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7.86 MB
- 文档页数:21
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行都早得多。
且不说郑和1405年的第一次下西洋,即以1433年第七次即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也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到达印度卡利卡特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早86年。
就航海规模来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等人的远航规模也大得多。
如哥伦布航行美洲,第一次为90人,3艘船,其中一艘旗舰24.5米,宽6米,排水量为100吨,其他二舰为50吨、40吨;第二次人数一说1000~1500人之间,一说约1200人;船数为17,大小未详,按乘人数推算,大约比第一次乘的船要大一二倍。
第三、四次人数、船数均不详。
郑和远航的人数、船数均大大超过哥伦布。
至于船只的排水量,我们曾请水运史研究人员房仲甫计算。
他认为宝船为沙船型,据现代沙船比例计算,大号宝船总长440尺,满载水线长303.6尺,最大吃水19尺,船宽180尺,满载水线宽176尺,宝船排水体积25627立方米,即排水量为25000多吨。
但据江苏外海沙船比例计算,长44丈,底宽86丈,则舱深22.5尺,吃水11.3尺,排水量则为7833吨。
究竟如何计算,尚待进一步研究。
不过无论如何计算,其排水量大大超过哥伦布远航船只,则是肯定无疑的。
现将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航海列表比较如下:
1/ 1。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情况,掌握其异同点。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掌握史论结合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兴起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及对历史的巨大影响三、【课前预习导学】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相同点(比较一)四、【课堂导学】学习方法:史论结合史――历史事实;论――历史观点、历史教训、历史影响例:秦始皇焚书坑儒(史实)秦始皇是个暴君(史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史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功劳巨大(史论)今天我们要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历史史实,从中得出一些历史结论、历史观点。
所有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但最近长安大学档案室主任赵秉中教授提出: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
无独有偶,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在《世界航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其记录》的专题学术演讲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2005年7月11日中国正式将这一天定为“航海日”,提问:这一天跟我们古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教师承转: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人们总爱把这一历史事件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有的学者认为郑和比哥伦布更伟大,有的认为哥伦布更伟大,你同意哪一种?(学生举手表决)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不同点(比较二)合作探究:从世界发展的观点来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各自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在哪里?郑和下西洋:成功:失败:哥伦布远航:成功:失败:要求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完成:②(看图填空)出示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郑和下西洋途径的主要地点:最远到达的地区:哥伦布航海途径的主要地区:最远到达的地区:郑和下西洋路经的主要地点: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规模宏大的郑和下西洋盛举,对当时东方亚非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外交通史上,郑和“继张班伟业,开哥麦先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持续28年的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旧体制,严重危及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于是为明代封建统治者斥为弊政,从此把海禁定为国策,从而使中国由开海开放的盛期迅速转为禁海闭关的衰期,导致中国日趋衰落。
而比东方郑和几乎晚近一个世纪的西方的哥伦布,自他作大西洋航海探险发现美洲后,却导致地球大发现,接着西方行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落后的封建制度,使世界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学习比较我们能发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又有几点实质上的差异。
一、厚往薄来与东方金梦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同为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两者的目的却大相径庭,反映了中西文化传统的固有差异。
郑和下西洋出现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执行着“厚往薄来”的既定方针,并贯彻于郑和下西洋的始终,这也是反映我中华泱泱大国胸怀的一个侧面,只是在明代推行的朝贡贸易中反映得更为淋漓尽致。
可是哥伦布的航海探险的目的却适得其反,与其它西方探险家一样,他们离乡背井,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航海探险的目的何在?无非是为了一个“钱”字。
而西欧各国不惜代价资助探险海运,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这与西方国家自古以来的重商传统一脉相承。
哥伦布探险队自登上第一个美洲海岛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黄金。
当他们在海地岛上发现了黄金后,起初还用玻璃和玻璃制品等不值钱的东西,以交换印第安人的贵重物品,不久当发现原始的印第安人缺乏抵抗能力时,竟然把印第安人的一切掠为已有。
二、和平亲善与殖民扩张郑和下西洋前后28年,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郑和频频出使西洋各国,与他们保持了和平、亲善的国家关系。
通过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郑和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郑和与哥伦布比较
世界上有名的航海家是不少的,但象郑和那样在近三十年里频繁活动于海洋使上的航海家,是不多的。
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作比较:
一、从航海历程上看:郑和远航达到南洋、印度洋、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历时近三十
年;哥伦布于1493年8月出发远航,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及后三次西航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南美洲沿岸一带,历时近十四年。
可见郑和的航海历程远比哥伦布较长;
新的航海知识以及航海科技远比哥伦布较优;亦为以后的航海家奠定了航海知识的基础。
二、从船只的规模来看:郑和的船队有船百余艘,人员达27000人;哥伦布的只有3条船,
87人,这可见我国当时的航海科技远超西方。
三、从两者交往性质来看:东西方远航的客观后果大不相同。
郑和远航所带去“丝与瓷”,是和平友好的交往。
哥伦布的远航是为着寻求东方的财富,为着经济效益的;亦因此给亚、非、拉带来长达300年的殖民主义统治。
四、从政治上来看: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如下:(一)向西方各国阐释成祖皇帝登
基,并要求其朝贡;(二)宣扬国威;(三)寻找失踪的惠帝。
而哥伦布却为着寻找新大陆及开疆拓土。
五、从经济上看来: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贸易往来,引起了这些国家对中国手工业品的更大需求,开拓了中国手工业品的国际市场。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为着西班牙殖民侵略作好有利条件,从中掠夺殖民地的经济资源,以发展西欧本土经济的需要。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两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于近代航海科技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亦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规模宏大的郑和下西洋盛举,对当时东方亚非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外交通史上,郑和“继张班伟业,开哥麦先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持续28年的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旧体制,严重危及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于是为明代封建统治者斥为弊政,从此把海禁定为国策,从而使中国由开海开放的盛期迅速转为禁海闭关的衰期,导致中国日趋衰落。
而比东方郑和几乎晚近一个世纪的西方的哥伦布,自他作大西洋航海探险发现美洲后,却导致地球大发现,接着西方行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落后的封建制度,使世界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学习比较我们能发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又有几点实质上的差异。
一、厚往薄来与东方金梦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同为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两者的目的却大相径庭,反映了中西文化传统的固有差异。
郑和下西洋出现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执行着“厚往薄来”的既定方针,并贯彻于郑和下西洋的始终,这也是反映我中华泱泱大国胸怀的一个侧面,只是在明代推行的朝贡贸易中反映得更为淋漓尽致。
可是哥伦布的航海探险的目的却适得其反,与其它西方探险家一样,他们离乡背井,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航海探险的目的何在?无非是为了一个“钱”字。
而西欧各国不惜代价资助探险海运,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这与西方国家自古以来的重商传统一脉相承。
哥伦布探险队自登上第一个美洲海岛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黄金。
当他们在海地岛上发现了黄金后,起初还用玻璃和玻璃制品等不值钱的东西,以交换印第安人的贵重物品,不久当发现原始的印第安人缺乏抵抗能力时,竟然把印第安人的一切掠为已有。
二、和平亲善与殖民扩张郑和下西洋前后28年,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郑和频频出使西洋各国,与他们保持了和平、亲善的国家关系。
通过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郑和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