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10 KB
- 文档页数:20
一、理论基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能够满足旅游者终极目的的地点或主要活动地点。
从效用的角度看,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旅游目的地是能够使旅游者产生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要素:旅游吸引物、服务要素和环境要素[1]。
1.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2]。
其中,旅游活动开展的主要地域,即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是旅游空间结构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1.1.3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系统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和格局的分类体系。
由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从地理特征、关联性、经济实力、旅游规划等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本文力求从对旅游目的地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来构建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体系。
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要素空间结构组成要素的划分方法有很多,有些学者划分为点线面(点轴圈)三要素;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派划分为基质(Matrix)、斑块(Patch)和廊道(Corridor)三要素等,吴必虎教授在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借用了该模型[3],他认为城市和旅游区(点)可以抽象为点状要素,它们之间的交通要素可以抽象为线,城市与4A级旅游区(点)之间的交通就是“斑块”与“基质”之间的“通道”。
二、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坎恩五要素1.拥有一定距离范围的客源市场2.具有发展的潜力和条件3.对潜在市场具有合理的可进入性4.其社会经济基础具备能够支持旅游业务的最低限度水平5.有一定规模包含多个社区库泊的4A观点1.吸引物:2.康乐设施:住宅设施、餐饮业、娱乐设施、其他服务设施3.进入设施:交通网络、基础设施4.附属设施:地方旅游组织魏小安和历建新的三要素说1.吸引要素:各类旅游吸引物,第一产品概念2.服务要素: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3.环境要素:构成了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三、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1.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2.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市场规模支持3.能提供系统、完备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4.要有目的的当地居民的认同、参与并提供各类支持保障5.旅游目的地须具有一定的可管理性四、主要旅游产品谱系:观光产品:★彩球冠★全天候生态空间(室内)★戴村DNA馆★生态节能普及中心★活水园★微缩节能展示园★古色茶街★三清殿★求索台(三清神像★八卦广场★三清故居★雕塑长廊石牛望江台★神牛问道★天下第一牛★牛文化长廊★牛气冲天★群牛雕像馆文化产品:★三清茶研究中心★茶文化中心★道学院★国学馆★幽谷琴室★养生书吧★棋院★画苑★品茗阁★放商务产品:酒店★避暑天堂★国际山地生态论坛会议中心★三清茶研究中心★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度假区★军体健康、★森林阳光浴★太极拳馆★幽谷琴室★高温瑜伽★围牛比赛★人牛共舞业务产品:享受产品★高尔夫★度假区★天伦乐园★网球场★娱乐中心刺激产品:★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丛林滑翔★滑草场★帐篷度假区★丛林狩猎场★拓展中心★云霄飞轮★天旋地★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魔力水屋★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水上荡桥★魔力水屋★★空中飞人(缆车)替代产品:★茶园★杨梅林★★三清梨园★茶道馆★活水园★石牛望江台★无为顶★三清茶体验基地2)旅游开发方向定位1.观光旅游2.修学、考察游3.生态旅游4、会议旅游5、疗养、康复旅游6、探险旅游7、度假旅游8、其他专项旅游二、空间布局把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放在旅游规划中,形成旅游的四个境界:休闲境界,自我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休闲境界区:生活着的众人,真我状态,看山是山、水是水。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中国城市与乡村旅游是一个繁荣的行业,许多城市的周边都有值得游客前来游玩的乡村旅游地。
这些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随着旅游需求的增加而不断演变,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
因而,本文便着重探讨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
一、地理位置的多样性中国的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地理位置多样性很丰富,大体可分为三类:(1)近郊型乡村旅游地:靠近城区,距离市中心较近,交通方便,适合短途旅行和周末游。
比如北京周边的九华山、戒台寺、青龙峡等。
(2)远离城市型乡村旅游地:距离市中心较远,交通不便,属于长途旅行,适合长假期间游玩。
比如西藏林芝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青海湖等。
(3)沿海型乡村旅游地:位置靠近海岸线,以其独特的海洋景观和海产品吸引旅游者。
比如福建的厦门鼓浪屿、泰山等。
二、旅游产品品种的丰富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品种也十分多样:(1)自然景观型:如江西庐山、四川九寨沟、深圳的大鹏半岛、桂林等。
(2)人文景观型:如安徽的黄山、云南的大理、宜昌三峡等。
(3)农业观光型:如广西龙胜竹海、云南的石林、福建土楼等。
三、旅游活动类型的多样性(1)户外运动:如登山、攀岩、滑翔、热气球、漂流等。
(2)传统文化体验:如景德镇陶瓷制作、包粽子、围棋、茶道等。
(3)休闲度假:如抚仙湖温泉、千岛湖、洱海等。
四、交通网络的完备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还与交通网络的完备性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交通网络逐步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交通工具大量建设,为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游客的到达和出发提供了便利。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方式的多样化,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相应的交通建设也需要跟进。
五、绿色生态环境的维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还需要在维护绿色生态环境方面下功夫。
作为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保护乡村环境,创建绿色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说明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标题: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摘要: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资源,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特色,对吸引游客和推动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从资源的特点、旅游需求和旅游体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形成和转化机制。
