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441.00 KB
- 文档页数:26
郑和与哥伦布比较
世界上有名的航海家是不少的,但象郑和那样在近三十年里频繁活动于海洋使上的航海家,是不多的。
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作比较:
一、从航海历程上看:郑和远航达到南洋、印度洋、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历时近三十
年;哥伦布于1493年8月出发远航,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及后三次西航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南美洲沿岸一带,历时近十四年。
可见郑和的航海历程远比哥伦布较长;
新的航海知识以及航海科技远比哥伦布较优;亦为以后的航海家奠定了航海知识的基础。
二、从船只的规模来看:郑和的船队有船百余艘,人员达27000人;哥伦布的只有3条船,
87人,这可见我国当时的航海科技远超西方。
三、从两者交往性质来看:东西方远航的客观后果大不相同。
郑和远航所带去“丝与瓷”,是和平友好的交往。
哥伦布的远航是为着寻求东方的财富,为着经济效益的;亦因此给亚、非、拉带来长达300年的殖民主义统治。
四、从政治上来看: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如下:(一)向西方各国阐释成祖皇帝登
基,并要求其朝贡;(二)宣扬国威;(三)寻找失踪的惠帝。
而哥伦布却为着寻找新大陆及开疆拓土。
五、从经济上看来: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贸易往来,引起了这些国家对中国手工业品的更大需求,开拓了中国手工业品的国际市场。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为着西班牙殖民侵略作好有利条件,从中掠夺殖民地的经济资源,以发展西欧本土经济的需要。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两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于近代航海科技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亦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大航海时代: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对比郑和船队第一次出海是在1405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的第4四年,这比哥伦布出海早了整整87年。
船队规模更是天壤之别。
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人出发得最早,耗费最大,收获却最小。
而伊比利亚半岛上那俩小国晚了近百年才出海,耗资也小得多,但收获却最大,大航海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就是人家的创举。
郑和哥伦布为什么?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拿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做个简单对比,希望抛砖引玉。
1 航海装备:郑和远优于哥伦布先看郑和的船队,200余艘,水手2万多名。
单是郑和宝船就有63艘,最大的长约150米,宽61米。
船分四层,船上有9根桅杆,挂12片帆。
排水量达千吨,一艘船可容纳千人。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
而哥伦布的船队,一共3艘船只:圣玛丽亚号130吨、平塔号90吨、尼尼亚号60吨。
水手87名。
两者装备之悬殊不言自明。
至于航海最重要的指南针,那是咱中国人发明的,自然精良。
博物馆里还有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船只的模型对比,大小对比一目了然。
郑和宝船与哥伦布的船2 航海组织:国家行为与半私人组织郑和船队纯属国家行为。
由于是国家行为,严格意义上讲是皇帝的意志,赶上朱棣这样一位雄主,可以举国之财力,造船、募兵、招募水手,一不小心,船队规模就搞大了。
虽不是为了远征他国,但船队组织严密而周全,除了负责指挥的旗舰船郑和宝船外,有专门负责装运战马的马船,有运输粮食的粮船,有负责运载货物和人员的坐船。
还有负责海上作战的战船。
哥伦布船队则是与国王之间的契约行为。
哥伦布的船队属于私人组织,但航海是要冒巨大风险的,船队巨大的开支以及生命随时被大海吞噬。
可以不要命,但也得有钱出海啊。
所以哥伦布找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谈判。
这位女王有远见卓识,同意资助哥伦布的航海探险计划,并签了一份协定——著名的“圣大菲协定。
”协定规定:西班牙国王是一切新发现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任命哥伦布为上述地方的总督、钦差大臣和海军司令,有权获得当地总收入的1/10。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八(15)吴梦格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而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
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
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面对哥伦布航海500周年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的来临,为什么世界人民会表现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时光追溯到1405年,就在那一年,明成祖朱棣下旨,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
船队规模之浩大至今仍无人可比:200多艘船只,每艘长约151.8米,宽约61.6米,随行人数包括使节、随员、航海技术人员、军事人员、翻译、医生等多达27800人,毫不夸张地说,也只有“航空母舰”能与之相提并论了。
照常理说,这样浩浩荡荡的人马,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那最早发现新大陆的非中国莫属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那是因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炫耀国威,厚往薄来。
因而在带去中国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的同时,也与亚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郑和敢为天下先,高举和平旗帜,筑开放里程碑,开阔了当时人们的眼界,并丰富了人们的知识,移民海外、开发西洋,继“张班”之伟业,开“哥麦”之先河,造福了整个亚非,单凭这一点固然可贵,但与此同时却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首先动机不良,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其次就是寻找建文帝,而且外交手段非商非外,反而有些显得不伦不类,更重要的是,这次下西洋耗费了太多人力物力,劳民伤财,对老百姓来说,根本无任何直接利益可言。
至于哥伦布航海,开始于1492年,比郑和下西洋晚了将近一个世纪,而且规模和郑和下西洋简直没法比,寥寥无几的十几艘船,仅24米长,5米宽,只带了些农具、种子和粮食,随行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才1000人,如此简陋的“小渔船”竟奇迹般地发现了新大陆?可知“船小心不小”,哥伦布这次航海的真正目的,是去东方掠夺财富,实现他的“东方金梦”。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光明中学林文婷
