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白血病的精准化诊治-中华医学会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7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诊断及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骨髓原始幼稚细胞≥30%.(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危险度分组标准】(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1岁且<10岁;2.WBC<50×109/L;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4.非T-ALL;5.非成熟B-ALL;6.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
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5.WBC≥50×109/L;6.年龄≥10岁;7.T-ALL;8.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9.年龄<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三)高危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泼尼松反应不良(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2.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3.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阳性;4.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5.第33天骨髓形态学未缓解(>5%),呈M2/M3;6.如有条件进行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或第12周MRD≥10-3。
坚垡』L型苤查!!!!生!旦筮丝鲞箜!翅垦!i!』旦!!i!!!:垒!耻!!!Q!!:y!!:i!:堕!:!表1IM的诊断标准包括IM的l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满足下列临床指标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指标中第4项实验室确诊病例:满足下列临床指标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指标中第1~3项中任意1项I.f临床指标(1)发热;(2)咽扁桃体炎;(3)颈淋巴结肿大;(4)脾脏肿大;(5)肝脏肿大;(6)眼睑水肿Ⅱ.实验室指标(1)抗EBV.VCA.IgM和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2)抗EBV.VCA.IgM阴性,但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3)双份血清抗EBV-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4)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i>0.10和(或)淋巴细胞增多≥5.0×109/L注:IM: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EB病毒;VCA:衣壳抗原;NA:核抗原应,加重病情。
(4)糖皮质激素:发生咽扁桃体严重病变或水肿、神经系统病变、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的重症患者,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3~7d,一般应用泼尼松,剂量为1mg/(kg・d),每El最大剂量不超过60mg。
(5)防治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①限制或避免运动:由于IM脾脏病理改变恢复很慢,IM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2~3个月甚至6个月后才能剧烈运动;②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③注意处理便秘;④IM患儿应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退热,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板减少。
(六)原发性EBV感染的不典型表现原发性EBV感染的不典型表现有:(1)无临床表现或仅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轻微表现,多见于婴幼儿;(2)临床表现不符合典型IM的临床特征,而以某一脏器受累为主,如间质性肺炎、肝炎及脑炎等。
EBV感染几乎可以累及各个脏器。
儿童白血病危险度评估一.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2006年)提出的标准,ALL分为3型。
HR-ALL(高危急淋)MR-ALL(中危急淋)LR-ALL(低危急淋)HR-ALL(具备以下1项或多项者)即可诊断⒈≤12个月婴儿。
⒉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
⒊染色体核型及融合基因为:t(9;22),BCR-ABL融合基因(+)。
t(4;11),MLL-AF4融合基因(+),或存在其它MLL基因重排。
⒋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具备以下1项或2项者)。
⑴泼尼松每日60mg/m2 诱导7天,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
⑵化疗第19天,骨髓白血病细胞5%。
⒌在初治诱导缓解治疗中,治疗失败(化疗6周未获完全缓解)。
MR-ALL(具备以下1项或多项者)⒈≥10岁。
⒉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
⒊初诊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和(或)睾丸白血病(TL)。
⒋染色体数目为≤45的低二倍体。
⒌除t(9;22), t(4;11)以外的任何染色体或基因异常,如存在E2A-PBX1(+)。
⒍T细胞白血病。
LR-ALL⒈﹥1岁,﹤10岁。
⒉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
⒊初诊时未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或)睾丸白血病。
⒋染色体,基因无异常。
⒌早期治疗反应佳。
⒍初治诱导化疗,6周获完全缓解。
二.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2006年)提出的标准AML同样分为3型。
HR-AMLMR-AMLLR-AMLHR-AML(具备以下1项或多项者)⒈≤12个月婴儿。
⒉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
⒊染色体核型为:﹣7。
⒋MDS-AML。
⒌标准方案 1 个疗程不缓解。
LR-AML(在此先叙LR-AML)⒈APL(M3)。
⒉M2b,M4Eo。
⒊AML(伴inv16)。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8,39(3) : 179-183.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8.03.00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
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一、初诊患者入院评估1.病史和体检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
FAB 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 (细颗粒型);③M3c(微颗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 混淆。
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2)免疫分型: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其典型表现:表达CD13、CD33、CD117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HLA-DR、CD11b、CD14、CD64、CD56。
少数表达CD56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3)细胞遗传学:典型APL表现为t(15;17)(q22;q12)。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以早幼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障碍为特征。
在治疗过程中,早期幼稚的粒细胞聚集在骨髓,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不幸的是,APL 在早期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延误了治疗的机会。
然而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治疗和靶向药物的发展,APL的治疗进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突破。
APL的治疗策略已经从传统的化疗发展到了全身分子靶向治疗。
APL患者中约90%的病例表现出PML-RARA基因融合,这一融合基因是APL发展的关键驱动因子。
新型靶向药物包括三氧化二砷(ATO)和分子靶向抑制剂等,通过干扰PML-RARA的功能,促进白血病细胞的成熟和凋亡,从而实现治疗目标。
