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旅游吸引物
- 格式:ppt
- 大小:17.95 MB
- 文档页数:29
旅游吸引物:对旅游者具有某种吸引物,促进其产生旅游活动,并进一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世界级旅游资源:1.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资源;2.进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网》的旅游资源;3.进入《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4.进入世界《湿地公约》的旅游资源。
国家级旅游资源:1.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国家级森林公园;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国家级地质公园。
按旅游特征与游客体验分类:1.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市场推动型),这类资源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处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但(资源)环境往往先天不足。
不需要对基础设施过多的投资。
2.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资源依托型),以资源为基础,对游客吸引力大,但其往往具有区位偏远、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较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淡旺季明显、设备闲置期长等缺点。
3.中间型游憩资源(资源—市场兼顾型),具有客源优势,拥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开发利用价值高,旅游淡旺季现象不明显,客源比较稳定,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旅游设施。
按景观属性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1.地文景观类(山岳、洞穴、海岸、特异地貌等);2.水域风光类(海、江、河、湖、瀑、泉等);3.生物景观类(动、植物景观);4.天象气候类(宜人气候、冰雪雾凇、天象奇观等)。
人文旅游资源:1.古迹和建筑类(遗址、古都名城、古建筑、陵墓、石窟、园林等);2.现代景观类(大型工程、博物馆、公园、游乐场、娱乐康体设施等);3.民俗风情类(节会庆典、民间工艺、习俗、服饰等);4.文化艺术类(宗教文化、文学、曲艺、书法碑楹等);5.购物饮食类(特产、著名铺店、佳肴等)。
按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1.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2.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3.未开发利用(潜在)的旅游资源。
旅游调查的内容:发展环境,产业现状,资源赋存,市场态势。
旅游距离衰减分析:即游客的出游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发生递减的规律,它是由游客出游流量在距离上具有不同的分布概率计算得出的结果。
旅游吸引物要素浅析作者:李英豪邹艳艳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4期摘要:全域旅游的核心是一个边界问题,由原来封闭式的景区模式转化为开放性的全域模式,在变化过程中,旧的吸引物要素会跟着转变,新的吸引物要素会自然产生。
新旧吸引物要素的融合、升级、重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新的利益关系问题、文化冲突问题。
本文对旅游吸引物新旧要素进行了区分并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吸引物要素,分析这些要素的转变融合中所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吸引物;重构中图分类号: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2一、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随着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更多倾向于“下马赏花”式的深度体验。
旅游者出游意识更加理性,人们在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无景点式”的全域旅游能带来更加惬意的感受。
休闲体验时代的到来。
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里指出休闲经济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生活态度、观念和活动,人们将购买经验而不是物品。
全域旅游就是休闲旅游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旅游方式。
二、文献综述1.全域旅游研究进展全域旅游的解读核心就是一个边界问题,总体说来就是从单一景点转向广域的景点。
第一,从单一的旅游产业发展转向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第二,从多部门混乱管理转向多部们权责分明的综合协调式管理;第三,从狭义的旅游资源定义转向广义的旅游资源定义;第四,从独立自享式运作转向协作共享式工作。
全域旅游概念最早出现在杭州市2011年提出的旅游全域战略中,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旅游的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全域旅游。
厉新建等(2013)以北京为例,最先创新地从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商品观四个方面解读全域旅游的概念并提出全域旅游的基本框架;付云(2014)创新地把全域旅游的概念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以湖南长沙沙坪小镇为例给出全域旅游的实践价值即把“全域旅游”的理念导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李玉国(2014)以沂南县为例从县级行政区的范围内探讨了旅游产业的全域模式,并从全区域、全时域、全领域、全业域、全地域的角度提出沂南县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李红(2016)以安徽霍山为例探讨了全域模式下县域旅游的发展研究;曾祥辉(2015)以永定县为例研究了全域视角下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思路;樊文斌(2015)从全域的视角下给出了大连旅游的专项规划。
旅游吸引物名词解释旅游吸引物是指吸引游客到达某一特定旅游目的地的一系列主题活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分为人文景观、风景景观、文化景观和冰雪景观等几大类。
因此,该文章将重点介绍旅游吸引物。
