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差热分析法-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48
差热分析法的原理13.6.2.1差热分析法的原理差热分析(DTA)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在试样池中试样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热分析办法。
试样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凡有物理变幻或化学变幻发生时,就有吸热(或放热)效应发生,假如以在试验温度范围内不发生物理变幻和化学变幻的惰性物质作参比物,试样和参比物之间就浮现温度差,温度差随温度变幻的曲线称为差热曲线或DTA曲线。
差热分析是讨论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发生各种物理变幻和化学变幻的重要手段。
试样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用差示热电偶测量,13-44所示,差示热电偶由材料相同的两对热电偶组成,按相反方向串接,将其热端分离与试样和参比物容器底部接触,并使试样和参比物容器在炉子中处于相同受热位置。
图13-44 DTA原理暗示图 5-试样;R-参比物;T-温度;△T-温度差当试样没有热效应发生时,试样温度Ts与参比物温度TR相等,Ts=TR=0。
两对热电偶的热电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差示热电偶无信号输出。
DTA曲线为向来线,称基线。
当试样有吸热效应发生时,△T=Ts-TR 0,差示热电偶就有信号输出,DTA曲线会偏离基线,随着吸热效应速率的增强,温度差则增大,偏离基线也就更远,向来到吸热效应结束,曲线又回到基线为止,在DTA曲线上就形成一个峰。
称为吸热峰。
放热效应中,TS-TR O则峰的方向相反,称为放热峰。
DTA曲线13-45所示,纵坐标表示温度差△T, △T为正表示试样放热;△T为负表示试样吸热。
横坐标表示温度。
ABCA所包围的面积为峰面积,A'C'为峰宽,用温度区偶尔时光间隔来表示。
图13-45 DTA曲线 T-温度;△T-温度差;E-外推起始点;BD-峰高;A'C'-峰宽BD为峰高,A点对应的温度Ti为仪器检测到的试样反应开头的温度,Ti受仪器敏捷度的影响,通常不能用作物质的特征温度。
E点对应的温度Te为外延起始温度,国际热分析协会OCTA)定为反应的起始温度。
差热分析法基本原理差热分析法——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试样与参比物质之间的温度差ΔT与温度T(或时间t)关系的一种分析技术,所记录的曲线是以ΔT 为纵坐标,以T(或t)为横坐标的曲线,称为差热曲线或DTA曲线,反映了在程序升温过程中,ΔT与T或t的函数关系:ΔT = f ( T ) 或f ( t )参比物质为一种在所测量温度范围内不发生任何热效应的物质。
通常使用的参比物质是灼烧过的α-Al2O3或MgO。
图17.6为DTA原理示意图。
加热时,温度T及温差△T分别由测温热电偶及差热电偶测得。
差热电偶是由分别插在试样S和参比物R的二支材料、性能完全相同的热电偶反向相连而成。
当试样S没有热效应发生时,组成差热电偶的二支热电偶分别测出的温度T s、T R相同,即热电势值相同,但符号相反,所以差热电偶的热电势差为零,表现出ΔT=T s-T R=0,记录仪所记录的ΔT曲线保持为零的水平直线,称为基线。
若试样S有热效应发生时,T s≠T R,差热电偶的热电势差不等于零,即ΔT=T s-T R≠0,于是记录仪上就出现一个差热峰。
热效应是吸热时,ΔT=T s-T R<0,吸热峰向下,热效应是放热时,ΔT>0,放热峰向上。
当试样的热效应结束后,T s、T R又趋于一样,ΔT恢复为零位,曲线又重新返回基线。
图17.7为试样的真实温度与温差比较图。
差热峰反映试样加热过程中的热效应,峰位置所对应的温度尤其是起始温度是鉴别物质及其变化的定性依据,峰面积是代表反应的热效应总热量,是定量计算反应热的依据,而从峰的形状(峰高、峰宽、对称性等)则可求得热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表17.2列出了各种吸热和放热体系的类型,供判断差热峰产生机理时参考。
表17.2 差热分析中吸热和放热体系的主要类型现象(物理的原因)吸热放热现象(化学的原因)吸热放热结晶转变○○化学吸附○熔融○析出○气化○脱水○升华○分解○○吸附○氧化度降低○脱附○氧化(气体中)○吸收○还原(气体中)○氧化还原反应○○固相反应○○影响DTA的因素影响DTA的因素很多,下面讨论几种主要的因素:★升温速度的影响保持均匀的升温速度(ψ)是DTA的重要条件之一,即应:ψ = dT R / dt = 常数若升温速度不均匀(即ψ有波动),则DTA曲线的基线会漂移,影响多种参数测量。
