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 (1)
- 格式:ppt
- 大小:752.50 KB
- 文档页数:17
郑和下西洋郑和奉中国明廷之命率领船队7 次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件。
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中,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
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
永乐三年六月,郑和使团第一次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依次访问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苏门答剌、南浡里(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等国。
并在古里为船队建立了交通、贸易中心转运站。
五年九月返回南京。
继而二下西洋,统舟师前往爪哇、满剌加(今马六甲)、锡兰山、古里、柯枝(今印度柯钦)、暹罗等国访问。
七年七月返国。
九月又前往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今苏门答腊岛日里河流域)、南巫里(即南浡里)、锡兰山、小葛兰(在今印度柯钦南)、柯枝、甘巴里(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科因巴托尔)、阿拔巴丹(今印度阿默达巴德附近)、古里等国访问。
十年十一月,第四次下西洋,访问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南浡里、彭亨(今属马来西亚)、急兰丹(今马来西亚的哥打巴鲁)、锡兰山、加异勒(今印度南部的卡异尔)、甘巴里、柯枝、古里沙里湾泥(今地不详)、溜山(今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忽鲁漠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剌撒(今也门木卡拉附近)、木骨都束(今肯尼亚摩加迪沙)、不(卜)剌哇(今孛的布腊瓦)、麻林迪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比剌(今非洲爪达富伊角外的阿卜德库里岛)、孙剌(今地不详)等亚非国家。
这次出使开通了中非航路。
同年十二月,第五次下西洋,于十七年七月回国。
十九年正月,第六次下西洋,护送忽鲁谟斯、阿丹、喃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甘巴里等16国使臣回郑和宝船模型国,对沿途所经国家和地区又进行了友好访问。
郑和使团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情况,掌握其异同点。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掌握史论结合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兴起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及对历史的巨大影响三、【课前预习导学】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相同点(比较一)四、【课堂导学】学习方法:史论结合史――历史事实;论――历史观点、历史教训、历史影响例:秦始皇焚书坑儒(史实)秦始皇是个暴君(史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史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功劳巨大(史论)今天我们要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历史史实,从中得出一些历史结论、历史观点。
所有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但最近长安大学档案室主任赵秉中教授提出: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
无独有偶,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在《世界航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其记录》的专题学术演讲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2005年7月11日中国正式将这一天定为“航海日”,提问:这一天跟我们古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教师承转: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人们总爱把这一历史事件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有的学者认为郑和比哥伦布更伟大,有的认为哥伦布更伟大,你同意哪一种?(学生举手表决)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不同点(比较二)合作探究:从世界发展的观点来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各自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在哪里?郑和下西洋:成功:失败:哥伦布远航:成功:失败:要求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完成:②(看图填空)出示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郑和下西洋途径的主要地点:最远到达的地区:哥伦布航海途径的主要地区:最远到达的地区:郑和下西洋路经的主要地点: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加深对两个历史事件的理解,理解两者的航海动机和所带来的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教学和自主探究、综合探究分析材料或完成相关表格,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进行多方面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郑和下西洋史实2、理解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动机和影响(二)、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新闻导入(今年2月17日印尼启动了“郑和下西洋之旅”)2min(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今天本课的内容,导入郑和下西洋这个事件)师:在半个月前,印尼旅游部宣布将在中国春节期间,在巴淡启动“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之旅”,将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设计成旅游路线,旅游部长阿里夫说要让游客体验海上旅游的新奇,当一回友好使者“郑和”,这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极大的关注,纷纷相继报道。
有谁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几月几日吗其实早在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国务院就批准将每年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这个是他的标志图形,上面有四个帆,下边是水纹。
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把郑和下西洋不仅仅当做历史,更是一种友好交往的文化,我们会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它,可见他对于中国而言,对于世界而言是有很独特的意义的。
师:所以今天我们在比较探究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之前,就先来了解一下这次与哥伦布航海相提并论的中国式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
(二)、【环节二】讲述“郑和下西洋”,介绍“郑和”生平,以及“西洋”的范围。
10min(通过解析“郑和下西洋”,学生了解此次航行的领导人物,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通过此环节结合地图,学生了解当时在中国人眼中西洋的范围,对郑和七下西洋的背景有所了解)师:首先大家看一下课本。
九年级历史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异同比较及启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航线路线及主要贡献。
(2)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航线及主要贡献。
(3)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异同,分析其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路线。
(2)通过资料搜集,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异同。
(3)小组讨论,分析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异同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
(2)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人类进步作贡献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异同。
(2)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异同的原因分析。
2. 教学难点:(1)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异同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获取启示。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相关资料。
(2)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地图。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相关内容。
(2)搜集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郑和与哥伦布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两位历史人物的相似与不同。
(2)提问:同学们知道郑和与哥伦布分别是谁吗?他们有何贡献?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结合教材,简要回顾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事迹。
(2)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郑和与哥伦布的航线路线。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航线路线及主要贡献。
(2)详细讲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航线及主要贡献。
(3)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异同,分析其原因。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异同。
(2)让学生分析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异同的原因。
5. 成果展示:(1)每组选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2)教师点评,总结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异同及原因。
6.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从郑和与哥伦布航海中得到的启示。
二著名的中外航海家(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材料一材料(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材料二,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然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至1.2万人。
(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
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
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它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
他们玩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2)根据材料二,总结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试分析原因?材料三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
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3)根据材料三,请你评价郑和下西洋?分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2)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解答:(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航行早了近90年,航海次数多达7次,而且每次航海的船只也非常多,航行人数亦有2万人之多,而哥伦布的船队才百至千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和船队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依据材料二的“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玩固地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可以看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是:中国的航海技术停滞不前,不学习先进技术。
(3)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郑和远航宣扬了明朝的国威,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故答案为:(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
(2)中国的航海技术停滞不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