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15
郑和与哥伦布比较
世界上有名的航海家是不少的,但象郑和那样在近三十年里频繁活动于海洋使上的航海家,是不多的。
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作比较:
一、从航海历程上看:郑和远航达到南洋、印度洋、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历时近三十
年;哥伦布于1493年8月出发远航,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及后三次西航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南美洲沿岸一带,历时近十四年。
可见郑和的航海历程远比哥伦布较长;
新的航海知识以及航海科技远比哥伦布较优;亦为以后的航海家奠定了航海知识的基础。
二、从船只的规模来看:郑和的船队有船百余艘,人员达27000人;哥伦布的只有3条船,
87人,这可见我国当时的航海科技远超西方。
三、从两者交往性质来看:东西方远航的客观后果大不相同。
郑和远航所带去“丝与瓷”,是和平友好的交往。
哥伦布的远航是为着寻求东方的财富,为着经济效益的;亦因此给亚、非、拉带来长达300年的殖民主义统治。
四、从政治上来看: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如下:(一)向西方各国阐释成祖皇帝登
基,并要求其朝贡;(二)宣扬国威;(三)寻找失踪的惠帝。
而哥伦布却为着寻找新大陆及开疆拓土。
五、从经济上看来: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贸易往来,引起了这些国家对中国手工业品的更大需求,开拓了中国手工业品的国际市场。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为着西班牙殖民侵略作好有利条件,从中掠夺殖民地的经济资源,以发展西欧本土经济的需要。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两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于近代航海科技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亦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的对比1.前言说起哥伦布和郑和,所有人都一定不陌生。
郑和的七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美洲都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这两次航行的结果,却大有不同。
本文将比较这两次航行的规模、目的与结果。
2.比较2.1.规模比较2.1.1.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1]。
这支船队有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人数多。
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1]。
第二,船队编制整齐。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1]。
第三,舰艇庞大。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
船有四层,船上9根桅杆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1]。
总而言之,一个字:“大”。
2.1.2.哥伦布船队规模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一百多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驶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行去。
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2]。
由此可见,哥伦布航行时的资源十分匮乏,仅有三艘船。
2.1.3.总结从船队规模的角度来看,郑和的船队是远高于哥伦布的,但是什么使郑和装备精良的船队的发现远不如哥伦布的发现呢?2.2目的比较2.2.1.郑和下西洋目的学术界共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
另一种认为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我认为前者更为有理。
所以郑和出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别的小国知道中国的存在。
2.2.2.哥伦布航行目的哥伦布出海的目的则是为了为西班牙开辟一条新的通商道路,使国家能够得到梦寐以求的黄金和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