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
- 格式:pdf
- 大小:235.17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1. 封建时期中央集权的建立封建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周朝的创立,周文王时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
周族一统天下,把各地的封建制度联系在了一起,建立起有中央集权特点的政治体系。
周朝以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他把各国封建公爵之间的平等关系变为尊卑关系,并以神的号召维持继承权,实行中央统一的一元多地的统治体系。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裂开始,强大的家族诸侯分统治添加了新的形式,但中央集权制度仍在运转。
先后以楚、燕、秦、魏、赵等大国为核心的称霸统治,时而林立,时而联盟,相继发展出了君主专制、分封制度、租庸制度等政治体制,实行最终把六国灭亡统一天下,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 秦朝的建立与发展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秦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势发展,中央集权遍及了整个政治体系。
秦王实行独裁统治,并采取集权政策,把上至皇帝的权力和下至百姓的权利完全收归于中央。
并采取庞大的税收制度,严格控制地方诸侯的行为。
同时,秦王又努力实行统一行政区域、法律规范、货币制度、路线制度,使中央集权到达历史最高点。
4. 汉朝中央集权的特点汉朝时期,中央集权持续实行。
漢王以直接統治和分封山谷等方式实行中央集权。
汉朝实行专制帝王制,最大化了帝王权力,封建王朝各政府机构等处实行以中央政令统一操作。
此时的中央集权也进入到历史的最鼎盛时期,制定的政策被统治者和普罗大众上下认同,使得这种制度一直活到了隋唐时代为止。
5. 隋唐中央集权的衰落隋唐时期,中央集权明显出现衰落。
此时,出现了大量地方割裂的现象,宗族势力、宗教势力崛起,导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的统治能力,使得中央集权制度在该时代告终。
另一方面,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民生医改、岁布数狱改革等,这些也是日后中央集权的重要发展基础。
6. 宋明中央集权的演进宋明时期,中央集权又回归,宋朝重新恢复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独自掌握权力,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是就中央与地方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些都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河北衡水中学 张丽琴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一、基本线索:建立——秦朝;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明清。
二、演变过程:1、秦(BC221——BC207)(秦始皇)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禾行政机构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废分封(制);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2、两汉(西BC202——公元9年;东公元25——公元220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制,但在废除秦的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
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西汉汉武帝分全国为13各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后来,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割王国领地和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察举制:汉朝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后来,这种制度被地方豪强势力利用,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由此形成。
(4)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隋581——618;唐618——907)(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六部有分工,有合作,互相牵制,且大大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
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
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
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
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
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
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
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
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
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
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
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
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
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
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
决。
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5)历史评价: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
B、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C、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D、同时。
它也是造成历代封建王朝中后期腐败的根源。
E、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制度愈来愈加强,并且逐渐趋于反
动,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明朝建立后,为加强君主专制:
(1)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调整。
①废丞相制、中书省,权分六部。
明承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管全国大政。
置左右丞相,专决政务,统率百官,对皇帝负责。
朱元璋鉴于丞相和中书省权力过大,便借“胡惟庸案”,废中书省和丞相制。
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自此,秦汉以来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②明成祖时进一步调整中央机构,正式设内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强化皇权。
③改革中央军事统帅制度。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掌
统兵权和调兵权,相互制约,最高军权由皇帝操纵。
④废行省,设三司。
明承元制,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总管一省军、政、财、司法大权。
后来明太祖颇感其职权太大,无法控制,遂于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其区划大致相当于行中书省。
全国共13个,设左右布政司各一人,负责一省的民政和财政,是中央派往地方的代表。
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
三司分立,互不统属,权归中央有关部门。
(2)颁行《大明律》,极力维护皇帝专权。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厂卫制度的设置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锦衣卫”设于明太祖时,东厂设于明成祖时,西厂设于明宪宗时。
锦衣卫和东厂、西厂都是特务部门,专门从事保卫皇帝的侦缉活动,逮捕、审讯、刑杀均不通过政府的司法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者性质和任务相近,但又有不同。
其一,锦衣卫是军队。
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两级制。
卫是军队的一级编制。
锦衣卫原为侍卫仪仗的上直军。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将其改为“锦衣卫”,包括有12卫,约五六万人。
而东厂、西厂则不是军队性质的组织,可以说是纯粹的特务组织。
其二,锦衣卫的长官一般都由外戚或功臣担任。
明太祖不许宦官干预朝政。
而东厂、西厂则由太监统领。
其三,厂、卫不是并行的,卫在厂的监督之下。
⑷八股取士(命题、答题、文体)、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⑸分封诸王,拱卫王室,抵御蒙元残余势力。
丞相制的废除和厂卫制度的设置,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最突出的表现。
前者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后者表明皇帝对臣属的信任度进一步降低,对大臣的防范力度加大,皇权空前强化。
(二)清朝空前强化中央集权:
⑴清承明制。
清初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同时保留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⑵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康熙帝时设南书房,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的机制。
雍正帝时为适应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挑选亲信满汉官员充任。
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从而使中央六部长官和地方军政首脑都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六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时撤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⑶大兴文字狱。
压制汉族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权威,强化中央专制集权。
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是清朝中央专制集权的最突出表现。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的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作用。
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
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起消极乃至反动作用。
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对外交往和抵御外族入
侵;
(2)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组织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生产;
(3)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的传播,如北宋政府
推广占城稻。
西汉前期中央集权制
度的巩固,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比较突出地发挥了上述进步作用。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
(3)思想上,专制统治制度使读书人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去钻研有关
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
科学发展。
文化专制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四)封建制度的衰落
⑴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其核心是皇权加强,从而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制度。
⑵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在当时仍具有进步意义,对粉碎
内部的分裂叛乱和外敌入侵,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⑶明清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表现,表明常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护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只得靠强化皇权(绝对化)、特务统治、文字狱等加强对臣僚及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
⑷这些措施违背历史潮流,极端腐朽反动;同时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正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出更大的消极作用。
这一切表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性逐渐减弱,日趋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