一、教学对象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是为八年级一班的课堂教学而设计的。
比较的两个内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前面几节课的教学中都已经分别详细涉及到,学生已有初步的了解,对知识也有一定的掌握。
这节课主要是在“学生都已经学习过的两个内容”的前提下,把有相同之处、但是是分开学习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应该是非常容易理解并获得提高的。
通过比较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以前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概括;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拓宽知识的广度,拓深知识的深度,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包括的两个内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都是前几节课已经学过的。
这一节课包括:
1.两个船队航海的时间、航线、规模、目的。
(学生容易掌握且必须掌握。
)
2.两个船队航海的结果与影响。
(内容较深,但学生必须掌握。
)
3.通过对两个船队的比较,分析“应该是谁最先发现美洲大陆”。
(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
4.学以致用:当我们面对中国再次崛起的机遇时,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这一部分是对整节课所学内容的升华。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方面,学生都是比较欠缺的。
)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让学生能够运用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3.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4.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5.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
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6.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目的、结果、影响方面的比较。
教学难点:做什么事情都要抓住机遇,并且善于把自己的优势转化成发展的机会。
五、教学思路
教学方法:对比法、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角色扮演法。
六、教学策略
1.安排同学扮演郑和与哥伦布,扮演者用回忆当时壮举的形式,边按视频播放边解说相关内容,让其他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这节课我找了大量的对比图片,从多个方面对比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的不同,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并且印象深刻。
3.安排了较多的单独思考和集体讨论环节,注重组织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七、教学流程图
(一)提出问题
1.从学术界的新观点“应该是郑和最先发现美洲新大陆”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分析问题
2.郑和与哥伦布的扮演者上台边播放视频边讲述自己当年壮举。
3.通过一系列资料和图片,分析比较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的具体情况。
4.得出结论: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比较图。
(三)解决问题
5.引导学生根据比较情况,讨论“应该是谁最先发现美洲新大陆”。
6.归纳总结郑和“能”与“不能”最先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原因。
(四)升华问题
7.从郑和本来有能力最先发现美洲新大陆,但没有抓住“自己拥有先进造船、航海技术”这一机会出发,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么样抓住“现代中国面临着的发展的机遇”?
8.总结。
八、教学过程
析比较郑和船队和哥
伦布船
队的具
体情况。
1.时间
2.航线
3.规模
郑和船队哥伦布舰队列成图表、配以图片来分析两个船队的情况。
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归纳答案。
这样做,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形成主动性学习的习惯。
每次出海2.7~2.8万人人数最多一次1500人
每次出海船只200多艘船数最多一次17艘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长34.5米,宽6米
“小”船撞“大”船──结论:
中国造船技术高,航海技术高
4.远航目的
5.结果与影响
通过一系列
的图片比
较,引导学
生发现其中
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主动认识到其中的差距。
此处,通过两条船的图片比较,让学生讨论这两条船有什么差异。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差距不仅仅是船大船小的问题,还反映出造船的技术、航海能力上的差距,及对海上危险的抵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
时间早晚航线长
短
规模大
小
远航目
的
结果与
影响
郑和下
西洋早长大
宣扬
国威
……
哥伦布晚短小黄金……御能力的差距。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及自豪感。
在“结果与影响”环节,大量图片对比,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明朝的中国,以“世
九、设计总结
这是一节探究课,课堂组织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灵活,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讲授。
在教学中,我从“让自己的优势条件变成自己发展的机会,抓住机遇”这一角度来设计教学,查找大量图片和数据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把整一节课的知识设计得简单易懂,但逐层深入。
在本课结尾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的环节,是整节课的拓展和升华阶段。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还让学生学会从已知知识当中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观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扮演郑和与哥伦布、用第一人称回忆的形式,加上学生边看视频、边听扮演者的解说,能够从课堂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此引导下,从始至终投入其中。
事实证明,这种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