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及利用
- 格式:ppt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9
我国粮食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课程名称: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授课教师:_________ 陈志成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文评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0117 ______2015年12月15日我国粮食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主要从我国主要的三大作物稻谷、小麦、玉米来简单介绍我国粮食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更高效的利用和转化副产品,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粮食副产品利用现状发展趋势1. 稻米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现状稻米的副产品主要指米糠、稻壳和碎米,米糠可以开发米糠油、米糠油衍生物、米糠饲料和米糠食品;稻壳综合领域比较广泛,可以制成碳化稻壳、碳棒、发电、糠醛及环保制品;碎米可以制再制米、人造米、米面包、米饮料等。
长期以来,我国稻谷加工仅处于一种满足人们口粮需求的初加工水平,产品品种少, 资源利用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差,增值效应低;稻米低价运营,加工企业效益差,严重影响稻谷资源的有效利用,影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1.1米糠的综合利用米糠虽然只占稻谷总重的6%〜8%,却占有稻谷64%的重要营养成分,除含有丰富的蛋口质、脂肪、糖类、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生育酚、生育三烯酚、脂多糖、r-谷维醇等多种天然抗氧化剂和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现代文明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米糠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丰富而优质的脂肪,在米糠的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0%以上,必需脂肪酸(主要指亚油酸)高出糙米和碎米儿倍。
而且米糠必需脂肪酸的配比含量高于一般植物油,同时也胜于动物油。
米糠中亚油酸接近不饱和脂肪酸的一半,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长、保持血液动脉血管及神经和大脑的健康有重要作用,同时亚油酸可以防止人体水代谢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皮肤病变。
米糠油具有的气味芳香,耐高温煎炸,耐长久贮存和儿乎无有害物质生成等优点,是任何一种植物油所无法比拟的。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成果简介一、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果1.甘薯全价开发利用新技术该技术包括甘薯颗粒全粉生产技术和甘薯综合利用加工“膳食纤维、甘薯汁、淀粉”技术,实现特色甘薯的“全价利用,无污染,零排放”,彻底解决薯渣、薯液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系列产品有甘薯营养全粉、甘薯复合营养大米、甘薯复合营养面条、甘薯罐头、甘薯汁饮料等。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紫心甘薯原汁的生产方法及其产品(专利申请号:200910026115.7)。
2.草莓精深加工新技术该系列技术解决了草莓加工过程中的色泽、风味、营养及生物活性变化和损失问题,通过酶促与非酶促氧化控制技术,抑制草莓加工过程中的褐变与活性损失;通过非热杀菌技术(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解决高温杀菌对草莓汁风味与营养的破坏,保持草莓汁天然风味与营养;通过低能耗微波组合干燥技术,缩短草莓干燥时间,降低草莓产品干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该系列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草莓固有风味、原有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产品色泽鲜艳、风味优良、营养丰富,能够全面提升草莓产业加工技术水平。
系列产品有速冻草莓、NFC100%全果草莓汁、活性草莓粉。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测定小浆果ORAC的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专利申请号: 201110114323.X)。
合作企业为东海县黄川镇新桃草莓合作社和连云港天宏管业有限公司。
3.低值淡水鱼肉发酵香肠的生产工艺技术该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低值鱼进行深度开发、生产,以海产或淡水低值鱼为原料,在单一发酵剂的基础上,以混合发酵剂对鱼肉糜进行发酵,抑制肠道菌生长,提高鱼肉糜凝胶强度和白度,改善其风味、质地、色泽与保存性。
该技术制备的鱼肉香肠产品,营养丰富、口感鲜嫩、食用方便,并且具有抗氧化、降血压等多种保健功能。
该技术能充分利用我国低值鱼资源,为低值鱼的加工和增值转化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产品有低值鱼肉香肠。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发酵生产低值鱼肉香肠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1010101412.6)。
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厂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农副产品深加工工厂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
深加工工厂发展思路及措施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发展思路1. 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工厂应加强与农业生产主体的协作,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只有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品。
2. 拓展销售渠道深加工工厂应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可以通过与超市、餐饮企业等进行合作,开发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动产品销售。
3. 加强产品研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工厂应注重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不断改良产品配方和工艺流程,提高产品品质。
4. 建立健全生产体系建立健全的生产体系,规范化生产流程,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以此赢得用户信任。
5.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产队伍,保证生产过程的高效运转。
三、实施措施1.政策支持加大对农副产品深加工工厂的产业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给予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2.资金扶持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引导资金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工厂倾斜,给予贷款贴息、补贴等方面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
3.培训扶持建立培训基地,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工厂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4.市场推广加大对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宣传和推广力度,增加产品曝光度,提高用户对深加工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5.技术支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围绕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6.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厂的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政策交流、市场信息等服务,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
