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吸引物管理
- 格式:pptx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4
旅游吸引物名词解释旅游吸引物是指吸引游客到达某一特定旅游目的地的一系列主题活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分为人文景观、风景景观、文化景观和冰雪景观等几大类。
因此,该文章将重点介绍旅游吸引物。
首先,人文景观是指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民俗风情表现、传统建筑群、古村落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反映出当地漫长历史及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极具有趣味性,可以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的特色,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例如,四川乐山的大佛、新疆库车的历史文化街区等,都属于人文景观。
其次,风景景观指以特定的自然环境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大自然风光景观、植被景观、山川河流景观等。
这类景观可以真实地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可以吸引游客及潜在游客有效访问旅游景点。
例如,青海湖的浩瀚湖面、新疆阿勒泰的冰川草原等,都属于风景景观。
第三,文化景观是指以特定的文化元素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民族风采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渊源可追溯到古老的社会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体现不同地域的精神特征,接近当地的生活实践,使游客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
例如,四川遵义的木偶戏等,都属于文化景观。
最后,冰雪景观是指以特定的冰雪活动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滑雪、滑冰、打雪仗、水上活动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有利于活跃气氛,促进游客体验;另一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给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被称为“北国风光”。
例如,青海的夏都雪山、新疆的阿尔泰山等,都属于冰雪景观。
以上就是主题文章《旅游吸引物名词解释》中所介绍的旅游吸引物。
可以看出,旅游吸引物是多类型且综合性的,可以分为人文景观、风景景观、文化景观和冰雪景观。
它们的出现会使游客获得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带来更多的旅游乐趣。
本文的内容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基本介绍,供大家参考。
谈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及旅游吸引物间关系-旅游管理谈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及旅游吸引物间关系刘小宇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间关系,在基础旅游学科建设中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性,旅游学不同的研究方向给予这三者的定义和见解也颇有偏差。
三者间的差异性的模糊间接使得学科体系构建遭到阻碍。
选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间关系为研究内容,通过学者们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吸引物这三个基本概念进行汇总整理,总结出旅游吸引物包含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三者关系。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旅游地理学者就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经济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旅游产品的概念。
后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旅游吸引物一词进入国内研究领域,并被视为外延较广的旅游专属名词,开始用于旅游研究。
由于三者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就造成了概念混淆以及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二者循环定义的现状。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体系的合理构建和广泛的学术交流,对旅游研究的深入开展不利。
因此,本文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吸引物这三个仍存争议的基本概念入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彼此间关系,希望能有助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共识的形成。
一、相关概念回顾(一)旅游资源由于旅游本身的多学科交叉性和研究的多向性,让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视觉差异性,学术界对于旅游资源的内涵界定仍没有统一答案。
从旅游供给的角度,郭来喜认为,凡能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学习、社交等功能,并具有开发价值的为旅游资源;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陈传康等认为“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从经济学的角度,王大悟、魏小安认为“旅游资源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旅游供需角度,谢彦君认为,“先于旅游而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对潜在旅游者所具有的休闲体验价值而可供旅游产业加以开发的潜在财富形态。
”对于旅游资源的含义,不同学科角度有不同的侧重点,继而理解也不尽相同。
旅游基础知识一、旅游管理综合知识:旅游的定义:人们出于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旅游活动的特点:1、大众性2、综合性3、季节性旅游:地域划分:国际旅游、国内旅游旅游。
-----旅行社。