差热分析法(DTA)简介(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1.DTA的基本原理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差热分析曲线是描述样品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差(ΔT)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DAT试验中,样品温度的变化是由于相转变或反应的吸热或放热效应引起的。
如:相转变,熔化,结晶结构的转变,沸腾,升华,蒸发,脱氢反应,断裂或分解反应,氧化或还原反应,晶格结构的破坏和其它化学反应。
一般说来,相转变、脱氢还原和一些分解反应产生吸热效应;而结晶、氧化和一些分解反应产生放热效应。
差热分析的原理如图Ⅱ-3-1所示。
将试样和参比物分别放入坩埚,置于炉中以一定速率进行程序升温,以表示各自的温度,设试样和参比物(包括容器、温差电偶等)的热容量Cs、Cr不随温度而变。
则它们的升温曲线如图Ⅱ-3-2所示。
若以对t作图,所得DTA曲线如图Ⅱ-3-3所示,在0-a区间,ΔT大体上是一致的,形成DTA曲线的基线。
随着温度的增加,试样产生了热效应(例如相转变),则与参比物间的温差变大,在DTA曲线中表现为峰。
显然,温差越大,峰也越大,试样发生变化的次数多,峰的数目也多,所以各种吸热和放热峰的个数、形状和位置与相应的温度可用来定性地鉴定所研究的物质,而峰面积与热量的变化有关。
图Ⅱ-3-1差热分析的原理图 II-3-1 差热分析的原理图图II-3-2试样和参比物的升温曲线1.参比物;2.试样;3.炉体;4.热电偶(包括吸热转变)图Ⅱ-3-3 DTA吸热转变曲线TA曲线所包围的面积S可用下式表示式中m是反应物的质量,ΔH是反应热,g是仪器的几何形态常数,C是样品的热传导率ΔT是温差,t1是DTA曲线的积分限。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表达式,它是通过运用比例或近似常数g和C来说明样品反应热与峰面积的关系。
这里忽略了微分项和样品的温度梯度,并假设峰面积与样品的比热无关,所以它是一个近似关系式。
差热曲线方程ΔH=KS差热曲线的峰面积S;反应热效应ΔH;传热系数K1975年,神户博太郎对差热曲线提出了一个理论解析的数学方程式,该方程能够十分简便的阐述差热曲线所反映的热力学过程和各种影响因素。
DTA存在的两个缺点:1)试样在产生热效应时,升温速率是非线性的,从而使校正系数K值变化,难以进行定量;2)试样产生热效应时,由于与参比物、环境的温度有较大差异,三者之间会发生热交换,降低了对热效应测量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使得差热技术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只能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分析工作。
为了克服差热缺点,发展了DSC。
该法对试样产生的热效应能及时得到应有的补偿,使得试样与参比物之间无温差、无热交换,试样升温速度始终跟随炉温线性升温,保证了校正系数K值恒定。
测量灵敏度和精度大有提高。
标准卡片有:萨特勒(Sadtler)研究室出版的卡片约2000张和麦肯齐(Mackenzie)制作的卡片1662张(分为矿物、无机物与有机物三部分)。
差热分析的应用凡是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因物理-化学变化而产生吸热或者放热效应的物质,均可以用差热分析法加以鉴定。
其主要应用范围如下:1)含水化合物对于含吸附水、结晶水或者结构水的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失水时,发生吸热作用,在差热曲线上形成吸热峰。
2)高温下有气体放出的物质一些化学物质,如碳酸盐、硫酸盐及硫化物等,在加热过程中由于CO2、SO2等气体的放出,而产生吸热效应,在差热曲线上表现为吸热峰。
不同类物质放出气体的温度不同,差热曲线的形态也不同,利用这种特征就可以对不同类物质进行区分鉴定。
3)矿物中含有变价元素矿物中含有变价元素,在高温下发生氧化,由低价元素变为高价元素而放出热量,在差热曲线上表现为放热峰。
变价元素不同,以及在晶格结构中的情况不同,则因氧化而产生放热效应的温度也不同。
4)非晶态物质的重结晶有些非晶态物质在加热过程中伴随有重结晶的现象发生,放出热量,在差热曲线上形成放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