首先,人文景观是指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民俗风情表现、传统建筑群、古村落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反映出当地漫长历史及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极具有趣味性,可以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的特色,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例如,四川乐山的大佛、新疆库车的历史文化街区等,都属于人文景观。
其次,风景景观指以特定的自然环境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大自然风光景观、植被景观、山川河流景观等。
这类景观可以真实地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可以吸引游客及潜在游客有效访问旅游景点。
例如,青海湖的浩瀚湖面、新疆阿勒泰的冰川草原等,都属于风景景观。
第三,文化景观是指以特定的文化元素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民族风采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渊源可追溯到古老的社会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体现不同地域的精神特征,接近当地的生活实践,使游客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
例如,四川遵义的木偶戏等,都属于文化景观。
最后,冰雪景观是指以特定的冰雪活动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滑雪、滑冰、打雪仗、水上活动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有利于活跃气氛,促进游客体验;另一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给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被称为“北国风光”。
例如,青海的夏都雪山、新疆的阿尔泰山等,都属于冰雪景观。
以上就是主题文章《旅游吸引物名词解释》中所介绍的旅游吸引物。
可以看出,旅游吸引物是多类型且综合性的,可以分为人文景观、风景景观、文化景观和冰雪景观。
它们的出现会使游客获得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带来更多的旅游乐趣。
本文的内容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基本介绍,供大家参考。
1、如何理解“旅游吸引物是社会建构的”这一说法?结合该观点谈谈你对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开发的认识。
(不少于2000字)答:旅游吸引物是旅行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不仅包括旅游景点和事件,还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
旅游吸引物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它是旅游活动的客体。
旅游吸引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旅游吸引物一般是指有形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广义的旅游吸引物除有形的旅游资源外,还包括旅游服务、社会制度、民居生活方式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群体社会,早在古代时人类就对有了对自身活动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及其深入思考,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种思想都是源远流长的。
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曾论述过“人生不能无群”的思想,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而“群”即“社会”。
因此,人类活动具有从众性及大众性。
毋庸置疑,游客去旅游时所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到底这个目的地有什么可以吸引他的标志性建筑物、风景、人文文化等具体情况,而实际上选择旅游目的地不仅仅是单个个体的兴趣所好,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社会大众价值的取向,比如代表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因为某个事件导致游客剧增,很多时候旅游吸引物就是一个城市或者国家的符号。
旅游吸引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吸引物还包括社会构建的作用,吸引物的成型是由社会赋予的象征意义,比如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物自由女神像,如果说美国没有发展成世界一流发达国家,世界经济地位也可有可无的话,那么谁还愿意到美国看看自由女神像或者是提起它的呢?在比如国内的很多景点,像首都北京的景点也不算太多,而且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也比不过上海、深圳等城市,但是就是因为北京是中国的核心,很多游客就是要慕名而来,一睹首都北京的芳容,感受一下北京的气息。
说明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标题: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摘要: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资源,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特色,对吸引游客和推动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从资源的特点、旅游需求和旅游体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形成和转化机制。
一、引言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民俗风情等。
旅游吸引物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本身的特色和美感上,更重要的是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了解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和价值转移过程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值建构过程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是指通过资源开发和管理,将其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特点的分析:对旅游吸引物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独特之处和潜在价值。
2. 产品设计与开发:根据资源特点和旅游市场需求,设计和开发具有独特体验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高吸引物的附加值。
