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旅游吸引物第一节资料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805.50 KB
- 文档页数:20
旅游吸引物名词解释旅游吸引物是指吸引游客到达某一特定旅游目的地的一系列主题活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分为人文景观、风景景观、文化景观和冰雪景观等几大类。
因此,该文章将重点介绍旅游吸引物。
首先,人文景观是指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民俗风情表现、传统建筑群、古村落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反映出当地漫长历史及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极具有趣味性,可以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的特色,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例如,四川乐山的大佛、新疆库车的历史文化街区等,都属于人文景观。
其次,风景景观指以特定的自然环境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大自然风光景观、植被景观、山川河流景观等。
这类景观可以真实地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可以吸引游客及潜在游客有效访问旅游景点。
例如,青海湖的浩瀚湖面、新疆阿勒泰的冰川草原等,都属于风景景观。
第三,文化景观是指以特定的文化元素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民族风采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渊源可追溯到古老的社会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体现不同地域的精神特征,接近当地的生活实践,使游客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
例如,四川遵义的木偶戏等,都属于文化景观。
最后,冰雪景观是指以特定的冰雪活动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滑雪、滑冰、打雪仗、水上活动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有利于活跃气氛,促进游客体验;另一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给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被称为“北国风光”。
例如,青海的夏都雪山、新疆的阿尔泰山等,都属于冰雪景观。
以上就是主题文章《旅游吸引物名词解释》中所介绍的旅游吸引物。
可以看出,旅游吸引物是多类型且综合性的,可以分为人文景观、风景景观、文化景观和冰雪景观。
它们的出现会使游客获得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带来更多的旅游乐趣。
本文的内容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基本介绍,供大家参考。
第五章旅游地空间结构与生命周期第一节旅游空间结构的要素分析及其优化整合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产生发展以空间系统为物质载体的。
旅游空间结构不是简单的几何分布,而是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也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
对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把握及其空间结构模式的建立,能够解答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许多关键性命题,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旅游科学的核心任务。
旅游空间结构可以抽象为: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六个要素。
本节在综述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后,对这六个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再是简述三种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最后以苏州为例阐述旅游空间结构整合。
一、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一)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
区位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Christaller,1964;Lundgren,1973;Miossec,1976;Gormsen, 1981)。
Miossec(1976)和Gormsen (1981)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
Lundgren(1973)、Hills and Lundrgen (1977)和Britton(1980)建立了关于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
Pearce(1995)在讨论旅游规划时,将空间系统按尺度区分为全国水平、区域水平和地方水平三个层次。
60 年代,Christaller(1964)就提到了休假者向城市外部旅行时形成的扩展范围问题,日本经济学博士除野信道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223一书中也曾专辟一章“观光的空间构造”(1985)讨论旅游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