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物质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七年级物理有哪些知识需要你掌握的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七年级物理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我们周围的物质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
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
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常用太平测量质量。
常见的工具还有台秤、磅秤、电子秤等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1)称量前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2)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到左盘,法码放在右盘,取法码时要用镊子(3)读数时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法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刻度的质量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2.密度公式:ρ=m/v 单位是千克/米3(kg/m3)。
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体的密度的测量(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②向量筒中注入适良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 ,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本单元主要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引起物体移动的力。
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物质。
根据物质的性质,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固体是不能随意改变形状的,比如桌子、铅笔;液体是可以随意改变形状的,比如水、果汁;气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比如空气、氧气。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力在起作用。
力可以使物体移动、改变形状或改变速度。
比如,我们推自行车的时候,就是用力使自行车移动;我们用手推门,也是用力使门移动。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来表示,力的方向有正方向和反方向之分。
知识点三:力的方向力是有方向的,力的方向决定了物体的移动方向。
比如,当我们往前推自行车时,力的方向是指向前方的;当我们往后拉自行车时,力的方向则是指向后方的。
而且,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们的方向和大小会互相影响,决定物体的最终运动状态。
知识点四:力的计量单位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来表示,简称为“N”。
“牛顿”是一个力的国际单位,用于表示向质点施加的作用力大小。
在计算力的时候,我们常用弹簧秤来测量物体的重力,重力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所受的拉力大小。
知识点五:物体运动的原理物体运动的原理可遵循牛顿的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时会继续保持静止,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作用在其上的净力,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对于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且反向的反作用力。
通过本单元,孩子们将了解物质的分类、力的作用、力的方向、力的计量单位以及物体运动的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希望本文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生的化学常识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它并不仅仅是高中或大学才会学习的科目,实际上,小学阶段就有一些基本的化学常识知识点,让孩子了解和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
本文将归纳总结一些适合小学生了解的化学常识知识点。
1.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的三个最基本的状态。
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它的分子之间紧密排列,不易变形。
液体是另一种状态,它的分子之间较为松散,可以流动。
气体是物质的第三种状态,它的分子之间离散分布,可以自由运动。
2. 物质的颜色:物质的颜色是由其反射或吸收光的能力决定的。
不同物质对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例如,绿叶呈现出绿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红光和蓝光,反射了绿光。
3. 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是指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分散均匀形成溶液的过程。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度,即在相同的溶剂中所能溶解的物质的量是不同的。
例如,无色无味的盐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
4. 物质的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质量的大小,常用于刻画物质的重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密度较大的物质较重,密度较小的物质较轻。
例如,金属通常比水密度大,所以金属沉入水中。
5. 物质的酸碱性:物质可以分为酸性物质、中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酸性物质具有酸味,能与碱发生反应;中性物质既不酸也不碱;碱性物质具有碱味,能与酸反应。
例如,柠檬汁具有酸性,肥皂水具有碱性。
6. 物质的燃烧性: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并伴随能量释放的过程。
一些物质可以燃烧,例如木材和纸张。
燃烧时,物质会释放出光和热能。
7. 物质的鉴别: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可以鉴别出不同的物质。
例如,酒精燃烧时会发蓝色火焰,而碱性物质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气泡。
了解这些基本的化学常识知识点可以帮助小学生对周围的物质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
此外,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他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化学现象。
注意事项:1.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并且在成年人的指导下进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4.空气的成分知识点: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约占1%。
2.氧气支持燃烧。
3.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常用来灭火。
4.氧气的作用:(1)供给呼吸:用于缺氧、低氧和无氧的环境。
(2)助燃剂(3)冶炼5.氮气的作用:(1)医疗手术(2)制氮肥、(3)保护食品6.二氧化碳的作用:(1)制作碳酸饮料(2)用作制冷剂(3)提高作物产量(4)作为灭火剂7.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实验一:实验材料:蜡烛、玻璃片、水槽、矿泉水瓶等实验方法:①将一支蜡烛黏在玻璃片上并放在水槽底部②向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点燃蜡烛③用一只矿泉水瓶罩在蜡烛上方现象:蜡烛慢慢熄灭,蜡烛熄灭后,瓶内的水面上升了。
实验二:将燃烧的木条插入矿泉水瓶内,出现的现象是什么?现象:燃着的木条熄灭了说明剩余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如何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判断哪瓶是氧气,哪瓶是二氧化碳?把点燃的火柴(或者木条、纸条等)放进瓶子里,火柴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继续燃烧的是氧气。
5.燃烧与灭火1.燃点: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作这种物质的燃点。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3.灭火的方法: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到该物质的燃点以下。
4.遇到火灾怎样逃生?(1)穿过浓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2)将身体贴近地面行走。
(3)披上湿被褥。
实验:右图所示,①用“纸锅”可以烧水吗?为什么?“纸锅”可以烧水。
“纸锅”中的水不断蒸发带走热量,“纸锅”始终达不到燃烧的温度。
②逃生方法推想:为什么逃生时要披湿被褥保护身体?浸湿的被褥可以带走热量,降低温度,防止被烧烫伤,保护我们的身体。
6让空气更清新1.让空气更清新的措施:(1)植树造林(2)低碳出行(3)道路洒水(4)治沙种草。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概述