3. 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通过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高吸引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4. 旅游服务与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务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提升吸引物的综合价值。
三、价值转移过程旅游吸引物的价值转移是指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通过感知、认知和消费等行为,从吸引物中获取其所产生的价值。
价值转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游客需求感知: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前期对吸引物的需求感知,包括了解和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旅游期望和预期。
2. 旅游体验过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旅游吸引物的独特魅力和特色,包括欣赏自然景观、体验文化活动、参观历史遗迹等,通过亲身参与和感知,游客从吸引物中获得愉悦、兴奋和满足感等价值体验。
3. 价值认知和评价:在旅游体验后,游客对吸引物的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预期和期望,形成对吸引物的正面评价和口碑传播。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界中经常用到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在欧美国家却很少提及。
在大量的欧美旅游学术文献中,最常用到的和旅游资源概念接近的词是“旅游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
不管这两个词本身有何差异,它们在概念或是定义上的众说纷纭却是极其相似的。
杨振之(1997)认为,旅游资源的结构表现为旅游的三大要素:主体、客体和介体的相互吸引。
因此,所谓旅游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和设施;对于旅游地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客源市场。
旅游资源是关于旅游的主体、客体、介体相互间吸引性的总和”杨振之(2002)又认为,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应包括以下几大类:1、自然旅游资源;2、人文旅游资源;3、服务旅游资源;4、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资源;5、其他新兴的资源类型。
因此,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在逻辑上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传统的定义,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它的内涵、内核。
而随着旅游业向深度发展,旅游资源的外延将越来越宽泛,类型将越来越多。
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道理,如果仍然将它限制在一个传统的、狭小的范围内,就会发现,我们的观念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
今后还将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资源成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部分。
2003年5月开始推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一2003)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综合这些定义,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正如孙文昌(1997)所说,“那就是强调了旅游资源具有吸引旅游者这一属性,我们称之为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
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包括的内容方面。
有些定义认为旅游资源主要局限于旅游目的地具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些定义则认为旅游资源的定义应当宽泛一些,可以涵盖劳务和设施等,还有的定义挣脱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束缚,从旅游系统的层面上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内容。
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
旅游产品的特征是无形性综合性脆弱性依存性同一性替代性。
旅游产品可以分为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事务旅游产品。
专题旅游产品。
从经济学角度上,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并且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人口因素包括总人口人口结构经济因素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收入水平价格汇率通货膨胀旅游供给因素政治和文化因素。
旅游市场竞争的类别;自由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
旅游市场开拓的策略:目标市场策略旅游产品策略旅游渠道与促销策略旅游价格策略。
旅游供求规律的总结:1 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共同决定着旅游产品的价格即旅游均衡价格。
2 旅游均衡价格又决定和影响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数量。
3 旅游均衡价格和旅游均衡产量与旅游需求呈同方向变化。
4 旅游均衡价格与旅游供给呈反方向变动旅游均衡产量与旅游供给呈同方向变化。
5旅游需求曲线与旅游供给曲线同时变动时,旅游均衡价格提高降低或不变。
四讲旅游对象1.概念1.1旅游对象●旅游对象是能够激励人们产生旅游动机,诱使人们产生旅游行为并实现旅游活动目的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
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旅游业基本上是一个“出口”行业,也就是说,该行业的产品和服务被出售给来自外地的人,外来的金钱则被用来交换获取那些产品和服务。
但不同于其他出口产品的是,对旅游产品(服务和商品)的需求必须强烈到足以吸引消费者旅行到生产地(度假地)来购买这一产品。
[度假饭店的开发与管理/第二版/Chuck Y.Gee/向萍/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P67-68]●旅游对象是为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经过人为开发的事物。
