brings richness and variety to relationships. When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come together, they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s. For instance, in a workplace, diversity of skills and talents can lead to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an bring fresh ideas and approaches to problem-solving. Without diversity, there may be a lack of new ideas and a limited range of solutions.In society, unity and diversity are also important. Unity among citizens is crucial for a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society. When people are united, they can work towards common goals, such as improving education, promoting equality, or fighting against social injustice. For example, during times of crisis or disaster, unity among people can lead to effective response and recovery efforts. On the other hand, diversity in society brings cultural richness and promotes inclusivity. When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s, and traditions are celebrated and respected, it creates a vibrant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y.This diversity can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which can foster tolerance and acceptance.中文回答:统一和多元是我们生活中各个方面共存的两个概念。
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国家,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是其特色之一。
中国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交织,形成了多样性而独特的文化气息。
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传承中,人们在丰富自身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统一性。
中国的民族文化有着众多元素。
比如,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哈达舞等。
它们各自具有其民族的特质,经过时间的变迁,不断演变成承载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礼仪活动。
无论是其表现方式还是内涵深度,都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但是,除了地域内的多元性之外,中国民族文化更是因为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得以繁荣起来。
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
比如在春节期间,除了汉族的年画、燃鞭炮等传统,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独树一帜的庆祝方式,如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划龙舟等。
这些共同的文化活动,不仅表达了各民族的特色,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中,中国民族文化也有着自己的传承方式。
传统的口头传承和民间传说成为了文化的主要载体。
无论在哪个小区或村落,只要前往瞭望台、祠堂、庙宇、桥堡,就一定能够听到一些流传于民的故事和传说。
当地居民常常会将这些歌谣、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记在心上,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这些传承方式,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传达着对民族文化深深的真挚感情。
此外,在当代社会,也出现了种种新的文化传承修习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曾被认为是过时的,让很多人扬弃掉了自己的文化根脉。
但是现在,许多菁英们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开始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重回到中华文脉中,探究自己成为中国人的意义。
中国中央电视台曾推出一个《国家宝藏》的节目,讲述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珍贵物品,向观众展示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
在线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平台将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内容,开设文化艺术类、美学类、哲学类等课程,引领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内涵。
多元与统一
作者:石忠祥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3期
【摘要】认同包括两种指向相反的内涵:既有强调一致的统一指向,还有突显与众不同的多元指向,但这两种指向并非是简单对立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因认同的这种本性,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充满了张力,民族认同主要是彰显民族的个性,而国家认同意在多元的认同中求得统一,二者是多元与统一、现实与超越的关系。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多元;统一
中图分类号:D032文献标识码:A
一、认同:多元与统一
“认同”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汉语世界的一个舶来品,其相应的英语词汇是“identity”。
虽然进入汉语时间还非常短,但在当下的汉语界也同样广泛流行,一个无处不在的词语它的内涵总是捉摸不定的。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说:“identity是个非常麻烦的词汇,它无处不在,却含义模糊、高深莫测。
” 【1】尽管如此,“在英语中,这个词(identity)有三种解释:一是使等于、认为……一致;二是同一性、一致;三是身份、正身、本体、个性、特性。
” 【2】 Identity的意思确实是很多,但稍加揣测,你就会发现它其实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并且是两个指向相反的内涵:第一二种意思虽然细处略有不同,但不管是“使等于”、还是“同一性、一致”等等,它们强调的都是一致,指向统一。
而第三种意思“身份”、“个性”、“特征”等突显的都是与众不同,指向多元。
