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备课(7课时)完
- 格式:doc
- 大小:144.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渗透估算,特别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借助估算对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判断,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连除、除加、除减(包括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决连除、除加、除减(包括带括号)的混合运算问题,知道混合运算的顺序。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能通过估算对结果作大致的判断,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3、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重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商中间、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法学法设计:1、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
教学时,要注重结合教材创设的“大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的方法。
体验计算在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
2、重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本单元的教学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的发展,学生已有一定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经验和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构建自己的新知识,并能不断地联系旧知识迁移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可以合作探索。
第四单元备课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主题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以及《小岛》这四篇文章组成。
目的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叙述中,详略得当地来表达情感。
2.本单元重点(1)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
本单元的4篇文章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古诗三首》中,陆游、林升、龚自珍三位诗人分别通过对愿望的描写、对现实的描绘、对统治者的希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操;《少年中国说》则通过介绍中国与少年的关系以及少年前途光明、远大来点明中国也一定会在少年的建设中变得更强大的爱国情感;《圆明园的毁灭》则是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小岛》通过将军与守岛战士的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以及将军和战士祖国的热爱。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喑、擞”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学设计导入()分钟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出示课件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第四单元:家乡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一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以及《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写景文章和一个语文园地。
《登鹤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体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黄山奇石》一文描绘了闻名中外的黄山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日月潭》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接着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然后描绘了日月潭在晨午时分、晴雨天气的不同情景,展示了日月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盛产水果,其中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也非常有名。
几篇选文内容涵盖古今,跨越海峡,很容易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之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
这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与提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中,《古诗二首》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读诗句,想画面”,《黄山奇石》课后安排了“用加点的词语说说图片里的石头”,目的是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能力。
语文园地中的“字词句运用”“说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等,也是指向这一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之二是“学习课文的语言形式,练习表达”。
为落实这一教学重点,《黄山奇石》《葡萄沟》都安排了拓展积累和仿写训练,如在《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采用“读一读,记一记”的形式进行了词语的拓展积累;《黄山奇石》课后练习在要求学生“用加点的词语说说图片里的石头”的基础上,又提出“选一张图片写下来”;《葡萄沟》一文则安排了“读读下面的句子,照样子写一写”的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集体备课教案(7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主要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如折线图和条形图,但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情景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身高、班级学生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统计图,并提问:“你们觉得哪种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从而引出条形统计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条形统计图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活动汇报。
小结:摸出的红色球多一些。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球,几个黄球?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3.小结
事件的可能性与事物的数量有关,数量多的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少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三、自主探索
1.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操作学具盒
实验1:将4颗红棋子、1颗蓝棋子放入学具盒,小组长组织同学们依次从学具盒中取出一颗棋子,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引导:怎样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结果?(设计一个统计表,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例3。
)
(2)全班交流各小组记录结果。
(3)小结:取出红棋子的次数要多些,换句话说也就是取出红棋子的可能性要大些。
(4)讨论:取出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
2.进一步证实,总结规律
(1)提出猜想
老师展示6张牌:5张黑桃、1张红桃,然后洗牌,从中
课堂检测猜一猜。
有20张数字卡片,如下表。
任意抽出一张,抽出数字()的可能性最大,抽出数字()的可能性最小,有()种可
能。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学校:学科:六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2024年六年级组集体备课第四单元百分数主备人:一、单元教材分析(分析核心概念、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育人价值)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百分数在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百分数的认识、合格率、营养含量和这月我当家四节新内容。
二、单元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活动、方法等经验)由于百分数在反映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关系时,更容易说明问题,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用百分数来刻画、描述事物的定量化特征,交流、传递社会发展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一些直观的感性认识,为系统地认识百分数奠定了基础。
三、单元学习目标(基于课标、教材、学情,体现核心素养导向) 1.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2.会解答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探索出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有效方法。
3.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百分数描述并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4.感受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周围环境中与百分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建议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通过选取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实的、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经历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突出百分数的特殊性。
在学生讨论百分数表示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认识百分数、“%”及百分比、百分率,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实际意义。
单元备课【第四单元】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关于人生的一组课文。
树立榜样,以形象动人;阐释经验,传达人生智慧。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作者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 ,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回忆了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感悟到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困难可以化整为零,“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战胜困难。
《诫子书》是诸葛亮教育儿子的名篇。
我们阅读这篇短文,除了在背诵的基础上,梳理它的大意,更主要的是理解它的思想内容,理解它的教育价值。
尤其对其中的名句的理解,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2、继续学习默读,侧重圈点勾画。
3、读书“三到”:眼到,手到,心到。
4、理解语言的三个层面:词句层面、理解层面、结构层面——怦然心动,若有所思,有疑问处。
5、理清作者思路。
包括整体思路与局部思路,梳理一些文章思路展开的模式。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2、继续学习默读,侧重圈点勾画。
3、理清作者思路。
教学难点1、继续学习默读,侧重圈点勾画。
2、理清作者思路。
教学措施1、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
2、略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
3、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部编九上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备课具体分解为:1.关注少年成长话题,从少年的视角思考自我、人生、社会;2.梳理小说情节;3.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4.分析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识字与写字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25个。
2.写好规范的行楷字,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3.临摹毛泽东书法作品,体会毛体书法的审美价值。
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
3.理解和分析主要内容。
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6.欣赏诗歌和小说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联系。
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学习缩写和改写。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3.尝试自由创作诗歌,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4.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等环节。
5.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6.根据表达需要,修改自己的作文。
7.写简单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综合性学习 1.注重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交流。
2.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口语交际 1.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3.掌握查找自己、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4.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魅力。
5.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标与第四单元课时目标对接:境的分析都存在差别。
课标要求下的单元目标分析。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体悟“穷”
1. 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两种表达观点的方式:第一,默读课文,找到能证明你的观点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二,朗读课文,抓住最能证明你观点的句段,展开想象,读好这些句段。
2. 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小组交流观点。
)
3. 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
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课件)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
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
(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活动汇报。
小结:摸出的红色球多一些。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球,几个黄球?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3.小结
事件的可能性与事物的数量有关,数量多的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少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三、自主探索
1.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操作学具盒
实验1:将4颗红棋子、1颗蓝棋子放入学具盒,小组长组织同学们依次从学具盒中取出一颗棋子,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引导:怎样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结果?(设计一个统计表,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例3。
)
(2)全班交流各小组记录结果。
(3)小结:取出红棋子的次数要多些,换句话说也就是取出红棋子的可能性要大些。
(4)讨论:取出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
2.进一步证实,总结规律
(1)提出猜想
老师展示6张牌:5张黑桃、1张红桃,然后洗牌,从中
课堂检测猜一猜。
有20张数字卡片,如下表。
任意抽出一张,抽出数字()的可能性最大,抽出数字()的可能性最小,有()种可
能。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