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境与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81.08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这种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语境自然而然地形成。语言交际活动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必定受到语境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语境。

关键词:翻译;语境;制约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简意义的对应转换,是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接受者的过程,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这种语言的交流过程中,语境自然而然地形成。语境存在于一切形式的语际交流活动中,只要有语言的交流,特定的语境就会形成。反过来,语言交际活动又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而且收到语境的影响。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以传达语义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语境。正如纽马克所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翻译活动而言,对语境的理解将制约翻译的成败。

一.语境的理解

语境(context)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一观点在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R.Firth)那里得到继承和发展,弗斯在《语言理论概要》中,对“语境”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语境由两大部分组成:1.上下文(context)(由语言因素构成)2.情景上下文(context of situation)(由非语言因素构成),具体包括参与者、有关事物、言语行为的效果。

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不但为西方语言学界爱所关注,而且同样也为我国语言学家所重视。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六合说”,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很明显,陈先生提出的“六合”就是构成语境的基本要素。索振羽先生给语境下了个定义: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其研究内容如下:语境包括三个方面,1。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2。情景语境(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交际参与者又包括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习俗、价值观)

二.语境的决定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语境有着丰富的内涵。在翻译活动中,我们只有穿透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层层包围,经过语境因素的过滤、限制、补充,才能真正理解原语文本中的语码,才能用译语语码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接受者。否则,仅凭字面含义,翻译将无从谈起。例如:(1)(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get there?)

Your guess is as good as mine.

(2)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 thing again.

(3)When I say Chinese food,I mean Chinese food.

初学者将上述三句译为:

(1)你的猜想合我的猜想一样好。

(2)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再想一想吧!

(3)当我说中国菜时,我是指中国菜。

上述译文虽然忠实于原文,但没有将真正的意思表达出来,原因是译者不了解原语社会文化语境和套语。应该译为:(1)我和你一样不知道。

(2)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那你就错了。

(3)我说的是正宗的中国菜。

由此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原文的特定语境因素。在语言交际中,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受到语境的制约,这已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认同。刘苾庆先生认为,语境对意义的制约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词语的特定环境所产生的变义;2.词语的情态色彩意义;3.词语的语法意义;4.句子及超句群在特定的集约形式中的意义;5.语篇的主题意义。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语境对这几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2.1语境对词语意义的制约

词义,一般指的是与概念相关的核心意义。翻开词典,会看到每个词条都列举了一个或多个词义,但这些词义都是死板的,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充分表现出它的意义。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只能靠语境才能确定,孤立的词语的意义必然是游移不定的。弗斯说:“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也就是说,一个词在一个新的语境中便有新的意义。首先,它意味着一个单词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便纯粹成了一个符号,但一旦进入语境就获得了新的意义;其次,一个单词在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可以看作是一个新词。任何词语都必须处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的、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的语境的调节。因此,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如face一词,既可以当“面容”讲,也可以指“表面”(如支票、货币的面值),只有在以下的语境中才能使词义游移变为稳定,face value(票面价值),face lift(美容),这是最简单的语境。由此可见,词义理解离不开语境。如light一词,本身就有很多含义,light—manners只能译为“举止轻浮”,light voice只能译为“轻柔的声音”,light loss是“轻微的损失”,light car是“轻便小车”。Eric Patridge说:“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即“词本无义,义随人生。”

浅析语境与翻译

宋玉阁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32

何自然指出:“说话人由于个人感情的驱使,在表现言语行为时,对听话人或他们所谈论的事物表现某种克制、夸大或加以讥讽、强调。从而使话语多少带上了感情色彩。”词语的色彩意义,通常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的内涵义(connotation),主要是褒贬语气和各种感情因素。在翻译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将把原文翻译得不伦不类,甚至会误解原文的意思。如在A thief is a thief(贼性难改)中第一个thief是plain word,第二个thief包含的色彩有鄙视、轻蔑、无可奈何等内涵。再如下面一段译文:

——

—and,therefore,I say that if you should still be in this country when Mr.martin marries,I wish you may not be drawn in,be you intimacy with the sisters,to be acquainted with the wife,who wil probably be some mere farmer’s daughter,without education.