1、旅行社在现代旅游业中的作用:重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概况旅行社职能旅行社分类制度2、旅行社市场细分与定位旅行社市场细分意义:市场细分的基本要求:市场细分的标准:目标市场选择应考虑的因素:目标市场经营策略:目标市场定位策略:3、重点: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方案的技术方法旅游服务采购任务:正确处理保证供应和降低成本、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预定和退订的关系。
4、旅行社销售策略旅行社产品的定价:旅行社产品的销售渠道:旅行社产品的销售过程:促销目标确定:促销预算方法:促销要素组合重点:影响旅行社产品价格的因素;产品定价策略5、特点。
6、旅行社营业收入管理:旅行社利润管理:旅行社结算管理:旅行社财务分析:重点:债权资产管理,旅行社成本费用分析旅行社营业收入构成及管理,综合服务费的结算三、概念记忆:1、旅游旅游是人们以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为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地短期停留但不要求定居和就业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它既是一种文化生活,又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活动。
2、旅游资源旅游3为45旅游产品不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一般商品,它是一个总体概念,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起来的一种特殊产品。
是旅游者花钱花时间和精力所购买的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再从旅游目的地回到居住地的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或旅游经历。
旅游产品主要由旅游吸引物(即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可进入性等构成,其中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
6、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即旅游购物品,指的是旅游活动过程中购买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如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文物及仿制品、装饰品、土特产。
7、旅游业主要特征(1)综合性:旅游业是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为。
旅游目的地管理复习重点旅游目的地的定义(英国学者布哈里斯):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与规划的政策司法框架,也就是说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
布哈里斯的旅游目的地6“A”构成要素:旅游吸引物、交通、设施和服务、包价服务、活动、辅助性服务。
旅游目的地的形成条件(冈恩):拥有一定距离范围的客源市场;具有发展的潜力与条件;对潜在的市场具有合理的可进入性;其社会经济基础具备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最低限度水平;有一定规模并包含多个社区。
国内学者魏小安和厉新建认为旅游目的地要素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吸引要素,即各类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直接的基本吸引力,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旅游景区是“第一产品”。
二是服务要素,即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旅游地的其他设施及服务作为“第二产品”将会影响旅游者的整个旅游经历,与旅游吸引物共同构成旅游地的整体吸引力的来源。
三是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既构成了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又是服务要素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条件。
旅游目的地的利益主体: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旅游者;政府部门;其他利益集团。
地方的概念(瑞夫):如果一个地方(空间)充满着具有意义的真实经验或发生过动人的事件,个体就会对它形成一种认同感,安全感或关心等,这样空间就转化为地方。
对一个地方进行识别的三个基本要素:实体环境;功能活动;地方感(意义)。
地方依恋是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认知、和实践的一种联系。
(知道)威廉姆斯和瓦斯科认为,地方依恋从结构角度有地方依靠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构成,哈迈特和斯图尔特从程度上将地方依恋分为地方熟悉度,地方归属感,地方认同感,地方依赖感和地方根深蒂固感五个等级。
地方认同:地方认同是指一种精神性依赖,是指个体与客观环境一种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依靠一个与该环境有关的个人有意或无意的想法,信仰,偏好,感觉,价值观,目的,行为趋向和技巧综合形成的复合体而形成。
旅游吸引物名词解释旅游吸引物是指旅游业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可以激励游客到一个特定的旅游目的地旅行。
旅游吸引物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为它是游客的潜在市场分析的基础。
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风景、历史遗迹、宗教景点、野生动物园、文化旅游、娱乐游玩、休闲度假等等。
自然风景是旅游吸引物中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它可以给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
自然风景类型包括自然风光、地貌、植物和动植物群落结构等,比如山脉、河流、海湾、湖泊、雪山、林地、草原、沙漠等。
自然风景可以使游客享受景色、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也因其独特的景观,自然风景更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历史遗迹也是旅游吸引物之一。
它可以让游客见证一个地方古老的文化历史,可以向游客展示当地古老文化的独特性,如古老建筑、宫殿,古代城邑,古代道路,古代祠堂,古代庙宇等等。
它们可以使游客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文化感受。
宗教景点可以吸引慕名而来的宗教旅客,它们可以让游客体验宗教文化,了解当地宗教信仰。
宗教景点包括宗教建筑、宗教事件、宗教礼仪、宗教仪式等等。
它们可以使游客了解当地宗教文化,增强宗教观念,并且在宗教活动中产生厚重的文化感受。
