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拼音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文本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是一套专门为低年级学生编写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汉字的发音和拼写。
下面是对其中的教材文本进行的解读:
第一单元《四声分类》: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四声,并通过拼音符号来标记每个字的声调。
比如“记得”这两个字,标记为“jì děi”,其中“记”的声调是第三声,“得”的声调是第四声。
第二单元《拼音声母》: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拼音的声母。
声母是拼音的第一个音节,表示发音的部位和方式。
“b”在拼音中表示双唇音,“g”表示阻塞音。
通过掌握声母的发音规则,学生可以准确地拼读每个字。
第四单元《拼音整体认读》: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整体认读法来识别汉字。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常见字的整体识别方法,例如日、月、红等。
通过掌握这些字的整体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辨认和书写这些字。
第五单元《拼音和字的关系》: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拼音和字的对应关系。
通过学习拼音的发音规则和字形结构,学生可以准确地识别和拼写每个字。
学生还将学习一些词语的读音和拼写,通过练习能够提高自己的拼音水平。
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帮助学生学会拼读汉字,提高拼音水平。
通过拼音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的汉字学习打下基础。
汉语拼音教材解读一、教学内容简析:本册汉语拼音部分共有13课,分4个单元。
第一单元(1—4课),教学6个单韵母、10个声母及两个整体认读音节。
第二单元(5—8课)教学13个声母及相关的整体认读音节;拼读单韵母音节(包含一些有介音的音节)。
第三单元(9—11课)教学8个复韵母,1个特殊韵母及相关的整体认读音节;拼读复韵母音节(包含一些有介音的音节)。
第四单元(12—13课),教学9个鼻韵母及相关的整体认读音节,拼读鼻韵母音节(包含一些有介音的音节)。
每课一般包括5个部分:①字母和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②汉语拼音书写教材;③要求学生练习、拼读的常用音节;④拼音词和与之相配的插图;⑤有关的拼音词、拼音句练习。
这样的编排循序渐进,适合迁移,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每单元除了学习声、韵母、音节外,还要认识70个生字。
四个单元各安排了一个练习,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一个整体的回顾和梳理。
二、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三、单元重点难点:1、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将汉语拼音学习与识字,学词、阅读、说话、积累语言紧密结合起来。
四、教法设计:1、注意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材资源整合的优势。
在拼音教学中有明确的教学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在学生初学拼音时不应当去要求听写默写音节。
只要求读准,会拼读和书写,对直呼音节据学生的拼读能力而定。
教材给我们教学创造了发挥的空间,也给了学生宽松的学习空间。
教师必须既要继承过去教学方法的精华,以人为本,立足发展,又要努力在教学上打破以往强调字母音、形的教学,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千方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文本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是一套辅助学生学习中文拼音的教材。
该教材结合了汉字拼音和汉字意义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发音和意义,提高学生的中文水平。
教材的文本主要包括一些基础的词语、句子和短文,通过这些文本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熟悉和掌握拼音的发音规则,加强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对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文本的一些解读:
1. 词语解读:教材中的词语主要是一些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通过学习这些词语,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对汉字的认识。
教材中的词语会根据发音特点进行分类,有利于学生记忆。
2. 句子解读:教材中的句子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些句子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字的用法和基本语法规则,提高对中文语言的理解能力。
教材中的句子通常具有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拼音应用到实际的语境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3. 短文解读:教材中的短文通常是由一些简单的句子组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有一定的连贯性。
通过学习这些短文,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拼音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中文语言的习惯和兴趣。
汉语拼音第三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图文结合学拼音、识字。
2、单元目标:(1)学会9个复韵母,2个整体认读音节。
做到能读准四声,认清形并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并掌握标调的方法。
(3)会正确认读23个生字,会读儿歌。
(4)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思考,乐于表达的兴趣3.单元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正确认读9个复韵母,2个整体认读音节,读准它们的四个声调,并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声母能与单韵母进行正确的拼读,掌握标调的方法;正确认读23个生字,会读儿歌。
这单元还安排了复习三,它们以比一比、连一连、认一认、拼一拼、读一读等形式复习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这单元的内容编排有如下特点:(1)这单元的教材内容安排很有层次性,注重知识点间的相互渗透。