一、引言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民俗风情等。
旅游吸引物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本身的特色和美感上,更重要的是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了解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和价值转移过程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值建构过程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是指通过资源开发和管理,将其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特点的分析:对旅游吸引物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独特之处和潜在价值。
2. 产品设计与开发:根据资源特点和旅游市场需求,设计和开发具有独特体验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高吸引物的附加值。
3. 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通过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高吸引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4. 旅游服务与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务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提升吸引物的综合价值。
三、价值转移过程旅游吸引物的价值转移是指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通过感知、认知和消费等行为,从吸引物中获取其所产生的价值。
价值转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游客需求感知: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前期对吸引物的需求感知,包括了解和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旅游期望和预期。
2. 旅游体验过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旅游吸引物的独特魅力和特色,包括欣赏自然景观、体验文化活动、参观历史遗迹等,通过亲身参与和感知,游客从吸引物中获得愉悦、兴奋和满足感等价值体验。
3. 价值认知和评价:在旅游体验后,游客对吸引物的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预期和期望,形成对吸引物的正面评价和口碑传播。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乡村旅游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享受乡村风情,同时也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对于其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主要包括景区分布、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承载能力分析以及其与城市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一、景区分布中国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以其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而著称。
这些景区的分布对于整个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地的景区分布应当注重在地理空间上的合理分布,避免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
过于集中的景区容易导致游客拥挤、交通堵塞等问题,过于分散则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影响力。
在景区的规划和布局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各个景区互相配合、相互辅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景区的主题和特色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些特色鲜明、独具特色的景区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地的核心,带动周边的乡村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在景区的规划和布局上,需要充分考虑其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景区。
二、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是指各个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通便利程度。
连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和游客的出行体验。
对于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来说,与城市的交通联系尤为重要。
良好的交通联系可以使得游客更加便捷地前往乡村旅游地,同时也有利于乡村景区的商品销售和物资运输。
在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提高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
乡村景区之间的连通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些乡村旅游地可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可以考虑加强景区之间的联系,打造乡村旅游地的线路,使得游客可以便捷地游览多个景点,提升游客体验。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加,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在中国,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本文将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地域特色和游客流向,探讨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点。
一、空间布局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形成了多样化的结构。
一方面,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大多集中在城市周边地区,分布广泛、面积较大,包括山区、湖泊、村庄、农田等不同类型的景区。
乡村旅游地也呈现出集聚性和集约性的特点,一些著名的乡村旅游地聚集在某一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区域,比如杭州西湖、承德避暑山庄等。
二、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地域特色丰富多样。
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有的是风景如画的山水田园,有的是古树参天的梯田风光,有的是蓝天白云下的湖泊风景;乡村旅游地的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有的是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有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庙宇文化,有的是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
