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日关系1949-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25
专题复习:中日关系一、2014年中考中日关系相关考点:二、近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特点: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不断。
1、日本明治维新后,1894—1895年,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
3、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对北京大肆抢劫,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山东,与袁世凯政权签订“二十一条”;战后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形成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5、日本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1)原因:日本国内原因:a、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日本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国内矛盾尖锐。
b、日本具有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传统。
国际原因:a、英、法、美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b、蒋介石实施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有机可趁。
(2)经过: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①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②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进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终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③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抗战。
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六周时间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的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充分表现了法西斯的凶狠、残暴。
e、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的著名战役,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共歼敌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的著名战役,由八路军将领彭德怀指挥,目的是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抗日的声誉,振奋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
专题复习近现代大国关系专题复习中日关系【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中日关系的特点1、近代日本的侵华史实【侵略,获得利益最多】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一战后,形成对的第一次独占;巴黎和会上,企图使占领山东合法化,引发;20世纪30—40年代发动事变,局部侵华开始;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形成对中国的第二次独占;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的转折点。
2、现代中日关系【对立,和平交往】(1949--1972)(1)在对华问题上,追随,敌视新中国。
(2)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中美关系改善的推动下,1972年中日建交。
【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正确认识】二、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是什么?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制度落后,妥协投降(主观)等2、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战胜利。
(原因见笔记)三、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日关系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根本问题:(1)日本如何正确对待侵华历史。
(2)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抬头、复活的危险。
(3)日本前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
(4)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
启示:见笔记3、如何认识中日关系?回顾历史对我们有何启示?(1)日本侵华史实铁证如山,日本要正视历史,总结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消灭战争珍爱和平,共同发展。
(2)对中国而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走和平崛起之路。
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专题复习法德关系【知识梳理】世界近现代法德关系的史实1、19世纪70年代——一战,法德关系的特征是敌对状态史实:(1)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2)一战期间,法德分属协约国和国,主要战役有,结果国战败。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1 前言中日两国是近邻,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
两国之间的关系对整个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有影响,然而中日关系十分敏感,极为复杂。
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不对称的,不是中国强、日本弱,就是中国弱、日本强。
而进入21世纪在东亚历史上出现了中日双雄鼎立、两强齐头并进的局面。
日本正从一个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角色转变,而中国由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转变。
[1]2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的特点在于,两国经过“强弱型”“弱强型”关系,现在正向着“强强型”关系发展。
因此中日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千年中日交往史,二是从1894 年到1945 年大约50 年的日本侵华史,三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关系。
2.1 古代到1894年中日关系的发展两千年里,中日交往过程,两个基本上是和平共处的。
从国力对比看,中日关系是“强弱型”即中国强,日本弱。
由于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从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东汉政府就与倭奴国建立外交关系。
唐朝时,它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的数目之多,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
宋日双方虽未建立外交关系,但贸易关系从未中断。
由于中日之间的交往密切,所以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受中国影响很大。
元末,日本武士开始逐渐乘船串扰中国沿海。
后来由于两国先后锁国,互相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极小规模下进行着,因而并未建立外交关系。
这种闭关锁国状况,一直延续到两国被西方殖民者的大炮敲开大门。
此后,中日两国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侵略与被侵略的时期。