教材内容重点突出,图文并貌,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
每一篇课文都是先拼音,再拼读声母与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然后学习短句,最后到学儿歌认读生字。
可谓是层层递进的过程。
(2)把韵母ie üe 与整体认读音节ye yue 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对比中识记,简化了头绪,节省了时间。
(3)在拼音教材中安排短句、儿歌,不但可以复现音节,巩固拼音,而且可以增加趣味性,加强对学生语言的训练。
如:汉语拼音第8课中的短句:“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和儿歌《小白兔》中都出现了本课新学的“zāi péi shu ǐbǎi wěi zuǐzài”等音节。
学生学了短句和儿歌后,巩固了汉语拼音,认识了汉字,还发展了语言,而且这些短句图文并貌,儿歌充满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复习内容的安排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在游戏中学的设计思想,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
有助于学好汉语拼音,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读准9个复韵母,2个整体认读音节的音,读准它们的四个声调,并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
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i u ü)教案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料,它是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学生提高音韵意识、语音练习、提高语音表达、提高识字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思路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思路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参考。
在制定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i u ü)教案的思路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语音、音韵、字形以及语文知识的掌握、使用等方面,确保能够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i u ü)的相关知识点,将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合,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教材要求和教育部门的考核要求,确保内容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拼音知识。
3、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教学全过程的灵魂。
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i u ü)的教学需要采用具有实证和模仿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特点,注重情感沟通和交流,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音韵材料比较丰富的唱歌或者歌谣。
二、方法1、培养音韵意识在学生没有形成明确的音韵意识时,要从环境中搜集大量的语音材料,包括课文语言、歌谣、童谣、故事、寓言、游戏等,并且此时音韵教材应尽可能的与学生已知的实际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对语音的认识。
2、注重口腔肌肉活动语音的形成与口腔肌肉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口腔肌肉动作、口腔位置及气流的流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可以通过唱歌、模仿等方式来加强口腔肌肉的锻炼。
3、分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较难的词语与音节拆分,一步步教学,并逐渐提高难度,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拼音知识,同时要注意避免过于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11《ie üe er》教材解读教材解读:一、教材特点1、从思想内容上看《ie üe er》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1课。
本课包括五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以情境图激发兴趣,引入本课所学的两个复韵母和一个特殊韵母以及两个整体认读音节及其四声;第二部分是声母与üe 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看图拼读音节;第四部分是看图认字读句子,句子表达了图意,启发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
儿歌中有四个要认识的字。
第一部分是复韵母ie、üe的教学,要把握读音上的难点,要注意提示发音的要领:先发i或ü的音,紧接着发ê的音,而不是e的音.整体认读音节ye、yue的教学可以和复韵母的ie、üe的教学相结合的区别比较。
er的发音,可以借助手势帮助发音。
了解er不能与任何声母相拼,只能单独为汉字注音的特殊性。
同时借助口语中的:“儿、耳、二”等字音帮助读准er的音。
复韵母在书写时要紧靠一些。
第二部分是学习声母与复韵母相拼。
先学习声母n和l与复韵母üe的拼音。
其中要注意区分鼻音和边音。
让后再学习j、q、x与üe相拼的音节。
找到规律,小ü遇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
第三部分是看图拼读音节,先指导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老爷爷在干什么?说话中引出音节.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认读字词,读句子,读儿歌。
识字教学要结合语言环境随句子、儿歌进行,并能尽可能的与熟字练成词语,通过词语加深记忆。
如家(大家、画家);河(小河、河水)。
2、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运用了学生平时比较常见或已经认知的的如椰树,月亮,耳朵来展示给同学们学生看,学生一看就能说就愿意表达.第四部分也是同学们亲身体验过的,让孩子们又一次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欢快心情。
第五部分的儿歌朗朗上口,孩子们都很喜欢读,同时把月儿、小溪、大河、街道的形体表现的很逼真。
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文本解读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拼音教学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特别是在低年级,拼音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对于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的文本角度进行解读,探讨其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