不同的乡村旅游地因其地域特色各具特色,也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三、游客流向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游客流向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地的距离影响着游客的选择,一般而言,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旅游地吸引了更多的城市居民前来游览;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和声誉也影响着游客的选择,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比如丽江古城、阳朔山水等;乡村旅游地的景区品质和服务水平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优质的景区设施和热情的服务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乡村旅游地的宣传和推广也对游客流向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和推广,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地域特色丰富多样,游客流向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乡村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提升乡村旅游地的品质和形象,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摘要: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旅游资源丰富。
研究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分析,除了要考虑旅游资源本身外,还要结合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从而实现旅游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有利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
从这个角度出发,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的因素将包括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等内容,本文从这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其数量的多少、等级的高低及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战略。
在经典的“推一拉”模式中,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
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区域性.这种特性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有重要的影响.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旅游资源独特。
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础和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对于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与方法1.1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上关于吉林旅游的相关论文、以及《吉林导游》先关资料统计。
1.2方法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空间分布态势,定量刻画可采用最近邻指数(最近邻比) ,其公式为:式中:R 为最近邻比,反映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性质,R 〈 1 表明点状事物有集中分布的趋势,R = 0 表示完全集中,即所有点集聚到一点;do 表示点状事物之间的平均距离,即每一点与其最近点之间的距离相加后除以n 的值;a 为研究区域的面积; n 为点状事物的数量。
旅游资源品位指标计算公式:式中: Qi表示i 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Pi表示i 地区旅游资源的品质,它是每个地区所拥有不同资源的加权求和则表示吉林省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品质总计。
为了充分表示旅游资源的品质差异,对不同品质的旅游资源设置了不同权重,其中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权重为10,5A - A 级景区权重分别为5 - 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其余类型旅游资源的品质差异不大,权重都取1.2吉林省旅游资源总体概况吉林省旅游资源作为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自然带着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即: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有绚丽的人文景观。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本文首先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和内在属性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本文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理解,然后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以及旅游吸引物的形成和动态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及其变化的动态概念模型。
本文认为,旅游吸引物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也就是说,某物之所以对游客具有吸引力,除了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物理特性以外,还因为它符合了社会的价值与理想,并成为了承载某种价值与理想的符号。
而旅游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
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的选择事实上代表了其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某一旅游吸引物所代表的符号意义的价值认同。
随着社会主流价值与理想的变化,旅游吸引物也随之发生更替或循环。
2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在属性2.1 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早期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相对比较宽泛,它强调的是旅游吸引物之所以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吸引力”要素总和。
保继刚、楚义芳(1999)将旅游吸引物定义为“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了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甚至还包括了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
而卢(Lew,1987)也认为,从本质上看,旅游吸引物就是指“吸引旅游者离开家去其他/‘非家’(non—home的地方旅游的所有要素,它包括景观、活动以及经历”。
在随后西方的旅游研究中,学者们开始强调旅游吸引物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具有“吸引力”的要素总和,它更是一个吸引物系统,它是从属于整个旅游系统之下的一个子系统( Cetz,1986;Leiper,1990)。
这个系统由几个部分组成并相互联系和作用。
比如,雷珀(Leiper,1990)认为旅游者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吸引物”的消费者或使用者,他还是旅游吸引物系统的一部分;而皮尔斯( Pearce.1991)和罗顿(Lawton,2005)也认为,在旅游吸引物的定义中,不可忽略的还有旅游经营者的作用,因此他们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吸引管理者和旅游者注意的,有特殊的人类或自然界特征的知名事件、遗址、区域或相关现象”(转引自胡抚生,2008)。
陕西省旅游景区(点)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以A级景点为例陕西省旅游景区(点)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以A级景点为例摘要旅游景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托,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对于区域内景区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成为了各个部门与环节关注的重点。
