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教育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416.00 KB
- 文档页数:15
二十世纪结构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与反思一、引言20世纪,结构主义教育思潮风起云涌,成为影响世界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
这一思潮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以及个体如何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认知结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揭示其背后的理念与实践,并对这一思潮进行批判性思考。
二、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知识的内在结构,以及个体对这种结构的主动构建。
它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来发现知识,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
同时,这一思潮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意识。
三、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结构主义教育思潮对20世纪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教育改革,使得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其次,结构主义思潮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解。
此外,这一思潮还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对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反思然而,尽管结构主义教育思潮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可能导致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其次,过分追求知识的内在结构可能导致教育的过度抽象化,忽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
此外,由于结构主义教育思潮过分依赖学生的自我探索,对于那些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可能会造成学习上的困扰。
五、结论综上所述,20世纪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为世界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知识的内在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理念,对于当今的教育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我们也应警惕其潜在的问题和局限,避免走向极端。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寻求平衡,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既要关注知识的内在结构,又要关注现实生活的复杂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结构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结构主义教育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首的教育思想。
结构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 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2. 主张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
3. 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认为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学科知识的核心和基础。
4. 主张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
5. 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总之,结构主义教育注重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主张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教育思想。
结构主义形而上学感悟
结构主义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通过对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下面是我对结构主义形而上学的感悟:
1. 重视结构:结构主义形而上学强调事物的深层结构,认为事物的本质不是表面上的现象,而是隐藏在背后的结构。
这提醒我们在研究事物时,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深入探究其内在本质。
2. 强调整体:结构主义形而上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事物的本质不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所决定的,而是由整体的结构所决定的。
这提醒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有整体性思维,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 追求普遍性:结构主义形而上学追求普遍性,试图通过对深层结构的研究来发现普遍规律。
这提醒我们在探究问题时要有全局性的视野,不要被个别现象所限制。
4. 反思主观性:结构主义形而上学认为主观性是由深层结构所决定的,因此要对主观性进行反思和批判。
这提醒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保持客观和理性,不要被主观偏见所影响。
5. 强调历史性:结构主义形而上学认为事物的深层结构是历史性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这提醒我们在研究事物时要关注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不要将其看作是静止不变的。
总之,结构主义形而上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视角,强调通过对深层结构的研究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这种视角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
认识世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结构主义课程论第三节结构主义课程论一、结构主义教育的产生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教育思想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流派。
其最初萌芽可以上溯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关于儿童智力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研究。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儿童心理按结构发展的思想,并且就结构的形成、变化、机制、阶段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结构主义心理学。
同时,他也从结构主义心理学出发对教育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
但真正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全面探讨教育问题、课程问题,并且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人物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二者之间掀起了一场以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及意识形态为主要形式的“冷战”。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朝野更是为之震惊。
美国由此认为自己在科技竞争中落后于苏联,而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的落后。
为此,1958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决定由政府增拨大量经费用于改革教育,培养科技人才。
要求加强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的教育和“天才教育”。
这是结构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政治背景。
而促使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动因,则是当时美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问题。
在进步主义的影响之下,美国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欠缺,学业评价标准偏低,教育质量不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
正是在这么一种背景之下,结构主义教育应运而生。
不但引导了美国60年代的教育改革,更波及到欧美其它许多国家和地区。
二、结构主义的课程主张(一)强调“学科结构”的意义从结构主义心理学出发,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人的主观认识结构连续不断得到改善的构造过程,通过与认识对象的相互作用,人的认识结构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
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
述评结构主义教育流派
结构主义教育流派是在20世纪50年代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其理论基础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从遗传性的认识“图式”开始,通过对环境的不断“同化”和“顺应”,发生主体与客体的平衡联系,从而使认识能力不断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识结构具有独自的特点,与成年人本质不同。
因此,他反对传统教育把儿童看做“年幼的成年人”进行教育,而主张依据儿童心理结构的特点进行教育与教学。
布鲁纳是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转换和迁移的能力,使学生的智力获得最好的发展。
总体而言,结构主义教育流派强调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依据儿童心理结构的特点进行教育与教学。
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可能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从学习理论角度讲,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这种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获得意义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比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之所以能够在90年代以来逐渐流行,是与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以及研究者对学习理论研究的自觉反思分不开的。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了当代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学习理论。
在我国,建构主义与多元智能理论成为支撑新课程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皮亚杰。
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布鲁纳、奥苏伯尔及维特罗克等人在认知结构与认知加工的过程及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
与此同时,维果斯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以及“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并为该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一、几种主要的建构主义倾向1哲学家、教育学家、课程设计专家和心理学家都使用建构主义这一术语,不同的人使用这个术语的含义并不相同。
建构主义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作用而建构自己经验体系的过程,但在“外部输入——内部生成”和“个体——社会”两个维度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分歧,由于这种分歧,使建构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对布鲁纳/结构主义0教育思想的认识与思考汪彩凤1汪火应1汪胜亮2(1.彭泽县教育局江西九江332700;2.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有其特定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虽然他的教育改革运动并不算很成功,但其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却给我们带来启发与思考:科学的安排教材结构,内容设计要新颖、循序渐进;强化内在动机,内在的激励比外在的奖励更重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发现中学习,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让学生掌握概括化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结构主义;布鲁纳;课程;动机[中图分类号]G4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44(2008)08-0016-02/结构主义0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源于其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这次课改影响深远,并由此形成其独特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其观点主要包括:任何学科都可以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及早地教给儿童;学生应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有其特定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虽然他的教育改革运动并不算很成功,但其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却给我们带来启发与思考。
一、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来源(一)现实背景二战结束,美苏争霸。
20世纪前中期,美国的教育一直以杜威的教育思想为主导,1957年前苏联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让美国人震惊,也让美国人深感危机。
他们寻找落后于苏联的原因,并开始反思美国的教育系统。
杜威的教育思想太强调儿童实际经验的获得,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这种大背景推动了美国的教改运动,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0在伍兹霍尔召开会议,讨论教育改革问题,讨论如何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儿童的智力和能力上来等等。
此次会议由布鲁纳担任大会主席。
他根据大会讨论的结果,提出了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并由此推动美国以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课程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