从认同一词的内在逻辑来看,“认同”在我者与他者之间划出了一个模糊的边界,当面对我者时,为了增强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总是有意忽视内部成员间客观存在的差异,而强调“我们”共享的语言、历史、文化等等一切共性,从而建构出我者的统一性。
而当面对他者时,为了彰显我者在众多主体中的存在,显示我者的重要性,让“我们”获得“发言”的机会,总是有意忽视与他者的共同点,而塑造出“我们”的与众不同。
每一个主体都追求鹤立鸡群的效果时,认同就营造了一个多元的世界。
所以,identity的内涵有两个:一个是统一,另一个是多元。
很显然,汉语将identity翻译为“认同”,在汉字的字面意思上没有完整反映identity的内涵,把identity突显与众不同的那一面遗漏了。
正因为identity一词含有两个指向相反的意思,所以,不同的学者都只是在一个方面应用它,而把另外一层意思忽略了。
亨廷顿认为:“…identity‟的意思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它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我或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得我不同于你, 或我们不同于他
们。
” 【3】显然,亨廷顿是在指向多元的内涵上使用“identity”。
而另一位民族主义学者安东尼·史密斯则在相反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语,他认为identity主要描述一种特殊的集体现象, 包含群体特性和群体意识两个层面, 指代:(1)一个群体的成员具有重要的乃至根本的同一性;( 2) 群体成员团结一致、有共同的性情意识和集体行动。
【4】国内学者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周平是在指向统一性的意义上使用“认同”一词,他认为:“…认同‟一词一般用来表示个体对自己与特定的群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同一性或一致性的确认。
”【5】相反,贺金瑞和燕继荣则认为:“认同就是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
”【6】
可见,认同包括两个方向相反的内涵:既可以用来确证我们的同一性,也可以用来彰显“我们”与“他们”的不同。
其内涵随历史情景变化而变化,在不同性质的认同中,认同的主导指向也因之改变:在寻求共同点时,统一性的指向占主导地位;在彰显个性时,多元的指向占主导地位。
当一种指向占主导时,另一种指向并没有消失,它只隐含在主导性的指向之中而已,认同的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只看到一个方面忽略另一个方面,或者是将二者完全分裂开来、对立起来都有失公允。
对自我同一性的确认加强了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这对共同体的生存是很重要的。
但是对共同体个性的彰显也同样不可忽视。
每一个认同都有它相应的他者,当他者不在场的时候,你就必须在你的想象中把它创造出来。
因为只有当他人的“自我”存在并进入我们的经验时, 我们自己的自我才能存在并进入我们的经验。
【7】自我与他者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他者何来自我?正是感受到他者的在场,并且体验到他者与自我的不同,才生成了“我们”,也才有关于“我们”的认同。
对同一性的确证规定了认同的内容,这是指向自我的,是异中求同;而对多元个性的强调则是给出了认同的边界,这是指向他者的,是同中求异。
这两个过程是辩证统一的,在不同性质的认同中各有侧重;并且这两种认同都是动态可变的,这使不同性质认同的融合和新认同的塑造成为可能。
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种不同性质的认同
近代民族国家诞生后,它成了人间秩序的普遍形式,瓦解了宗教和帝国的世界,所以,民族国家叙述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图景。
在这个碎片化的世界里人们迫不及待的要重新找到新的寄托,所以,身份认同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种身份的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民族身份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个人都出生于一定的民族或族群之中,不属于任何民族(族群)的人是没有的;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族群都生活在民族国家之中,没有任何一个族群能逃避这种普遍的人间秩序。
民族认同是民族在共同地域、生计、语言、风俗、宗教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特征的认同。
【8】具体表现为对所属民族的归属感、情感依赖、责任感和自豪感,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和热爱,对民族形象的维护和对民族精神的赞扬,当民族形象受到损害、本民族遭到外族入侵时,以实际行动维护本民族的利益等。
其核心是对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民族(族群)成员正是对民族语言、文化、历史、经济利益等等的认同,分享来自民族的共同观点和情感,而且通过对民族文化和价值的接受,使民族成员获得了归属感和安全感,重
新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并且潜移默化的获得了蕴含在民族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表达形式以及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进而使长久生活在同一种文化的民族成员具有了相似的特征,形成了所谓的民族性,这增进了民族的内聚力,具有民族整合功能。
以此同时,民族成员来源于民族文化结构中对意义和世界的理解方式所具有的局限性,也成为了他们思想的局限性。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
【9】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认同,是维系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纽带,其核心就是将自己的民族(族群)归属于国家,对国家具有一种归属感,认同自己是国家共同体的一员。
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最重要的是能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利益。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认同。
戴维·米勒等人认为,民族国家是两种不同结构和原则的熔合,一种是政治的和领土的, 另一种则是历史的和文化的。
【10】米勒在这里指的两种不同结构和原则就是民族和国家,国家体现为政治性,而民族则体现为文化性。
吉登斯也认为民族国家是两个不同的共同体的融合:一个是以行政和领土有序化为表征的“行政统一体”, 即国家;另一个则是以文化同质性为基础的“观念共同体”, 表现为民族。
【11】那对于国家这个政治性共同体的认同就表现为政治认同,而对民族这个文化性共同体的认同就表现为文化认同。
当代社会的认同大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国家认同, 强调政治上的归属;另一种是族群认同( ethnic identity),侧重文化上的归属。
【12】国家认同是对国家主权的认同和对国民身份的确证,体现为政治上的归属,是一种政治认同。
而民族(族群)认同只有凭藉文化认同, 才能自觉且有选择地与其它文化交流, 维持自己主体性的地位, 反之, 若一族群失去了自身文化认同, 而任由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 对一个族群的发展,将是致命的打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具有同质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