本文对陕西省区域内12地市共336处A 级景区的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国内众多研究运用各类地理计算方法和数理模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了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特征、景区等级规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得出A景点及景区空间结构不均衡的特点。
对陕西省A级景点区域空间结构上的不足提出建议,为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建言献策,以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关键词:A级景区;空间结构;分析;陕西AbstractTourist attrac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 which tourism development mainly relies on. Therefore,having an overall arrangment on the traveling scenic area space structure has become the new focus of all departments.Taking the 336 A-class tourist scenic spots in 12 cities of Shaanxi as an examp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tourism scenic area space structure.On the basis of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finally finding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anxi Province tourism scenic area spatial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grade scale. Drawing a conclusion that tourism scenic area space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is out of banlance. In view of the above-mentioned fact,this article give some advice to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tourism resources morerational,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mon progress of tourism and economy.Key words: A-class tourist scenic spots; Space structure;Analyze;Shaanxi目录TOC \o "1-2" \h \u HYPERLINK \l _Toc17742 摘要IHYPERLINK \l _Toc23955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14679 目录IIIHYPERLINK \l _Toc13447 一、绪论 1HYPERLINK \l _Toc25329 (一)研究背景 1HYPERLINK \l _Toc21872 (二)研究意义 1HYPERLINK \l _Toc11180 (三)研究内容 1HYPERLINK \l _Toc27390 (四)研究范围 2HYPERLINK \l _Toc17769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HYPERLINK \l _Toc4530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HYPERLINK \l _Toc27684 (二)相关概念解析 3HYPERLINK \l _Toc26904 三、陕西省A 级景区现状分析 3HYPERLINK \l _T oc11984 (一)陕西省各市旅游的基本情况分析 3HYPERLINK \l _T oc17311 (二)陕西省A 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 4HYPERLINK \l _Toc16446 (三)陕西省A 级旅游景区类型 5HYPERLINK \l _Toc4717 (四)陕西省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分析 5HYPERLINK \l _Toc6192 四、陕西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 5HYPERLINK \l _Toc21667 (一)景区空间分布态势分析 5HYPERLINK \l _Toc11779 (二)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6HYPERLINK \l _Toc19947 (三)景区等级规模结构分析9HYPERLINK \l _Toc8590 五、陕西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11 HYPERLINK \l _T oc9797 (一)地理环境因素11 HYPERLINK \l _Toc3120 (二)人文环境因素12HYPERLINK \l _T oc25965 六、陕西省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14HYPERLINK \l _Toc17191 七、结论与讨论15HYPERLINK \l _Toc3672 (一)研究结论15HYPERLINK \l _Toc23959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16HYPERLINK \l _Toc911 参考文献17HYPERLINK \l _Toc9209 谢辞 19一、绪论(一)研究背景陕西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广大游客前来,旅游业逐渐的融入了陕西省的生产生活。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分布结构。
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功能的迁移和辐射所导致的,也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城市辐射带: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核心是城市辐射带,即城市的辐射区域,是城市向周边乡村地区外扩展的带状区域。
这一带状区域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较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乡村旅游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
2. 乡村旅游地带:城市辐射带以外的地区形成了乡村旅游地带,是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地带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3. 城市乡村联系带: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中的城市乡村联系带是连接城市辐射带和乡村旅游地带的过渡区域。
这一区域既有城市的影响,也有乡村的风景,是城市居民逃离城市喧嚣,享受乡村生活的理想选择。
4. 乡村旅游地点: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中的乡村旅游地点是具体而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这些地点可能是一个山区村庄、一个古镇、一个农田景区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吸引力。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进程和乡村旅游业的推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功能不断扩展,城市辐射带向外扩张,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地带得到了开发和促进,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乡村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相对薄弱;乡村旅游地带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难题;城市辐射带和乡村旅游地带之间的交通不便等。