尊敬的领导、各位政协委员:作为农业领域的一名专家,我认为当前我国农副产品牌化开发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一、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1.鼓励和支持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引导政府采购和公共餐饮机构优先选择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增加其市场占有率。
二、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1.通过产业集裙、合作社等形式,优化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流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2.加强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工作,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形象。
三、拓展销售渠道,促进产品推广1.建立农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评台,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2.加强对农产品销售人员的培训,推动专业化销售,提升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
四、加强质量监管,保障产品品质1.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安全。
2.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和评估。
五、推动政策扶持,促进农副产品产业发展1.加大对农副产品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企业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
2.建立健全的农产品产业政策体系,为农副产品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以上是我对进一步加强农副特产品牌化开发的建议,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感谢各位领导和政协委员对农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农副产品产业迈上新台阶!谢谢!在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牌化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我们还需要:六、挖掘地域特色,突出产品卖点1. 针对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传统种植业,挖掘并发扬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形成独特的产品卖点。
2. 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深度加工,开发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丰富用户的选择。
七、弘扬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1. 注重挖掘和传承农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产品的故事性和情感化营销,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油菜籽加工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油菜是一种以采籽榨油为种植目的的一年生或三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国四大油料作物(大豆、向日葵、油菜和花生)之一。
中国每年生产的油菜籽除极少部分留作种子外,基本上全部用于制取食用菜籽油、高芥酸菜籽油和生物柴油,而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对其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将会极大地提高油菜籽的经济价值。
1.菜籽皮油菜籽的种皮约占全籽的12%~19%,皮中粗纤维高达30%~34%,全籽中9%以上的植酸、色素、单宁及皂素等抗营养因子都存在于种皮之中,还含有少量的仁、8%~10%的油和19%左右的蛋白质,因此不脱皮而直接制油,除降低菜籽油品质,加深毛油色泽,增加精炼困难外,还将影响菜籽粕的品质、外观及适口性,使菜籽粕难以大量用作饲料,限制了菜籽粕蛋白质资源的利用。
但油菜籽种皮厚度在26μm~28μm之间,且与子叶结合紧密,较难去除。
我国是油菜籽生产大国,2005年油菜籽产量为1305万t,油菜籽种皮比例按16%计算,脱皮处理可以使75%的油菜籽种皮分离并得以收集。
若油菜籽加工全部采用脱皮工艺,则每年将产生油菜籽皮156万t以上(皮中含仁量未计算在内)。
①制取菜籽油。
菜籽皮中脂肪含量为8%~10%,因此将菜籽种皮收集后,可以浸出制油,在设备上,只需利用饼浸出车间方面的设备即可。
②提取植物多酚和植酸。
油菜籽皮除用于浸出制油外,还可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如含植物多酚3.8%~5.0%,植酸2%~3%),并作进一步深度开发,以提高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油菜籽深加工开创新路。
植物多酚和植酸是在食品、日化和高分子合成中很有实际应用前景的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
2.菜籽粕采用双低油菜籽制油后将得到58%~62%的菜籽粕。
2005年中国菜籽粕的产量约为783万t,由于菜籽粕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粗蛋白含量约40%左右,与豆粕中的蛋白质含量大致相等,但菜籽粕氨基酸组成平衡,含硫氨酸较多,精氨酸含量低,精氨酸与赖氨酸的比例适宜,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模式非常接近,几乎不存在限制性氨基酸,是一种潜在而又巨大的优质蛋白质资源。
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正文:----------------------------------------------------------------------------------------------------------------------------------------------------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农产发〔2018〕3号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在粗加工、初加工基础上,将其营养成分、功能成分、活性物质和副产物等进行再次加工,实现精加工、深加工等多次增值的加工过程,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对于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迅速,有效推动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但总体上由于发展时间短,创新发展能力不足,政策扶持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短,上下游环节不匹配,增值空间有限,迫切需要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可操作性,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要求和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现就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通知如下。
一、优化产业结构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与专用原料生产、仓储物流(含冷链物流)、市场消费等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与营养健康、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有机结合、深度融合。
果蔬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研究果蔬加工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
但是,在果蔬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对果蔬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是提高果蔬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我们可以从果蔬加工副产物中提取有用的化学成分。
例如,某些果蔬皮和果肉中富含抗氧化剂和纤维素等有益成分。
通过合适的技术处理,这些成分可以被提取出来并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
同时,果蔬副产物中的植物纤维还可以被转化为生物质燃料,用于发电和供暖,进一步节约能源。
其次,果蔬副产物也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改良。
