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迁移及其教学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5.55 KB
- 文档页数:1
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与干扰(迁移)摘要:本文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分析了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与影响,阐述了排除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的策略,以期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进而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者)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一、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促进作用1.双语教学界对母语作用的认识新疆的汉语教学有悠久的历史,但接受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指导,却是近期的事情。
解放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的基本上“对比教学法”-“翻译教学法”。
比如,前一时期在新疆使用的中小学使用教材,甚至中高等教材就是在以“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编写的,教材的练习中翻译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
当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上黑板做练习或口头回答问题时,也不是地问“这个字,词,句在维吾尔语里怎么说?怎么翻译?”总之,在长期的汉语教学过程,翻译是教学的手段及目的,学生靠母语学汉语,甚至完全依赖于母语。
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发展,任何事物都包括矛盾的两个方面,双语教学也不例外。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教师、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法各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学方法问题。
如前所述,在新疆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得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了解,“借鉴”往往变成了套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甚至被一些新奇的表面所吸引。
或对某种方法全面赞同,或为所采用方法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而失望,乃至一概否定。
比如说,新疆汉语教学的普遍提倡用直接发(如果借鉴的是真正的直接法的话)以后,完全否定了语言知识介绍、词汇对照及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新疆的实际来讲,这种理念仍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因缺少教学法理论方面较深刻的研究和学习,在教学中导致了形式主义的“怕翻译”,产生了完全否认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促进作用的另一种倾向。
一、母语迁移作用概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一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生,就是负迁移(消极迁移。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正负迁移作用是众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只能对英语学习有负迁移(消极迁移即“负面”negative影响或起“干扰”(interference 作用。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考虑到语言的同一性, 较少考虑如何利用语言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并存,也就是说母语对二语习得既存在着促进作用,又存在着干扰作用。
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分析比较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用,并以理论和实证阐述这一观点。
二、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语言是客观现实的编码体系,语言具有表达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功能。
人类有着共同的自然世界,从而使语言具有同一性。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中,各语言虽然千差万别, 但语言本身对客观世界——时间、空间等事物的反映都是同一的,即可以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
正是这种“同一性”的存在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提供了可能,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
Cummins在语言具有“同一性”的基础上,对于母语和二语习得的关系提出语言相互依赖假设理论:母语是任何语言学习的基础,它有学习转移的功效,在心理上、社会上及教育上母语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他指出:二语习得总是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上,母语非但不是学习的负担,反而是任何语言学习的资源。
从母语学到的语言能力也可以转移到第二语言。
Cummins的观点反映了语言的同一性。
曾有过一个很好的形容: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进入教室时可以脱下,弃之门外。
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迁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迁移理论进行简要回顾,明确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定义和分类。
随后,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法的运用以及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通过实验研究,本文旨在揭示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迁移作用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本文还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探讨迁移作用在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的机制和策略,以期为提高第二外语元音习得效率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迁移,简单来说,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先前学到的知识、技能或策略应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迁移现象尤其明显,尤其是在元音习得方面。
元音作为语言的基础元素之一,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其准确习得和掌握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的迁移作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母语对第二外语元音习得的影响、不同语言背景下元音迁移的特点以及迁移对第二外语元音习得的影响机制等方面。
母语迁移被认为是影响第二外语元音习得的关键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母语元音系统会对学习者第二外语元音的习得产生正向或负向迁移。
例如,某些元音在母语和第二外语中发音相似,学习者可能会将这些元音的发音习惯迁移到第二外语中,从而促进第二外语元音的习得。
相反,如果母语和第二外语的元音系统差异较大,学习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产生负向迁移。
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元音迁移特点也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研究者们发现,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在第二外语元音习得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迁移模式。
例如,英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元音时,可能会受到英语元音系统的影响,产生特定的迁移现象。
3海外文摘1 引言二语习得是指一种与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过程,涵盖了诸多因素,其中母语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尽管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但通常我们更关注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差异以及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对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分析母语的正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提出广大外语教师及学习者应充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二语学习能力。
2 什么是母语迁移Long & Richards在Oldin(1989)的著作Language Transfer 一书中作序指出“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研究的中心问题”。
在我国语言学界,赵世开等人也认为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离不开对母语迁移作用的讨论。
然而,根据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Gass &Selinker,1989)中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就有十七种之多,由此可见,母语迁移问题既是二语习得中的重点,又反映出该研究结果目前尚不成熟的特点。