为了促进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地带的开发和管理,提高城市辐射带和乡村旅游地带之间的交通便利。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1 研究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在单个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研
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比如:陆林(1996)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为例,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并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共性和个性。
而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1999)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用游客距离衰减曲线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
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
另外的一些类似研究还包括潘勇(1998)对上海市区居民
旅游强度、频度分析及旅游行为模式;朱同林(1998)对九华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孙玉贞、马耀峰等(1998)对昆明市亚太地区主要旅游客源特征;邓明艳(2000)对成都旅游市场时空分布模式等。
在国外,也有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客源
市场的空间分析和测定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需求预测及其数学模型的构造;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以及游客流空间结构的研究。
在旅游空间模型方面,Wilson(1967)对游客空间分布模型的统计理论进行了研究。
Miossec(1976)和Gormsen[10](1981)
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
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Lundgren[11](1973)和Britton[12](1980)建立了关于游客空间分布和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
Mitchell and Lovingood[13](1976)从空间关系角度论述了城市公共游憩问题。
在前苏联,地理学家们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日本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亦曾加以注意,除野信道[15](1985)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即曾专辟一章“观光之空间构造”讨
论旅游空间结构,但其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外游客作为样本群。
研究意义
英国学者[16](1985)在《旅游地理学:综述与展望》中,就已经预测了美国、加拿大两国旅游地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空间关系的研究将会
逐步代替描述性研究。
日本学者石井英也[17](1988)在《空间时代观光旅游地理学的课题》一文中也提到,日本传统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
空间结构研究。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从实践意义上讲,研究4A级旅
游区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在探索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关系,其结果不仅可以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的客源
市场预测以及定位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其他景区的“旅游标准化”建设、新景区开发的市场定位提供参考标准,为我国旅游业步入正轨化、规范化,为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以及理论上的保障;从理论上讲,本文虽属应用研究,但通过一定标准的样本群,定量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问题,可以弥补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为以后的
旅游地理学空间结构研究发展提供基础。
另外,本研究对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以及以后将要制定的关于旅游城市的评优标准、各种旅游示范区的评定标准,提供了由实践检验获得的论证和建议。
2 中国国家4A级旅游区的空间结构分析
国家4A级旅游区空间分布类型的测定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直观的了解某个模型的分布状况,是聚集的,均匀的或随机的,但这几种情况常常会同时呈现出来。
“一个能较为准确并客观地确定布点格局情况的方法就是最近邻分析法”[18]。
国家4A级旅游区在宏观上呈点状分布,因此可以根据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进行
测定。
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
测出每个点与其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r,取这些距离的平均值r,即表示邻近程度的平均最邻近距离。
当区域中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
r[,E]=1/2(n/A)[1/2]=1/2D[1/2] (1) 其中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A为区域面积,n为点数,D为点密度。
在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凝聚分布三种点状分布类型中,均匀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最大,随机分布次之,凝聚分布最小。
最邻近点指数R定义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
R=r[,1]/r[,E]=2(D[,r1])[1/2] (2) 当R为1时,说明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 <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
表1 4A级景区在八大分区中的集中分布与均匀分布对比表
The Contrast of the centralization distribution andequality distribution with 4A tour areas in eight zones 附图
根据公式(1),计算出国家4A级旅游区理想随机分布的最邻近距离。
r[,E]=1/2(n/A)[1/2]=1/2(187/9,600,000
)[1/2]≈113
根据计算机测量,得到各4A级旅游区与其最邻近的4A级旅游区之间的实际最邻近直线距离值(i=1-137)归视为1,得到实际计算点数为137个),由公式(2)求取平均最邻近距离为公里,小于113公里。
因此,国家4A级旅游区的分布属于凝聚型。
国家4A级旅游区在区域空间分布类型的测定
基尼系数(Gini)可以用于刻划空间要
素的分布,也可以对两个空间要素的分布进行对比,是地理学中用来描述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
理论上,基民系数介于0和1之间,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现将4A级景区在全国八个地理分区分布的个数,进行基尼系数分析,从而判断其在全国大的地理分区中分布均匀情况。
八个地理分区分别是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青藏区、蒙甘宁区、新疆区。
H=-∑P[,i]log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