一、教材内容解读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拼音字母、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
拼音字母部分主要介绍了26个拉丁字母及其发音规则;声母部分主要介绍了21个声母及其发音规则;韵母部分主要介绍了24个基础韵母及其发音规则;整体认读部分是指通过拼音字母、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来认读汉字。
这些内容构成了低年级拼音教材的主要内容。
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看,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注重了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
首先介绍拼音字母,让学生熟悉字母的形状和发音规则;然后介绍声母和韵母,让学生掌握声母和韵母的发音规则;最后进行整体认读,让学生通过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来认读汉字。
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拼音知识,打好拼音基础。
二、教学特点解读1. 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性。
教材以26个拉丁字母为基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拼音字母及其发音规则,为学生打好拼音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强调拼音知识的实用性。
教材注重了拼音知识与汉字学习的结合,让学生通过拼音字母、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来认读汉字,将拼音知识与实际阅读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3. 注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教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贯穿了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语言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强调趣味性和启发性。
教材中穿插了很多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如图文结合、游戏互动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拼音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 游戏教学法。
解读新教材快乐学拼音——对“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拼音教学解读一、编排特点。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从目标来看,课标强调了拼音的工具性作用。
为了使教师在拼音教学时能更准确的把握教材,实现目标,部编教材的拼音部分在编排上更旧版教材相比更能从一年级学生的需求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出发,教材图文并茂,指导性强,深受师生欢迎,科学合理的编排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便于教师教和学生学。
主要体现在:1.拼音部分的目录更清晰明了,方便师生查阅。
以往教材拼音部分的目录只有“汉语拼音”四个字,过于简单,而部编教材的目录则细化到每一课,方便查阅,工具性强。
2.情境图变化颇多、新意十足。
情境图作为拼音教学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隐含了语文学习的情趣、方法。
部编教材一改以往教材“单幅、单一”的配图习惯,将情境图整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画面精美,充满童趣;情节完整,故事性强,展现的场景更有趣味性,化枯燥为有趣,变抽象为具体,大大降低了学生学拼音的难度。
3.注重色彩的运用。
新版教材采用不同色彩标示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分类明了,更加科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辨字母,为后面的整合和归类学习做好了铺垫。
4.音节强调带调拼读,精选常用音节,分类细致,归纳性强,新颖有趣,突破了拼音教学重难点。
5.“拼音书写”版块更加人性化:四线格的间距变大,空位更多,便于书写;拼音练写由范例到描红,再到自由书写,循序渐进,易于掌握;字母上面标有笔顺指导,将“写”落到实处。
6.拼音帮助认识汉字,汉字帮助读准拼音,两者相得益彰,协同发展。
7.在语文园地里复习巩固,鼓励学生总结多种方法学习拼音,将拼音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流程部编教材的拼音课内容分为字母、情境图、音节、词语、儿歌、识字、拼音书写七个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的版块。
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文本解读一、教材简介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拼音教材是针对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拼音教学教材。
这套教材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以及《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为依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掌握拼音知识,帮助他们打好语文基础,为日后的学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材内容该教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拼音教学、拼音学习、拼音活动。
1. 拼音教学拼音教学部分是教材的重点,通过对26个英文字母发音的介绍和训练,让学生认识并掌握这些音标的发音规律和方法。
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拼音知识,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拼音学习部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跟随教材的指导,通过阅读和学习一些简短的词语和句子,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拼音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重复,逐渐提高他们的拼音识字能力。