旅游对象中的旅游资源,也应仅限于现实的旅游资源。
潜在的旅游资源将随着开发而逐步充实到旅游对象之中。
1.2旅游设施●旅游设施是专为旅游者提供消闲条件、满足旅途生活需求的娱乐设施和服务设施,其专业性很强。
而其它许多设施也常在旅游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致有人误将它们混为旅游设施。
(王洪斌2001)●在服务设施中有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之分。
1.3旅游服务●旅游服务是以“活劳动的形式”提供的服务,保证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期间对旅途内容的充分利用和旅途经历的充分体验●旅游服务有即时性、艺术性、地域性的特征,使其成为构成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内容。
是旅游对象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旅游资源在旅游对象中占首要地位。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是旅游者出游选择旅游地的首要动因。
随着人们社会水平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也日渐成为出游选择的重要因素。
2.旅游资源2.2旅游资源的定义2.2.1从需求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认为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如:●“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
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它们本身并不是旅游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刍议我国旅游吸引物的开发摘要: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研究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内涵、旅游吸引物的作用、旅游吸引物开发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就不同旅游吸引物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旅游;旅游吸引物;开发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人们可以通过简便、快捷的方式找到并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及信息。
这也使得更多的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变得日益理智与成熟,使得他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时更有方向性、目的性。
面对这些理智、成熟的旅游者们,“什么能吸引他们?”成为摆在业界专家学者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旅游吸引物”及“旅游吸引物的开发”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一、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对于什么是旅游吸引物,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各自的说法,到目前为止,没有被业界普遍接受的统一说法,但都承认旅游吸引物不仅仅包括景点景区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它涵盖广泛,内容丰富。
笔者认为,旅游吸引物是能够吸引旅游者和管理者的所有因素的有效组合。
我们可以从3个层次理解这个概念:一是旅游吸引物必须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去参观、体验;二是旅游吸引物必须能够让经营者和管理者(政府)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以保护、保持或增强其吸引力;三是旅游吸引物先天自身的吸引力和后天附加的吸引力要能天衣无缝的很好结合并产生综合的多层次的强烈的吸引场,给旅游者带来超值的旅游感受。
二、旅游吸引物的作用旅游吸引物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了旅游吸引物,那么该地区的旅游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无从谈起竞争,谈起发展。
旅游吸引物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吸引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而影响其旅游行为,弃其它旅游目的地而选择我们作为其旅游目的地。
这是旅游吸引物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旅游吸引物-案例分析与课堂作业《第四章第二节旅游吸引物》课堂作业-阅读资料 1.以下资料中所反映的旅游吸引物有何特点,2.从资源、所有权、成本与效益、价格、人员、季节性、环境、原真性等角度出发,分析在开发利用该类旅游吸引物时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资料1】北京的“胡同文化旅游”1999年10月份兴起的北京胡同文化旅游~以其展示北京胡同的文化历史和京城百姓的民俗风情~受到海外游客的青睐。
紫色车篷罩着黑亮的三轮车~蹬车的小伙子一色赭黄背心~黑灯笼裤~黑鞋~黑毡帽~随着“叮叮当当”的清脆车铃声~载着外国游客的三轮车缓缓在鼓楼脚下的南、北宫房胡同~大、小金丝胡同漫游。
偶尔停车下来走进四合院~看看普通居民的生活环境~饶有兴致地与房主交谈几句,登上鼓楼~俯瞰北京旧城区全貌,在来到恭王府~参观这个北京如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了解过去达官贵人们的生活。
对于外国人来说~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胡同就是一个北京人生活的历史博物馆。
砖砌的门楼~雕花的墙饰~房顶上随风摇曳的几丛衰草~土造的太阳能热水器等都引起他们一串的提问~遛鸟的老人成了抢拍与合影的对象~天真的娃娃招来一片赞叹与欢笑……一位美国记者撰文写到:“漫步走进北京的胡同~就像钻进一个时代文物的仓库~既看到了北京的过去~同时也看到了现代文明对这个城市的渗透”。
一位英国作家说:“胡同文化旅游是我在北京七天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
芬兰团领队安娜丽说:“胡同文化旅游是个非常好的主意~为游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看北京普通人的生活~拉近了游客与北京市民的距离。
”【资料2】失韵的周庄1988年~为了开发旅游~周庄“告别摆渡”~建了一座水泥大桥~从此旅游客车长驱直入。
桥~破坏了周庄的原生态。
1994年~受一家公司数千万元的投资吸引~周庄兴建一座“全福寺”~阮仪三教授知道后~大骂:假古董。
最大的危机~是去年一条环城公路要穿周庄而过~阮教授在等地领导面前大发雷霆:“如果要造~我就躺到公路上~与周庄共存亡:”所幸~在多位文物专家的疾呼之下~这条路终于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