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3
统编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次第四单元的备课研究主题为“同题对比学写法,品词析句悟表达”。
一、教材研读“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足见阅读与写作的亲密关系。
-------- 叶圣陶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猫》《母鸡》《白鹅》。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奔跑,飞舞;驻足,凝望。
这些可爱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语文要素是“1、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2、指向表达: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环环相扣的体系结构中的一环,因此要重视要素之间的关联,理清目标序列。
表1《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课程目标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的表述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单元中的三篇课文,也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猫》这篇课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如把“小脚印”亲切地称为“小梅花”。
通过丰富的事例表面上说猫的缺点“贪玩、胆小、冷漠”,实际上暗含着喜爱之情。
在这课的教学中,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正话反说”的作用。
《母鸡》一课,作者着重写了自己对母鸡由“厌”到“敬”的情感态度变化,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上,前后形成对比的语句,体会到前面的“抑”目的是为了突出后面的“扬”,前面的“讨厌”,更显得“敬佩”的可贵。
《白鹅》这篇课文,作者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细致地描摹了白鹅“高傲”的特点。
描写步态和叫声时,和狗、鸭进行对比;写吃相时,称之为“鹅老爷”,着重描写了人“侍候”鹅的场面,妙趣横生的描述,幽默的表达,体现了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研讨主题:如何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围绕“战争与和平”的主题组织,体裁多样,有小说、书信、诗歌,这些课文表现了儿童在战争中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
强调了儿童如何在战争中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生命。
总之,四篇课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前两篇课文生动有趣,后两篇课文情感浓烈。
不过,四篇课文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每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所以,学习这组课文时,要找出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把它们作为教学的重点。
由于本组课文篇幅比较长,可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
《夜莺的歌声》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课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课文结构清楚,文字浅显,情节引人入胜,从中可以体会出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课文对话较多,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孩子说的话含着一定的意思,反复朗读,体会这些句子表达出孩子怎样一种情感。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文中泡泡语的思考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小英雄雨来》,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阅读课文。
节选自管桦的同名小说。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做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课文分为六个部分。
课文很长,可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复述课文。
阅读时间上要有一定的要求,可以自己先默读一遍,看看需要多长时间。
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通读课文,再说说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机智、勇敢能否体会出来),看看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情况,再练习复述。
课后安排了“资料袋”,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战争,特别是为学生阅读理解后面的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是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战争与和平”单元的第15课,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教材简析: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的渴望的课文。
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与战争和和平的资料。
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
通过本组文本的学习,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经受洗礼。
本组的四篇课文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前两篇课文生动有趣,后两篇课文情感浓烈。
四篇课文又有许多共通之处,如每篇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浓厚的情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5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3、理解课文中“有志不在年高”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能通过对文本的理解,理解文中小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品质,树立热爱和平和维护和平的信念。
3、能自己搜集信息,自己处理信息,并从信息中筛选自己所用的信息。
4、学会合情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夜莺的歌声2课时小英雄雨来2课时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2课时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1课时语文园地四4课时五、教学建议:本组课文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教学中,要把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词义。
3.理解课文的核心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4.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和朗读任务。
5.能够正确使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6.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和提高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词义。
2.理解课文的核心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三、教学难点1.能够正确使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和提高阅读兴趣。
四、教学内容本课时段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为《语文园地四》,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及其词义,以及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温习之前学过的知识。
2.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语文园地四》,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字词的词义,可以通过课中出现的练习题加深印象。
4.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让他们能够正确运用。
5.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6.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帮助学生写下对课文的感想和体会,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和情感。
五、教学辅助手段1.课本《语文园地四》2.黑板、粉笔3.练习题目4.阅读指导书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得到了提升,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理解不够,需要加大讲解力度。
下节课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强化教学,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
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三篇作品。
《猫》一课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满月时的淘气可爱。
《母鸡》则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从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写出了白鹅的特点-高傲。
在作家的笔下,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高傲的白鹅,无不性格鲜明,可亲可爱。
此外,《猫》和《白鹅》课后的“阅读链接”,还安排了其他中外名家写动物的文章或片段,意在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作家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要素在第一单元“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又提高了要求,强调不仅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还要关注作家是如何表达的。
教材中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都巧妙地渗透了对表达方法的指导。
《猫》一课要求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母鸡》一课引导比较同一作家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白鹅》一课要求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高傲”写清楚的。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也用课文和生活中的例子,渗透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
另外,《猫》一课链接了夏丏尊和周而复写猫的片段,要求学生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白鹅》一课链接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要求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这样的安排也进一步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
和以往描写动物的习作不同的是,本单元习作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并鼓励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根据需要进行表达。
不同的情境下,学生习作内容的选取、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动物特点的表现也指向了外形、生活习性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教材简析: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小孩的目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的期望的课文。
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觉、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与战争和和平的资料。
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诉了小孩们对和平的呼唤。
通过本组文本的学习,学生的心灵必然会受到震撼,经受洗礼。
本组的四篇课文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前两篇课文生动有趣,后两篇课文情感浓郁。
四篇课文又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如每篇课文中有许多句子包括着丰硕的意义,抒发了浓厚的情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熟悉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54个词语。
二、有情感地朗诵课文,给课文的每一个部份加小题目。