(Emma)

张经浩是如此翻译的:

所以,如果马丁先生结婚时你还住在这儿,可千万别碍着她两个妹妹的情面去搭理他的太太。说不定他会娶个十足的乡下人的女儿,没有一点教养。

这是爱玛对哈里特小姐的一段话,从原作的信息背景中我们知道爱玛是反对哈里特与马丁交往的,所以译文将“mere”“without education”这几个关键词译为“十足的乡下人”“没有一点教养”,把作者的意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刘重德先生的译文:

所以我说等马丁先生结婚的时候,你若是还待在这个地方的话,我愿你不要因为同她姐妹亲近关系而结识他太太,她可能只是个农民的女儿,没有受过教育。

在这段译文中,同样的几个关键词被译为“只是一个农民”和“没有受过教育”,语气平平,未能表现出爱玛对马丁的厌恶。显然对语境理解不够,导致译文缺乏形象,缺乏神韵。

2.2语境对句子意义的制约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很早就有人提出“字译和句译”的问题,并主张“翻译应以句为主体,”“译文须以句为本位。”因此,我们在翻译中应该格外重视句子,仔细分析句子,然后得其意。但是任何一个句子都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使之语境化,才能准确分析出其意义。“语境化”一指上下文即言语中的环境,二指社会环境。看下面的例子:肖伯纳(Bernard Shaw)的《卖花女》(《Pygmalion》)第一幕中的两句台词:

The Flower Girl:——

—Will ye——

—oo py me f’them?

The Daughter;Do nothing of the sort,mother.The idea!

译文:

卖花女:你肯给钱吗?

女儿:妈,一个子儿也别给。她想得倒美!

“The idea!”这句台词伴随着诸多得言内语境和情景语境:雷雨中等车得母女身穿华贵得礼服,母亲吩咐儿子佛莱第去叫车,儿子匆忙中将衣衫蓝缕得卖花女的两束花踩入泥中。卖花女要求母亲替儿子赔花钱。骄矜十足的女儿根本就没有把卖花女放在眼里,开口便道:“Do nothing of the sort, mother.The idea!”译文“她想得倒美!”将原文所包含的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滴水不漏地传递给了读者。若不考虑语境,只按字面翻译,译文必然苍白无力。

2.3语境中的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就拿“龙”来说吧,龙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吉祥、力量和权威,中国人也自称是龙的传人。但到了英语文化里却成了邪恶的化身,因此,令我们骄傲的“亚洲四小龙”在英文报纸上始终以“亚洲四小虎(four tigers)”的面目出现。再如,翻译界著名的“东西风之争”就是文化差异的一个典型。中国文化里有“东风报春”的说法,因为东风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是万物复苏的使者。但对英国人而言,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刺骨寒风。而英语中有“西风报春”的说法,温暖的西风给英伦三岛送来春天。那么下面的诗我们该怎样理解和翻译呢?

雪莱的《西风颂》

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一般,我们都会译为:“哦,西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这种翻译恰恰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反。还有,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译文:Hard it was to see each other,

Harder still to part!

The east wind has no force,

The hundred flowers wither.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同样,英国人也很难理解,east wind怎能revive flowers 呢?

三.小结

有人说“词无定义,译无定法”,本文想要阐述的也正是这一点。在翻译中,单靠词典义项很难将原文的意思传达到位,有时由于情态限制、不同文化缺乏对等物等原因,译出来的词也许根本不在原词意义范围之内。这样,只有分析语境,才能恰如其分地选择词义,达到“信”、“达”二字。词之所以无定义是由于词的意义只存在于特定的语境当中,词义的确定取决于言语环境。语境的存在使看似简单的翻译变得复杂无比,使翻译从符号的转换上升到集文化交流、文学比较、美学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具体的语境决定了翻译过程中的一切细小问题,只有透澈地参悟语境,才有可能“重现原文”,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

参考书目:

[1]刘苾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北京:1999。

[2]索振羽.《当代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4]李铭.《浅谈语境与翻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5]关孜慧.《文化语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