本文提到的“语言迁移”问题的定义,引自Odlin 提出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从Odlin 提出的定义可知,语言迁移的来源除了受母语的影响之外,还可以受到学习者所掌握的其他语言的影响。
因此,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应当用“第一语言迁移”来区分于其他语言。
根据G a s s 和Selinker 的定义,语言迁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受到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正面影响,即语言的正迁移;另一类是新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受到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负面影响,即语言的负迁移。
由于已有的研究接下来笔者将着重讨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
3 母语的正迁移母语的正迁移作用通常由语言的普遍特点来体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形式存在一部分共同因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母语为汉语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受到汉语的积极影响。
浅析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现象师晓晶(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02-0186-02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母语迁移现象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所在。
本文从语言迁移的概念出发,介绍了语言迁移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阶段,并着重分析了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指出母语正迁移研究带来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A Brief Analysis on the Posi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i Xiaojing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s always a focus of research among many scholars.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velopment stages of language transfer,focuses on the posi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points out the teaching implications brought by the posi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mother tongue;positive transfer早在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理论开始占主要地位的时候,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就已经围绕母语的作用展开。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研究摘要: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制约的认知过程。
本文通过英汉对比,分析了几十年来在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其迁移的多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关键词:语言迁移第二语言习得正迁移负迁移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现象。
语言迁移虽然是一种“跨语言影响”,但多数研究的还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唐承贤,2003)。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1.1 正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对目标语起促进作用(Gass和Selinker,1994)。
1.2 负迁移负迁移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
1.3 交际迁移与学习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迁移母语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交际迁移(transfer in communication)和学习迁移(transfer in learning)(戴炜栋,王栋,2002)。
交际迁移只在说话和理解言语时发生,指学习者在应用和理解目标语时求助于母语知识来实现暂时的或个别的交际目的;学习迁移是早在说话和理解话语前就发生了,是指学习者使用母语知识来构建有关的目标语规则的中介语系统(Ellis,1994)。
2 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2.1 语言因素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是屈折语,汉语是孤立语,两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英语的学习中负迁移往往大于正迁移,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斯琴,赵智芸,2006)。
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语音层面上的影响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母语的口音对外语发音的影响,中国人讲英语或多或少带有中国口音,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分辨句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的“声调语音”(tone lan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组合方式上不完全一样,这往往是造成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语音迁移的主要原因。
母语迁移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目录理论简介母语迁移的表现与分析促进母语正迁移,提高教学效果理论简介母语迁移的表现与分析促进母语正迁移,提高教学效果展开编辑本段理论简介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
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
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
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称为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被称作负迁移”。
如在英语学习中,指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和规则套用到英语中,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例如:I only spoke a few sentences。
编辑本段母语迁移的表现与分析成人习得第二语言跟第一语言不同。
成人在接触外语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
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知识去帮助理解和运用外语。
由于母语与外语在某些基本概念和常规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所以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母语来掌握外语。
比如说,在有了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学习者很容易翻译一些句子。
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与干扰(迁移)摘要:本文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分析了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与影响,阐述了排除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的策略,以期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进而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者)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一、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促进作用1.双语教学界对母语作用的认识新疆的汉语教学有悠久的历史,但接受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指导,却是近期的事情。
解放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的基本上“对比教学法”-“翻译教学法”。
比如,前一时期在新疆使用的中小学使用教材,甚至中高等教材就是在以“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编写的,教材的练习中翻译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
当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上黑板做练习或口头回答问题时,也不是地问“这个字,词,句在维吾尔语里怎么说?怎么翻译?”总之,在长期的汉语教学过程,翻译是教学的手段及目的,学生靠母语学汉语,甚至完全依赖于母语。
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发展,任何事物都包括矛盾的两个方面,双语教学也不例外。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教师、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法各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学方法问题。
如前所述,在新疆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得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了解,“借鉴”往往变成了套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甚至被一些新奇的表面所吸引。