3. 拼音活动拼音活动部分是教材的延伸,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歌谣、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拼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材特点1. 生动有趣该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为基础,注重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通过一些富有童趣的图片和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该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让学生逐步掌握拼音知识,学生可以在轻松自信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拼音水平。
3. 练习多样在教材的编写中,设计了多样的练习方式,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拼音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四、教材价值该教材的编写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更深入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解读(一)汉语拼音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赋予了汉语拼音教学全新的理念。
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各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汉语拼音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所以集中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现就其中的“汉语拼音”部分作些简要分析,并提出教法建议,供老师们在备课时参考。
一“汉语拼音”教材的编排和特点
1、编排
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教材共15课,分5个单元。
第1单元(1—2课),教学6个单韵母。
第2、3单元(3—9课),教学23个声母及相关的整体认读音节;拼读单韵母音节(包含一些有介音的音节)。
第4单元(10—12课),教学8个复韵母,1个特殊韵母及相关的整体认读音节;拼读复韵母音节(包含一些有介音的音节)。
第5单元(13—15课),教学9个鼻韵母及相关的整体认读音节;拼读鼻韵母音节(包含一些有介音的音节)。
最后安排了1个“复习”,包括“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和6首“汉语拼音儿歌”。
“汉语拼音”每课一般包括5个部分:(1)字母和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表音表形图;(2)汉语拼音书写教材;(3)音节拼读练习;(4)拼音词和与之相配的插图;(5)有关的拼音词、拼音句练习。
教材采取了拼音、识字“双线并进”的编排方法。
汉语拼音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了1组“认一认”(共16个只认不写的字)。
拼音与识字交叉安排,以拼音助识字,通过拼读生字的注音又巩固了拼音,可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之效。
5个单元安排了80个字(主要是部首宇),最后又整合成“认一认字表”——“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虫贝鱼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皮/竹禾米谷……”,实际上是一篇四言韵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复习记诵。
小学生进入小学,对识字很感兴趣。
如此安排,就满足了小学生(包括家长)渴望学习汉字的心理。
2、“标准本”的“汉语拼音”有三个特点。
一是给了汉语拼音教学一个准确的定位
这些年来,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映一直比较强烈,主要是汉语拼音难教,教学时间长,学生负担重,学起来枯燥乏味等。
原因何在呢?主要是汉语拼音教学功能的定位不当。
《全日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从实际出发,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调整了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将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不再提帮助阅读,也不再提直呼音节。
其阶段目标为:“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
要落实“标准”的阶段目标,汉语拼音教学就得以训练拼读能力为重点,确保课堂上拼读练习的时间。
二是借助情境、语境学习声母、韵母
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对于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虽然a、o、e、b、p、m、f等字母,他们从未见过,但是用这些字母标识的语音却是在儿童口语中经常出现的。
只要我们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就能够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
基于这样的考虑,“标准本”汉语拼音部分创设了情境图和语境歌,即将同一组字母纳入一幅“情境图”中,并配上相应的“语境歌”。
如b、p、m、f一课的情境图便是:大家爬上山坡(po)去看大佛(fo)。
这时一个小朋友想要上前摸(mo)大佛,爸爸告诉他:“你听,大喇叭里正广播(bo):大佛是文物,大家要爱护!”与之相配的语境歌是: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
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
这样将字母寓于一个小故事当中进行教学,并辅以琅琅上口的语境歌,就能化难为易,寓学于玩,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
三是注意到儿童的心理特征,呈现方式富有童趣
如i、q、x跟u相拼省略u上两点这一拼写规则,教材就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来呈现的:小熊“愚愚”跟j、q、x是好朋友,“愚愚”在路上遇到了j、q、x,就很有礼貌地先摘掉太阳镜(即去掉u上的两点),再跟好朋友握手。
这样化抽象为形象,儿童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二、“汉语拼音”的教学建议
1.正确地使用“情境图”、“语境歌”
使用“情境图”、“语境歌”要防止两个偏向:一是只强调“情境图”、“语境歌”的一般功能(如观察、思维、表达等),却忽略了汉语拼音教学的根本目标。
不少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占用的时间太多,上成了“看图说话”课,造成本末倒置。
二是只看到“情境图”、“语境歌”与声母、韵母的表层联系,而忽略了它们的深层意义和根本价值。
应如何借助“情境图”、“语境歌”教学声母、韵母呢?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
(1)指导儿童看“情境图”,通过谈话引出有关的声(韵)母。
如教学b、p、m、f,便可以这样指导:
师:(指情境图)爸爸带着一个小朋友去看什么呀?