三氧化二砷作为APL病例的首选治疗药物,已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APL的化疗方案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传统的化疗方案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如阿糖胞苷和维甲酸,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三氧化二砷和维甲酸的联合应用可以增强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果,减少复发率。
化疗方案也在研究中逐渐从传统的病理学治疗向个体化治疗转变,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和表达型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干细胞移植作为APL的最后稳定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清除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减少复发的风险,并提供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
干细胞移植并非所有APL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而是针对高危患者、复发患者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近年来,微小残留疾病(MRD)监测的引入,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并指导干细胞移植的时机和方案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的进展,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靶向药物的应用、化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干细胞移植的创新都为APL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和预后。
儿童急性白血病四肢骨关节的影像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儿童急性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常常伴随有四肢骨关节疼痛等症状。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对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更加准确
地检测和评估疾病的发展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因此,本课题的
研究将对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预后评估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对其四肢骨关节进行分析和研究。
具体包括:
1、收集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2、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疾病的部位、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分析,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
3、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四肢骨关节异常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并探讨其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收集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2、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疾病的部位、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分析,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
3、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四肢骨关节异常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并探讨其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意义。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通过对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四肢骨关节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并对其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意义进行探讨。
结
果预计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评估儿童急性白血病的病情和预后情况,为其治疗方案的
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诊断及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骨髓原始幼稚细胞≥30%.(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危险度分组标准】(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1岁且<10岁;2.WBC<50×109/L;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4.非T-ALL;5.非成熟B-ALL;6.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
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5.WBC≥50×109/L;6.年龄≥10岁;7.T-ALL;8.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9.年龄<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三)高危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泼尼松反应不良(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2.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3.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阳性;4.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5.第33天骨髓形态学未缓解(>5%),呈M2/M3;6.如有条件进行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或第12周MRD≥10-3。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其病因与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明确。
可能导致发生儿童白血病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因素,但对每一个白血病患儿来说常不能确定其个体的致病原因。
(1)环境因素:辐射因素:接受X线诊断与治疗、32P治疗、原子弹爆炸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
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发生原子弹爆炸后,当地白血病发病率增高即证实这一点。
接触治疗性辐射也增加白血病的发病率。
化学因素:苯、抗肿瘤药如烷化剂和足叶乙甙、治疗银病的乙双吗啉等均可引起白血病。
其他与ALL发病可能有关的化学物品有除草剂、杀虫剂、孕妇酗酒、避孕药、烟草及化学溶剂,但这些因素与ALL发病的确切关系尚不肯定。
(2)感染因素:Smith等研究发现孕妇宫内胎儿感染可增加5岁以下儿童患ALL的危险。
感染导致ALL危险性增加的机制可能是感染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增加。
资料证明EB病毒感染可能与L3型ALL相关,也有ALL发病与HIV感染相关的病例报告。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儿童ALL高发病率有关。
改善公共卫生状况可降低母亲孕期感染及新生儿感染。
对降低ALL的危险性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母乳喂养可降低婴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喂养方式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相关性报道不一,目前的观点倾向于母乳喂养可降低儿童白血病发生的危险。
与感染相关的其他因素包括免疫接种、动物接触史、药物应用史(如氯霉素)、季节变化等,它们与儿童白血病的确切相关性尚无定论。
(3)免疫缺陷: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高。
(4)先天性基因(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或是缺陷:家族性白血病占白血病的7‰,同卵双生同患白血病的机率较其他人群高3倍,B细胞CLL呈家族性倾向。
早期文献报道对确诊时年龄2个月和14岁的同卵双胞胎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证明,来自宫内同一胎儿、同一细胞扩增或突变后的同卵双生的同胞ALL的发生是一致的。
由于这种疾病在双胞胎没有临床的和生物学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