或对某种方法全面赞同,或为所采用方法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而失望,乃至一概否定。
比如说,新疆汉语教学的普遍提倡用直接发(如果借鉴的是真正的直接法的话)以后,完全否定了语言知识介绍、词汇对照及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新疆的实际来讲,这种理念仍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因缺少教学法理论方面较深刻的研究和学习,在教学中导致了形式主义的“怕翻译”,产生了完全否认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促进作用的另一种倾向。
2019年第20期英语教师引言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常见现象。
人们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迁移问题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其中,母语迁移研究在第二语言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以来,语言迁移的发展一波三折,从20世纪50和60年代前期的繁荣到60年代后期70年代的衰落,再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人们对语言迁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一、语言迁移的定义迁移是对新知识的理解,但其前提是学习者需理解原始的知识。
语言迁移是学习者将母语蕴含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外语学习的一种方式。
以中国学习者学习汉语为例:由于母语是汉语,虽然不像其他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一样受语法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但面对汉语时,也会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性记忆,而这种记忆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这种效应被称为迁移。
若这种迁移的来源是母语,则被称为母语迁移。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不同学者对语言迁移的解释不同。
近年来,有一些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对迁移作出了解释,奥德林(Odlin,1989)在《语言迁移》一书中给迁移下了定义:迁移是一种影响。
“这种影响产生于目标语与其他任何以前已掌握的(或并非熟练掌握的)语言的异同”。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迁移的因素不容忽视。
“母语是影响外语习得的一个主要因素”(Ellis1994)。
语言迁移有正、负迁移之分,如果母语迁移会对目的语产生积极的影响,就称为正迁移;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不一致,那么母语迁移对目的语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则称为负迁移。
正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
负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2003)。
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不仅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更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于巧丽2006)。
从语言迁移看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摘要: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课堂上或课堂外对除了母语之外的另一语言学习。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并且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母语对于二语习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语言迁移来实现的,而语言迁移又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本文即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分析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负迁移;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母语之外习得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因素,尤其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可以说,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1、相关概念(一)母语和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在种族和社区使用的语言,因此也被称为“母语”。
一般来说,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因此也被称为“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指的是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以外的任何语言。
其特点是接触时间往往晚于第一语言,交际能力不如第一语言。
(2)比较分析假说行为主义理论主张人类的对知识的获取建立在“刺激-反应”的基础上。
因此其对于语言习得的主要观点是,语言习得是通过条件作用而形成的言语习惯的过程。
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上,robert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提出并阐释了他的对比分析假设。
其中他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迁移”。
此假设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之前,已经养成了一套母语习惯,这些习惯会影响外语的学习。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比对,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设”最初的表述。
二、语言迁移(一)语言迁移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主要通过语言迁移来实现。
所谓“语言迁移”主要是指母语的习惯迁移,即学生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应用于外语学习。
这种习惯转变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1、第二语言习得概述在第二语言习得(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研究领域中,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母语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运用母语的知识、规则和习惯来理解和表达第二语言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母语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
正迁移是指母语的知识和规则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如果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有相似的语法结构,那么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能会更快地掌握这些语法结构。
而负迁移则是指母语的知识和规则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例如,如果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差异较大,他们可能会将母语的语法规则错误地应用到第二语言中,导致语言输出的错误。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似度、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经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等。
因此,对于母语迁移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也能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母语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
2、母语迁移现象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迁移,简而言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技能、学习策略等应用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
母语迁移可以是正面的,即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是负面的,即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干扰和阻碍。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迁移及其教学意义
母语迁移(L1 Transfer)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由于其已掌握的母语影响而导致的语言习得行为。
它可以是正面的或负面的,取决于学习者母语是否与目标语言有共同之处。
通常,母语迁移是正面的,因为它可以使学习者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并给他们提供一种明确的路径。
但如果学生的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较大,则母语迁移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母语迁移可以帮助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语言,建立起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母语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更快地掌握特定语言概念,从而节省时间。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母语知识来激发他们对目标语言的兴趣,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语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