3、明白得课文中“有志不在年高”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青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酷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明白得信的要紧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酷爱和平、保护和平的信念;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一、能结合上下文,明白得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二、能通过对文本的明白得,明白得文中小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人物的品质,树立酷爱和平和保护和平的信念。
3、能自己搜集信息,自己处置信息,并从信息中挑选自己所用的信息。
4、学会合情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夜莺的歌声 2课时小英雄雨来 2课时一个中国小孩的呼声 2课时和咱们一样享受春天 1课时语文园地四 4课时五、教学建议:本组课文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教学中,要把明白得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文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本组课文篇幅比较长,因此也能够结合默读的念书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的速度。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短文内容,掌握故事主要情节;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中发生的事件;3.能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主要情节;2.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难点1.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园地四》教材;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导入新课内容。
2. 学习新课•讲解故事内容,让学生认真听讲,掌握故事主要情节。
3. 活动设计•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故事中的核心事件,并向全班展示。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引出相关的思考。
5.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事件。
第二课时1. 复习•让学生互相交流作业内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学习新课•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可以是故事的续篇或变体。
3. 活动设计•分组进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创意。
4. 课堂讨论•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进行了创作,锻炼了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认真学习,不断进步。
七、作业布置1.完成故事描述作业;2.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并在下节课展示。
以上就是本次教案的内容,希望学生们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以《语文园地四》第一课作为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孩子们对春天的理解、对动物的喜爱以及对祖国大地的热爱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春天的意义,尊重动物,热爱大自然。
2.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春天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其爱护动物的意识。
3.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让学生理解春天的意义,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
2.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动物和春天的感悟。
难点: 1. 学生对春天的抽象理解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2. 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语文园地四》第一课。
2.课件、板书、挂图。
3.观察春天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看一幅描绘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春天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2.学习课文•让学生课文注重理解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尊重动物和大自然。
3.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动物、祖国的看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操练与表演•学生分组自由操练,并进行展示,开展小型朗诵比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对春天、动物、祖国的热爱和尊重。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以《语文园地四》第一课的内容,写一篇作文,表达对春天、动物、大自然的感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园地四》第一课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春天抽象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
以上是本次《语文园地四》第一课时教案的内容,希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许家湖三小李乾霞第四组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
《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
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
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学生分析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
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
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
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
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教学设想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学习目标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前准备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
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学习本单元之前,让学生收看教师制作的《战争中的儿童》专题片。
内容包括战争中涌现的著名的小英雄的故事,现代战争给儿童带来的悲惨的生活等。
以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本单元的专题,激发他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欲望。
二、教学建议(一)《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都是讲的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可以整合起来上成一个专题《战争中的小英雄》。
以这两篇课文为主打文章,重点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书,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小英雄。
这两篇文章虽然都很长,但是很通俗易懂。
这样的故事也很能吸引学生,学生有阅读的愿望。
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
两篇课文都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夜莺的歌声》中有写句子含义比较深,需要学生读进去,联系全文才能理解,可让学生把这类句子都找出来一起体会。
这一课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这个问题不可讲得过深过细,让学生对比着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特点。
接下来的学习就更具有个性特点,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推荐文章:《撒尿小男孩》《鸡毛信》《王二小》《马背上的小红军》《珍贵的教科书》等推荐书目:《红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安妮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读之催人泪下。
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一课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小小新闻发布会”结合起来,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战争硝烟地区的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和工作状况。
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教学本课时,要把“情”贯穿始终。
开课,可设置情境,播放《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配以一些战争带来灾害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情感。
在读课文时,则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心情,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和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
为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世界上总是战争,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样能调动学生自身体验来理解文本,内化情感,深刻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鲜明地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企盼,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
课前师生共同收集世界上目前仍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生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激起学生对这些地区和儿童的关注和同情,激起对战争的反对情绪,激发渴望世界和平的心愿。
在此基础上,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
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
可组织一些段落的配乐朗诵,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传达诗歌的情感、韵味。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小节或诗句,熟读成诵,并摘抄下来。
学习这首诗歌的同时组织学生认真读“阅读链接”的《儿童和平条约》,从不同的语言形式感受呼唤和平的共同的心声。
三、拓展活动本组课文学习的结束应该是孩子们走向另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的开始。
本组的学习激起的是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
对战争与和平这个重大的问题,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孩子们或许有一些自己的心声要通过多种形式表达。
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让孩子把学习的感受尽情抒发。
可以唱一唱有关的歌曲,看一看有关的电影、电视。
可以演一演小英雄的故事,可以给仍处在战乱中的小朋友写封信,可以办一期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小报,可以做一个“战争与和平”的专题采访……让孩子们在这些语文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夜莺的歌声教学目标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3.难点“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历史背景、有关故事)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历史背景、有关故事)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二、合作学习(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夜莺吗?体态小巧玲珑,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
今天,就让我们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三、品读体验(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
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