例如,果蔬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果皮、果渣等可以通过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
这些肥料富含养分,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增加作物产量,并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
此外,果蔬副产物中的矿质物质也可以被提取出来,用于土壤改良剂的生产,提高土壤的肥力。
另外,果蔬副产物还可以用于制备新型食品材料。
例如,某些果蔬皮中富含果胶和纤维素,这些成分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加工和改性,果蔬副产物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性的食品材料,如胶凝剂、稳定剂以及食品添加剂等。
这不仅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多样化的原料,还能够降低对传统原料的需求,减少资源浪费。
此外,果蔬加工副产物还可以应用于生物能源领域。
通过适当的处理和加工,果蔬副产物可以被转化为生物质颗粒或液体燃料,例如木质纤维素能够经过转化制备出生物乙醇。
生物能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对果蔬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利用果蔬副产物开展深度加工,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果蔬副产物的利用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
国内外畜禽副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畜禽副产物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对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的血液、骨、内脏、皮毛、蹄等的进一步综合加工利用,特别是利用畜禽副产品进行生化制药,是与现代生物科技紧密结合的一项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已成为畜禽副产品开发的方向,畜禽副产物的深度开发利用产品种类较多。
(—)骨的利用骨在动物体中约占体重的20%~30%,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为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
美国、日本等已利用畜禽动物的骨头,制成了新型的美味食品——骨糊肉和骨味系列食品,包括骨松、骨味素、骨味汁、骨味肉等等,刚骨糊肉可制成烧饼、饺子、香肠、肉丸等食品。
以骨粉为原料产品有补钙肽糜、骨粉方便面、高钙面条等;骨脂加工成肥皂、香皂、日用化妆品和食品添加剂等;骨胶医药上用来制丸剂、胶囊,食品上用来制肉冻、酱类及软糖等,还可作微生物的培养基及照相用以及制造膏药、复写纸、木器粘合剂、织物糊粘等;以骨泥为原料的骨类食品有骨泥饼干,寓钙米粉等,还可制作肉丸、肉馅、灌制肉肠及汤圆.另外,新鲜肉泥可炒制成骨泥松。
(二)血液的利用畜禽血含有12%左右的蛋白质及各种盐类,是营养丰富的全价蛋白资源。
比利时、荷兰等国将禽血掺入到红肠制品;日本已利用禽血液加工生产血香肠、血饼干、血罐头等休闲保健食品;法国则利用动物血液制成新的食品微量元素添加剂。
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发出了一些血液产品,如备禽饲料、血红素、营养补剂、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畜禽血浆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采用新鲜无病疫、无杂质污染的畜血可做食品的优质添加剂和营养补强剂,加入到香肠中,能起乳化作用,使产品保水性强,弹性好;添加到面包中去,可使面包增色,产品保型性好,不易老化。
添加到糕点、饼干、挂面、大豆蛋白肉、餐菜等食品、菜肴中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内脏的开发利用畜禽内脏包括心、肝、胰、脾、胆、胃、肠等。
国人有偏好食内脏的饮食习惯,也就是将它们直接烹调食州,也可以加工成各种营养丰富的特色食品,但它们更是医药工业中生化制药的重要原料。
利用农业副产品进行资源循环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
农业副产品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农业副产品包括稻草、麦秸、玉米秸秆、棉花秆等,这些废弃物在传统农业中往往被焚烧或者堆放,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将这些农业副产品转化为有用的资源。
其中,利用农业副产品进行资源循环利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例如,稻草和麦秸可以用于生产纸张、生物质能等;玉米秸秆可以用于生产饲料、生物质能等;棉花秆可以用于生产肥料、生物质能等。
这些利用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数量,还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新的资源。
在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可持续性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种利用方式应该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选择利用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可再生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等。
总之,利用农业副产品进行资源循环利用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通过合理的利用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数量,还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新的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村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计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加工技术和渠道等问题,很多优质农产品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农民收入较低的问题。
因此,开展村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成为当务之急。
二、项目内容针对农村地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我们计划开展以下加工项目:1.农产品加工:主要针对当地种植的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产品进行加工,包括果蔬干制、果蔬酱制、果蔬饮料等加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延长货架期。
2.农副产品加工:包括家禽肉制品、畜禽蛋制品、粮食加工制品等,旨在开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休闲农业加工:结合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农产品休闲食品和旅游商品,吸引游客参与农产品加工活动,增加项目的吸引力和盈利能力。
三、项目规模我们计划建设一个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加工厂,配备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实现规模化生产。
同时,选址于当地交通便利且与农产品产地密切相关的地方,以保证原材料的新鲜度和成本的降低。
四、市场分析农产品的加工行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提高,农产品加工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休闲农业加工产品也将成为市场的热点产品。
因此,我们有信心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五、投资及资金筹集该项目估计总投资为100万元,预计需要资金用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原材料购置、人员培训、市场推广以及日常运营费用等方面。
我们计划通过银行贷款、合作投资和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六、经济效益预测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0万元,预计能够实现年利润30万元以上,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同时,项目还能够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七、社会效益预测该项目的成功运营将促进农村地区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值。