生:看大佛。
师:对,这就是“大佛”的f。
(相机挂出卡片f,指着图上的山坡部位)他们看大佛,要先爬一段什么呢?
生:山坡。
师:对,这就是“山坡”的po(相机挂出卡片p)这个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
生:用手去摸。
师:对,这就是“用手去摸”的m。
(相机挂出卡片m)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喇叭正在广播:“大佛是文物,大家要爱护!”这就是“广播”的bo(相机挂出卡片b)
(2)教师示范发音,让学生认真地听老师的发音,仔细地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形变化以及表示口形变化的手势。
然后,带领学生练习发音。
要指导学生联系口语的语音体会发音方法。
如教学声母b,可先让学生发准“广播”的“播”后要求他们尽量缩短“播”后面的拖音,读得既轻又短,如此发出的音就是b的读音。
(3)指导儿童练读“语境歌”,从而使所学的声(韵)母回归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
2.教儿童准确拼读音节
教儿童拼读音节也要借助他们的口语经验,从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
如练习拼读sh-u→shù,便可以这样进行:师春天,老师带领我们去植树。
(指着音节shù)这就是“植树”的“树”。
shù是由声母sh和韵母u拼成的。
(领拼):sh—u→shù!
生:sh—ù→shù!
师:植树、松树的“树”都读.shu。
让儿童掌握拼读音节的要领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拼读诀窍就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如b—a→bad—a→da……这样拼读十几个之后,自然成为熟练的顺口溜,成为歌诀式的拼读。
开头几个教师可以领读,后面的几个就可以让儿童按顺口溜的规律“溜”下去。
这样的拼读方式就像背诵歌诀似的,看起来好像很笨,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练习b、p、m、f与。
相拼,先反复练习声母与Q相拼,待练熟了,就可以改为与o、u相拼,也是由教师领读,到中间任儿童自读。
如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儿童很快就能掌握这种拼读的技能。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方法只能在开始练习拼读时使用,待儿童拼得熟练了就要及时打乱顺序拼读,以免形成不看声母、韵母,只是唱“仰天书歌”的毛病。
如果遇到声母、韵母中间有介音的情况,则要用“三拼法”,“三拼法”的要领是“声轻、介快、韵母重,三音相连猛一碰”。
如g-u—a→gua。
教儿童拼读,要防止养成“呼必有三”的定势。
儿童拼得很熟练了,就要训练他们看到音节不要再给声母、韵母“点名”,而是直接读出音节。
事实上,用拼读法也能达到直呼,只要儿童拼得熟了,一口呼出当是水到渠成的事。
如果我们拼读的音节是有调号的,则在拼读时就要带上调号。
一般有三种教法:
一是音节数调法。
先用声母和基本声调(第一声)的韵母相拼,拼成音节,再看上面是哪个声调,就用这个音节按照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的顺序数下去,数到这个音节的声调为止。
刚开始学拼音,可以用这个方法。
二是音节定调法。
用声母和基本声调的韵母相拼,眼里看着声调符号,读出的是带调的音节。
如bǎo(保),拼音时念b—ǎo→bǎo。
三是韵母定调法。
用声母和带调的韵母相拼,直接拼出带调的音节。
如hǔ(虎),拼音时念h -ǔ→hǔ。
这个方法直截了当,儿童拼读比较熟练了便可采用。
3.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学龄初期的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又比较好动,教师应顺应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教学方式要生动活泼,可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宜于以歌谣、游戏、活动等为主。
如教学声母,便可教学生念声母歌诀:水上冲浪bbb,小猴推车ppp,兔采蘑菇mmm,一根拐棍fff……练习拼读音节,则可采用摘苹果、争戴光荣花等方式,这样寓练习于游戏、竞赛之中,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汉语拼音。
总之,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互动活动,寓教于乐,注重整合,才能帮助学生走出拼音枯燥难学的阴影,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里学习语文,拥抱知识,体味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