本文档旨在概述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以下是概
述的主要内容:
1. 物质的属性和变化
- 物质的分类:我们周围的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
种状态。
- 物质的性质:物质可以有不同的颜色、形状、硬度等属性,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物质的性质。
-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指的是物质的状态或性质的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是物质发生了新的
化学反应,形成了新物质。
2.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其中氧气对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
- 空气的性质:空气具有质量、体积和压强等性质。
空气中的
压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
3. 水的运动与变化
- 水的运动:水可以以液体的形式流动,它可以通过河流、湖泊等地形形成水循环过程,使水得以不断运动。
- 水的变化:水可以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相变,包括融化、冻结、汽化和凝结等过程。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概述,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各课知识点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各课知识点第一课: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组成的。
3、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供给人类呼吸。
氮气是空气中最多的气体,占空气总容量的78%。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物质。
4、实验:如何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分离出来。
第二课:有趣的磁现象1、磁铁具有吸引铁、钴、镍等金属的性质。
2、磁铁有两个磁极,分别是南极(S极)和北极(N极)。
3、磁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也可以制作成磁性指南针。
4、实验:探究磁铁的性质,包括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以及磁性会受到温度和震动的影响。
第三课:奇妙的水世界1、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可以溶解许多物质。
2、水具有浮力、表面张力、渗透等现象。
浮力是物体在水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表面张力是液体表层分子之间的引力,渗透是水分子能够穿过半透膜的现象。
3、实验:探究水的浮力、表面张力和渗透现象。
第四课:昼夜的奥秘1、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2、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引起的。
3、实验:观察昼夜的变化,了解昼夜的形成原因。
第五课:研究火山1、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是形成火山的主要原因。
2、火山喷发时,会喷出岩浆、气体和岩石等物质。
3、实验:模拟火山喷发的过程,了解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的关系。
第六课:研究太阳与影子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每天给予地球大量的光和热。
2、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挡住了太阳光线,使其在地面或其他表面上形成阴暗的区域。
3、实验:观察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第七课: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植物的生长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的生长和繁殖。
2、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养分等基本元素才能生长。
3、实验:种植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元素。
第八课:动物的生活与习性1、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水、陆、空三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动物和习性。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其结构和性质直接驱动着我们周围世界的运行和变化。
通过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并为工程技术、药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
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云则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
原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例如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确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而电子的数量和排布则影响了物质的导电性和化学反应性。
2.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是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变化的基本单位。
不同的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因为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分子内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
例如,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因此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如溶解度和表面张力。
3.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周期性排列而成的固体。
晶体结构的不同导致了晶体的各种性质差异,例如硬度、折射率和导电性等。
晶体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等方法进行研究和表征,从而揭示了物质内部的有序排列规律。
4. 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是应用于工程和技术中的物质,其结构与性能直接关系到材料的用途和可靠性。
例如,金属材料的导电性和延展性取决于其晶体结构中的电子云和格点缺陷。
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则与分子链的长度、支链密度和交联程度密切相关。
5. 固-液-气相变: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会发生相变,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
这些相变背后的机制与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例如,固态的冰在加热时会融化成液态水,这是因为加热使水分子的振动增加,从而破坏了分子之间的氢键。
总结起来,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是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基础工作。
通过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我们可以揭示自然界中的规律,并且为材料设计和应用提供指导。
此外,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也为新材料的开发和性能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第1课知识点: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2.摩擦起电,闪电,干燥寒冷天气被金属物电击感,脱毛衣发出啪啪声等都是静电现象。
3.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带相同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4.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因为物体所带有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5.要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必须要有两个条件:1)动力,也就是电源2)电路。
[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6.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第2课知识点:1.(会画图)小灯泡的构造: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连接点有两个,分别是金属螺纹连接点和金属头连接点)2. 因为电流通过灯丝,所以小灯泡能够发光。
3.如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那么:(1)两节电池串联的电压是3V,三节电池串联的电压是4.5V。
(2)两节电池并联的电压是1.5V,三节电池并联的电压是1.5V。
