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teacs危险分层及处理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9
NSTE-ACS的介入治疗策略(全文)众所周知,ACS发病与不稳定斑块破裂后继发的血栓形成有关。
当血栓完全堵塞管腔时,即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临床表现为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升高;当血栓不完全堵塞管腔时,即为非ST段抬高型ACS (NSTE-ACS),表现为心电图ST段压低,若伴有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升高,则为NSTEMI,标志物不升高时为不稳定心绞痛(UA)。
NSTEACS的病理机制与STEMI不同,因此不主张溶栓治疗,而以介入治疗为主。
治疗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血管腔问题,恢复正常管腔,避免再狭窄,改善心肌供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二是解决血管壁问题,延缓斑块形成,稳定易损斑块,减少血栓形成,以减少急性心脏事件。
治疗方法包括血运重建和抗缺血治疗。
长期以来,大量的临床研究(FRISC -2、TACTICS-TIMI 18)均提示介入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能够降低心梗和死亡联合终点,特别是对高危患者而言,但少数研究(ICTUS)提示早期介入可增加患者终点事件。
那么到底何时进行介入治疗才是对患者有益的呢?再次就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一、NSTEACS的危险分层与STEMI相比,NSTEACS患者的临床风险更高,因为该病更常见、诊断难、基线风险高、冠脉病变更严重且存在长期风险。
患者年入院率约为3例/1000人,且临床表现变异大,容易漏诊、误诊。
这类患者的年龄更高,合并症更多,而且诱发因素持续存在,其病变累及冠脉和血管的范围更广,1年/4年死亡风险也高于STEMI患者。
那么如何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呢?一般对高危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低危患者行择期性考虑,因此对NSTE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就变得尤为重要。
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有助识别高危患者,指导制定治疗策略,以改善预后,而且能够初步评估早期预后,指导患者分类、监护、疗程和出院方案,并促进医患沟通、提高患者依从性。
NSTEACS危险分层主要基于长期的临床研究,首先要考虑的是患者临床特征,例如年龄、原有基础的左室功能、冠脉解剖、糖尿病及肾肺功能异常等其他合并症;然后是患者的心绞痛特点,其次是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有无心肌缺血表现及ST段和T波改变),最后是生物标志物(TnT 和I)与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BNP或NT-proBNP)。
年龄得心率得收缩压得肌酐得Killip分得危险因素得( 岁)分( 次 /min)分(mmHg)分(umol/L)分级分分<300<500<80581Ⅰ0入院时心脏骤停39 30-39850-69380-99534Ⅱ20心电图 ST 段改变28 40-492570-899100-1194371-1057Ⅲ39心肌坏死标志物升14高50-594190-10915120-13934106-14010Ⅳ5960-6958110-14924140-15924141-1761370-7975150-19938160-19910177-3532180-8991≥ 20046≥ 2000≥ 35428患者得分患者得分患者得分患者得分患者得分患者得分患者手工计算合计得分:或 Grace 软件 / 在线评分得分:注:本表适用 UA/NSTEMI患者的危险评级或登录官网在线评分or 下载 APP软件评分。
风险分类住院期出院至 6 个月GRACE积分病死率( %)GRACE积分病死率( %)低≤ 108<1≤ 88<3中109-1401~389-1183~8高> 140>3> 118>8NSTE-ACS危险分层治疗策略(√):风险分层(√)治疗策略指证:(至少一种)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极高危患者 2.药物难治的反复或持续性胸痛;3.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2h 内紧急 PCI 治疗4.心肌梗死的机械性并发症;5.伴随顽固性心绞痛或 ST 段改变的急性心衰;6.反复ST段或T波改变,特别伴随间歇性ST 段抬高。
无上述各项情况,但存在:积分 >140;□高危患者24h 内早期 PCI 治疗一过性变化;段或 T 波改变(有或无症状)。
无上述各项情况,但存在: 1. 患者有糖尿病;2.肾功能不全 [GFR<60 mL/(min · ] ;□中危患者3.左室射血分数 <或充血性心衰;72h 内 PCI 治疗 4. 早期梗死后心绞痛;5.既往 6 个月内接受过经皮冠脉介入治疗;6.既往接受过外科冠脉旁路手术;积分 109~ 140,或非侵入性检查提示症状或缺血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