野生动物园是旅游吸引旅游者的地方,它可以让游客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体验不一样的旅游乐趣。
在野生动物园里,游客可以看到各种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野生动物园还可以提供有关野生动物的知识,让游客获得更多关于野生动物的知识,增强游客对野生动物的兴趣,促进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普及。
文化旅游可以吸引海外游客前来旅游,感受另一个文化。
文化旅游可以让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文化,体验当地文化,比如吃当地美食、购买当地特色商品、参加当地特色活动等等,可以让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并在旅行中获得更多乐趣。
娱乐游玩可以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娱乐游玩包括游乐园、水上乐园、游艇、帆船、滑水、垂钓等各种游乐项目。
它们可以让游客充分体验自然界的美好,追求快乐,通过游玩可以帮助游客放松身心,活力十足地游玩。
1.旅游目的地:是能够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由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各类地域空间要素的总和,是旅游者停留与活动的复合性地域空间。
2.目的地6“A”模型3.地理系统:4.旅游目的地特点(1):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是由吸引物、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零售店和其他服务设施、进入通道、辅助性服务等核心部分组成。
)(2):文化性(目的地有丰富的文化财富。
旅游者选择目的地时,必须考虑一个目的地的吸引力及是否值得花费时间和金钱前去访问。
)(3):不可分割性(旅游产品的消费必须到生产地才能进行,即旅游者必须亲身来到旅游目的地去体验旅游产品。
)(4):季节性(目的地的产品与其他服务产品一样具有不可存储性。
如果在目的地没有被使用,其价值就会流失。
)(5):多用性(目的地的多用性是指目的地企业根据其服务的对象,既服务于旅游者也向当地居民提供服务。
)5.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在发展中既要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又应当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的发展不仅能为今天的主人和游客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UNWTO)6.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及特征7.跨界旅游目的地:*(1)区位的边际性:位于不同级别行政砂的交界地带,表现出独特的边缘性区位特征(2)多元信息的交融性: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地区的属性,一方面可能导致管理的混乱,另一方面也能带来更多发展机会(3)基于共赢机制的可整合性:通过改革和完善区域旅游调控机制,提高跨区域旅游目的地管理效能(4)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区域内部在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
8.目的地资源特点(1)多样性与多态性:资源种类多样、类型复杂;同类资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地域性与整体性:不同的目的地具有特色各异的旅游资源、旅游条件;无论何种类型的目的地,资源都呈现出整体关联性(3)永续性与季节性(4)变化性与时代性9.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或构成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突破原有的产业或行业边界,最终融为一体并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中国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一、关于旅游景区的界定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来源,也是旅游创汇创收的重要方面。
为了规范旅游景区服务,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国家旅游主管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指导力度。
2000年11~12月期间,国家旅游局按照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要求,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215家景区中的199家进行了现场评定,根据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并参考景区的游客满意度,进行综合考评,产生了首批187家国家4A级旅游区(点)。
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基本包括了国内最主要的旅游景区,在开发、管理、营销、服务方面,这些景区都具有最典型的意义,因而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旅游精品景区的主体部分和突出代表。
为有助于对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情况的基本了解,本报告根据各景区提供的资料,对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1999年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形成关于我国旅游景区行业经营概况的认识。
本报告所称旅游景区,与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旅游区(点)的含义等同,即指“经县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设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
”之所以称之为旅游景区,一是为了尊重约定成俗,方便理解;二是这些旅游景区主要功能是为旅游者服务,与那些主要为所在地居民服务的景点相区别,在国际上,前者称为旅游景区,后者则称为景区或景点。
为了研究探讨不同类型景区的经营特征,对比同类景区的经营差异,本报告把旅游景区分自然类、文物类、主题类三大类别进行研究。
其中,自然类景区主要是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部分旅游度假区;文物类景区主要指以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主要资源特色的旅游景区,包括文博院、馆、寺等;主题类景区系指主题鲜明的人造景区,包括主题公园、主题类动植物园和其他主题类人造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