总之,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重要近邻。
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绵延两千多年,中日两大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至今给日本也还存在重大的影响。
在两千年里,中国强大,日本从师。
如在日本的邪牙台国时代至隋唐时代,日本统治集团为稳定国内局势,全方位、大规模的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甘冒波涛险阻,一次次拍大型使团和留学生前来中国,其学习的积极性实属罕见。
中日政治关系的障碍因素解析(1949—1972年)作者:许以民王艳华来源:《世纪桥》2013年第07期摘要:中日复交前,两国政治关系总体处于冰冷状态,其成因主要在于: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国对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制约;战后长期执掌日本政权的右翼保守政客的破坏;中国“文革”时期的“左”倾思想对我国对日外交工作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中日关系;意识形态;美国制约;日本右翼中日复交前,两国政治关系处于相互隔绝时期,虽偶有松动迹象,却始终停滞于令两国人民痛心的冰冷状态,并时而成为两国经济关系迅速发展的障碍。
可以说,在这一阶段两国关系中的经济关系热与政治关系冷的对比是鲜明的,其成因也是复杂的。
一、中日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二战后,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重大的变化就是以意识形态划线(非友即敌原则),世界分化为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各自坚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互间充满着敌对和不信任,并展开激烈对抗,这是五六十年代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
意识形态的异同成为国际关系中判断敌、友的主要标准。
而中日两国恰恰选择了在当时看来相互敌对、水火不相容的两种意识形态,并都采取“一边倒”政策,分别加入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由此,意识形态上根本对立而地理上又相邻的中日两国,也就不可避免地戴上意识形态这副有色眼镜来观察对方,并制定相互的外交政策。
如《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的目的就在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
[1]这是当时中国以意识形态为依据所采取的保护本国安全的唯一选择。
但吉田茂却认为《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实际上是针对日本的军事同盟”,“中国政权支持试图用暴力颠覆日本宪法制度及现政府的日本共产党”。
[2]而岸信介这个极端反共分子在其组阁期间所推行的对华政策,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浓厚。
建国70周年的中日关系研究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日关系一直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一。
70年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波折和起伏,但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中日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努力为两国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一、历史回顾中日两国的关系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交往。
那时,中日两国互通有无,相互学习、交流,为两国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开始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导致了中日两国长期的敌对关系。
特别是在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残暴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才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此后,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是在恢复、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前行。
二、经验总结在中日关系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双方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我们要深刻总结两国领导人的智慧和坚定决心。
正是在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正确引导下,中日关系才得以逐渐改善。
要注重加强人民交流与友好往来。
近年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人文交流成为中日两国关系的一大亮点。
两国要以对话协商为主,解决分歧,扩大共识,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构建中日关系。
三、展望未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的关系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要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有着天然的合作优势。
双方应加强经济合作,共同谋求发展。
两国要扩大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
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应当加强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推动中日友好合作持续向前发展。
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大国,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反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一)中日关系隔绝时期(1949—195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日本的外交深受美国的影响。
这一时期,由于冷战政策,美国加紧对日本的控制。
美国通过停止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改造、操纵签署《旧金山和约》、《日美安保条约》和《日台和约》使得日本不能和中国正常邦交,两国几乎没有交往。
停止对军国主义势力的打击使得日本右翼日后重返政坛,给中日关系添加阴影:《旧金山和约》使得中日和谈迟迟不能进行:《日美安保条约》使得日本不迫切恢复与华邦交;《日台和约》使得中日建交多了一个障碍。
这些因素最终使日本和中国没有邦交往来。
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内部出现渴求交往的声音。
1949年日本民间建立了“中日贸易促进会”、“促进中日贸易议员联盟”、“中日贸易会”,之后在1950年10月1日成“立日中友好协会”。
这四个组织合称“中日关系四团体”。
而中国政府和人民不计前嫌,积极回应。
这一切为将来的友好交往打下基础。
(二)民间交往时期(50年代)这一时期中日交往只局限于民间交往,而官方的活动仅仅是表示肯定,并没有介入民间交往。
上述的活动尽管是民间行为,却引起很大反响。
考虑到美国的冷战政策和日本右翼内阁的阻挠,两国邦交正常化还不能一下子完成,所以周恩来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路线,即先通过民间交往过渡到半官半民交往,最后通过官方谈判建立政府间的外交关系。
日后中日邦交恢复的发展就是按这一外交思路进行的。
1952年5月,日本参议院议员高良富、前参议院议员帆足计和众议院议员宫腰喜助访问中国。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参加促进中日贸易的谈判。
同年6月双方签订第一个民间《中日贸易协定》。
该协议打破了中日之间的坚冰,开始了中日交往。
三位议员回到日本后,通过做访华报告的形式传达渴望中日友好交往的愿望,这事件开始了中日民间交往。
之后官方也表示肯定,1959年石桥湛山首相访华这一事件可以说明官方对中日友好交往表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