4.当电池的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时,就会发生短路。
短路时,电池,导线会发热变烫损坏。
5.电从电池的一端铜帽(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锌壳(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电路出了故障,电流就会中断,灯泡就不会亮了。
第3课知识点:1. 由导线,电池和灯泡组成的电流的环路叫简单电路。
2. 电路连接一般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方法。
我们学校和家里的照明电路是用并联方法连接的。
红绿灯电路连接是并联。
3.(会画图)两个灯泡,串联暗,并时亮。
两个电池,串联亮,并联暗。
(电池串联电压加倍,电池并联电压不变)第4课知识点:1.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小灯泡坏了;电池没电了;导线断了;电池没安好;灯座松了/灯座坏了,没有连上……2.检测电路出故障的方法:①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
我们周围的物质知识点在我们周围,无论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还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物质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我们周围常见的物质知识点,包括化学物质、材料和资源等。
一、化学物质1. 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参与者。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和使用水,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对于水的管理和保护至关重要。
2. 氧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气体。
它还参与了许多化学反应,如燃烧和呼吸过程中的氧化反应。
3.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它在大气中存在,并且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二氧化碳还在植物光合作用中起到重要角色,是植物和动物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材料1. 金属:金属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导电性和导热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物体,如家电、车辆等,都由金属制成。
2. 塑料:塑料是一种由合成材料制成的轻质材料。
它具有可塑性和耐用性,并被广泛用于包装、建筑和制造各种产品中。
3. 玻璃:玻璃是一种非晶态固体,具有透明和抗腐蚀的特性。
我们常见的窗户、眼镜和瓶子等制品都是由玻璃制成的。
三、资源1. 石油: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和农业等领域。
然而,石油资源有限,我们需要寻找替代能源来减轻能源压力。
2. 水资源: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仅用于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灌溉,还是许多工业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3.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包括金、银、铜、铁等金属矿石,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
这些资源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物质是我们周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和管理资源,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
今天,我们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材料和资源,但实际上,物质的研究和应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
《我们周围的物质》知识点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
例如:玻璃杯这个物体是由玻璃这种物质组成的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一根眼睫毛的质量约1mg,30粒大米的质量约1g,,15个鸡蛋的质量约1千克,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吨,一枚鸡蛋的质量约50克,一个兵乓球的质量约为几克,一只母鸡的质量约为2kg, 一张课桌的质量约为10kg.一升水的质量约为1kg
3天平的使用方法
A 放: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 移:使用前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处
C 调: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处,这时横梁平衡。
(螺母反针法)
D 称:左物右码(先大后小的放砝码)
E 读:砝码加游码的数值(如果是左码右物则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的数值)
F 收:砝码放回盒子里时先小后大
注意;如果天枰调节后,若托盘互换或天平移动了位置,这时要重新调节平衡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可以超过天平能称量的最大质量,也不能小于天平所能测量出的最小质量保持天平托盘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或有腐蚀的物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取砝码时切忌不可以用手
4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
先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将一容器放入天平左盘,称其质量a
向容器内倒入被测液体,称其总质量b
则被测液体的质量为c=a-b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6属性是指物体本身固有的不随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一种性质
特性是外部条件不变时所具有的一种性质但外部的条件变化时特性也随着变化
7密度单位是kg/m3
8p=m/v
9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测量原理:测量物体密度时只要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物体的体积v,运用密度公式p=m/v,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2)测固体体积的几种体积
形状规则的固体利用数学中的体积公式,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算出其体积。
如;正方体v=a3,
形状不规则且在水中下沉利用排水法
漂浮物体利用沉坠法或针压法
较大物体利用排水法
溶于水的固体利用细沙代替水进行测量
(3)测固体的密度
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
测出固体的体积v
利用公式求出密度
(4)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
计算出液体的密度p=m/v=(m1-m2)/v
10磁性:一些物质具有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能指示南北
11地球是一个大磁体。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司南,他就是根据磁体具有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
12磁性材料:铁钴镍等物质,或含有铁钴镍的合金或铁的氧化物等,统称为磁性材料。
磁性材料能记录各种信息,生活中磁性材料的应用很多例如磁带,磁盘,磁卡
13通过电可以获得磁如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
14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15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例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16容易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如;金属,不容易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如:木材,橡胶,空气
17纳米材料是长度单位,1nm=10-9m。
纳米技术是指以0,1-100nm的范围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它能实现对分子,原子进行操纵。
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器件尺寸更小,运行速度更快,耗能更少,用纳米技术可以研究DAN的精细结构
18半导体他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如:锗,硅,砷化镓等
19超导体是低温下材料的电阻变为零的特性,具有超导性的材料叫超导材料,超导材料的电阻为零,可以实现远距离大功率输电,没有电能损耗。
目前超导材料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应用还在研究实验中。
20隐形材料常用于飞机,坦克等重要军事目标或武器上,涂有隐形材料的物体能将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大部分吸收,反射回去却很少,使雷达变成睁眼瞎。
、
21酒精密度是0.8*103kg/m3盐水密度是1.03*103 kg/m3汽油密度是0.71*103 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