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829.50 KB
- 文档页数:16
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行都早得多。
且不说郑和1405年的第一次下西洋,即以1433年第七次即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也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到达印度卡利卡特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早86年。
就航海规模来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等人的远航规模也大得多。
如哥伦布航行美洲,第一次为90人,3艘船,其中一艘旗舰24.5米,宽6米,排水量为100吨,其他二舰为50吨、40吨;第二次人数一说1000~1500人之间,一说约1200人;船数为17,大小未详,按乘人数推算,大约比第一次乘的船要大一二倍。
第三、四次人数、船数均不详。
郑和远航的人数、船数均大大超过哥伦布。
至于船只的排水量,我们曾请水运史研究人员房仲甫计算。
他认为宝船为沙船型,据现代沙船比例计算,大号宝船总长440尺,满载水线长303.6尺,最大吃水19尺,船宽180尺,满载水线宽176尺,宝船排水体积25627立方米,即排水量为25000多吨。
但据江苏外海沙船比例计算,长44丈,底宽86丈,则舱深22.5尺,吃水11.3尺,排水量则为7833吨。
究竟如何计算,尚待进一步研究。
不过无论如何计算,其排水量大大超过哥伦布远航船只,则是肯定无疑的。
现将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航海列表比较如下:
1/ 1。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情况,掌握其异同点。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掌握史论结合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兴起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及对历史的巨大影响三、【课前预习导学】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相同点(比较一)四、【课堂导学】学习方法:史论结合史――历史事实;论――历史观点、历史教训、历史影响例:秦始皇焚书坑儒(史实)秦始皇是个暴君(史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史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功劳巨大(史论)今天我们要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历史史实,从中得出一些历史结论、历史观点。
所有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但最近长安大学档案室主任赵秉中教授提出: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
无独有偶,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在《世界航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其记录》的专题学术演讲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2005年7月11日中国正式将这一天定为“航海日”,提问:这一天跟我们古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教师承转: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人们总爱把这一历史事件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有的学者认为郑和比哥伦布更伟大,有的认为哥伦布更伟大,你同意哪一种?(学生举手表决)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不同点(比较二)合作探究:从世界发展的观点来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各自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在哪里?郑和下西洋:成功:失败:哥伦布远航:成功:失败:要求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完成:②(看图填空)出示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郑和下西洋途径的主要地点:最远到达的地区:哥伦布航海途径的主要地区:最远到达的地区:郑和下西洋路经的主要地点: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郑和与哥伦布比较
世界上有名的航海家是不少的,但象郑和那样在近三十年里频繁活动于海洋使上的航海家,是不多的。
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作比较:
一、从航海历程上看:郑和远航达到南洋、印度洋、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历时近三十
年;哥伦布于1493年8月出发远航,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及后三次西航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南美洲沿岸一带,历时近十四年。
可见郑和的航海历程远比哥伦布较长;
新的航海知识以及航海科技远比哥伦布较优;亦为以后的航海家奠定了航海知识的基础。
二、从船只的规模来看:郑和的船队有船百余艘,人员达27000人;哥伦布的只有3条船,
87人,这可见我国当时的航海科技远超西方。
三、从两者交往性质来看:东西方远航的客观后果大不相同。
郑和远航所带去“丝与瓷”,是和平友好的交往。
哥伦布的远航是为着寻求东方的财富,为着经济效益的;亦因此给亚、非、拉带来长达300年的殖民主义统治。
四、从政治上来看: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如下:(一)向西方各国阐释成祖皇帝登
基,并要求其朝贡;(二)宣扬国威;(三)寻找失踪的惠帝。
而哥伦布却为着寻找新大陆及开疆拓土。
五、从经济上看来: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贸易往来,引起了这些国家对中国手工业品的更大需求,开拓了中国手工业品的国际市场。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为着西班牙殖民侵略作好有利条件,从中掠夺殖民地的经济资源,以发展西欧本土经济的需要。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两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于近代航海科技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亦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的对比1.前言说起哥伦布和郑和,所有人都一定不陌生。
郑和的七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美洲都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这两次航行的结果,却大有不同。
本文将比较这两次航行的规模、目的与结果。
2.比较2.1.规模比较2.1.1.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1]。
这支船队有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人数多。
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1]。
第二,船队编制整齐。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1]。
第三,舰艇庞大。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
船有四层,船上9根桅杆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1]。
总而言之,一个字:“大”。
2.1.2.哥伦布船队规模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一百多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驶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行去。
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2]。
由此可见,哥伦布航行时的资源十分匮乏,仅有三艘船。
2.1.3.总结从船队规模的角度来看,郑和的船队是远高于哥伦布的,但是什么使郑和装备精良的船队的发现远不如哥伦布的发现呢?2.2目的比较2.2.1.郑和下西洋目的学术界共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
另一种认为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我认为前者更为有理。
所以郑和出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别的小国知道中国的存在。
2.2.2.哥伦布航行目的哥伦布出海的目的则是为了为西班牙开辟一条新的通商道路,使国家能够得到梦寐以求的黄金和香料。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加深对两个历史事件的理解,理解两者的航海动机和所带来的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教学和自主探究、综合探究分析材料或完成相关表格,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进行多方面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郑和下西洋史实2、理解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动机和影响(二)、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新闻导入(今年2月17日印尼启动了“郑和下西洋之旅”)2min(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今天本课的内容,导入郑和下西洋这个事件)师:在半个月前,印尼旅游部宣布将在中国春节期间,在巴淡启动“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之旅”,将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设计成旅游路线,旅游部长阿里夫说要让游客体验海上旅游的新奇,当一回友好使者“郑和”,这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极大的关注,纷纷相继报道。
有谁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几月几日吗其实早在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国务院就批准将每年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这个是他的标志图形,上面有四个帆,下边是水纹。
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把郑和下西洋不仅仅当做历史,更是一种友好交往的文化,我们会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它,可见他对于中国而言,对于世界而言是有很独特的意义的。
师:所以今天我们在比较探究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之前,就先来了解一下这次与哥伦布航海相提并论的中国式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
(二)、【环节二】讲述“郑和下西洋”,介绍“郑和”生平,以及“西洋”的范围。
10min(通过解析“郑和下西洋”,学生了解此次航行的领导人物,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通过此环节结合地图,学生了解当时在中国人眼中西洋的范围,对郑和七下西洋的背景有所了解)师:首先大家看一下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