同时,项目可以通过开展农产品加工示范和培训,提高当地农民的加工技术水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粮油加工副产物(稻壳、米糠、麸皮、胚芽、饼粕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应用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粮油加工行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副产物如稻壳、米糠、麸皮、胚芽、饼粕等被忽视或仅被粗放利用。
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产生了压力。
为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改革,提高粮油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急需开发和应用关键技术。
二、工作原理本方案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粮油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1.预处理:对稻壳、米糠、麸皮、胚芽、饼粕等进行物理和化学预处理,以提高其后续加工的效率。
2.提取有价值的成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酶解、发酵等,从预处理后的物料中提取多糖、蛋白质、脂肪等有价值的功能性成分。
3.深加工:将提取后的成分进行深度加工,开发出多元化的产品,如高附加值食品、饲料、生物燃料等。
4.残留物处理:对提取和加工后的残留物进行环保处理,如发酵产生沼气、制备生物肥料等。
三、实施计划步骤1.建立实验室模型:进行小规模实验,探索和优化副产物的预处理、提取和深加工技术。
2.中试阶段:在实验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中试生产,检验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3.工业化应用:根据中试结果,调整和完善技术方案,然后在大规模生产线上进行工业化应用。
4.持续优化改进:根据工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对技术方案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各类粮油加工企业,包括稻米加工厂、面粉厂、油厂等。
同时,对于拥有大量副产物但尚未找到合适处理方式的企业,本方案同样具有吸引力。
五、创新要点1.首次提出了一站式综合利用粮油加工副产物的技术方案。
2.结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提高了副产物的利用率和产品的附加值。
3.实现了副产物的高效环保处理,推动了粮油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预期效果1.提高粮油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综合利用副产物,提高了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2.减少环境污染:副产物的环保处理有效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
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农作物秸秆的产量以及综合利用现状。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副产物,其产量巨大,且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农作物秸秆的产量情况。
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年统计数据,揭示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变化趋势和地区分布特点。
同时,还将探讨影响农作物秸秆产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农业种植结构、农作物生长状况、气候条件等。
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现状。
这包括秸秆的直接利用、间接利用以及生物质能利用等方面。
通过对各种利用方式的详细梳理和评价,评估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水平和潜力。
还将探讨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技术瓶颈、市场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不足等。
本文将提出促进中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这包括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等方面。
通过实施这些对策和建议,有望推动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事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分析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植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因此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数量也相当可观。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提升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中国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门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已经超过了8亿吨,占全球秸秆产量的近四分之一。
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反映出中国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丰富性。
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占据了总量的绝大部分,而棉花、油料作物、薯类等其他作物的秸秆产量也不容忽视。
地域分布上,中国农作物秸秆的产量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等农业主产区。
关于大力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建议农副产品深加工是人类的生命工业,是食品革命的必然选择,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它与现代农业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渠道。
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市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有力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
1、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全市逐步形成了以荞麦制品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加工、蔬菜加工、粮油及饲料加工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产业群。
特别是“松滋荞麦豆皮”,于2012年3月6日,经国家工商局核准,获得松滋首个地理标志商标,并获批荆州市著名商标。
鑫泰集团·湖北明鑫荞麦制品有限公司已获松滋市、荆州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并获批荆州市政府和省粮食局壮腰工程重点企业。
2、农产品品牌建设得到加强。
松滋荞麦豆皮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的传承,但一直是小打小闹,难成气候。
为发展现代农业,走科技创新之路,达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湖北明鑫荞麦制品有限公司为适应市场需要,围绕做大做强松滋荞麦产品,提出了“建基础、创品牌、强特色、壮规模”的发展思路,先后对已经注册多年的“麻水牌”、“中水荞”牌商标和两家荞麦豆皮专业合作社进行整合并购,又注册新的商标“荞得旺”。
在公司的组织下,统一配方、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同时花大力气开拓市场,扩大销路。
目前,新研发的“荞得旺”荞麦系列产品已陆续上市,其中,“荞得旺”豆皮、“荞得旺”枕芯、“荞得旺”苦荞饮已全面上市,产品一经投入市场,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农产品优势基地规模扩大。
我市是荞麦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大市,但一直受基地、研发、人才的制约。
鑫泰集团·湖北明鑫荞麦制品有限公司率先在全市建起了起点高、标准高的荞麦科技园,该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领导和荆州市委、市政府,松滋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已被列为荆州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龙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