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6
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以大型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为例孙九霞;王学基【摘要】大型演艺产品日渐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地体验活动,对目的地的形象建构有着重要影响。
刘三姐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多次演化和现代建构,并被塑造成阳朔的形象符号之一,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则成为旅游地的新型形象吸引要素。
在此过程中,政府和项目开发商、居民与旅游经营者及旅游者等不同主体在“凝视与反凝视”中通过不同手段建构着目的地形象。
旅游者通过凝视供给方的发射形象而获得阳朔的感知形象,并通过微博等媒介将感知形象转变为发射形象,完成对阳朔旅游地形象的再建构,而旅游地的供给方则借助反凝视接收旅游者的发射形象获得感知形象,并依此对阳朔的目的地形象进行建构和修正。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11页(P47-57)【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凝视;旅游演艺产品;印象· 刘三姐【作者】孙九霞;王学基【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3伴随着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始,旅游地形象的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地理学乃至旅游领域的热点话题,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也开始在实践中关注旅游地形象的相关问题[1],并取得了丰富成果。
旅游地形象研究的意义也被充分肯定[2]:旅游地形象不仅影响着旅游者的决策行为[3-4]及游后行为[5],同时也对目的地的开发与管理、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6]。
在旅游地形象塑造与管理的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得旅游者的感知形象(Perceived image)与目的地的发射形象(Projected image)相吻合。
从形象的形成过程来看,旅游者的感知形象又可分为原始形象(Organic image)、诱发形象(Induced image)和复合形象(Complex image)3个阶段[7]。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分析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为了放松身心、拓宽视野,还是追求独特的体验,人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
而一个旅游目的地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游客,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构成要素1、自然风光大自然赋予的美景往往是旅游目的地最原始、最直接的吸引力。
如雄伟壮丽的山脉、广袤无垠的草原、湛蓝深邃的海洋、神秘莫测的森林等。
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带来身心的愉悦和震撼。
2、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的灵魂所在。
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习俗、悠久的历史故事等都承载着一个地方的记忆和传承。
游客通过参观古迹、参与文化活动,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增加旅游的内涵和深度。
3、美食特色美食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能够给游客带来独特的味觉享受,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例如,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早茶、法国的葡萄酒和奶酪等,都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众多食客。
4、娱乐活动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能够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如主题公园、音乐节、体育赛事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体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5、购物体验购物也是旅游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特色的手工艺品、当地特产、时尚的购物中心等能够满足游客的购物欲望,同时也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一大吸引力。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体现1、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包括便捷的交通网络、舒适的住宿条件、干净的卫生设施等。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游客的旅行舒适度,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2、服务质量优质的服务能够让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口碑和竞争力。
从旅游咨询、导游服务到餐饮住宿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到热情、专业、周到。
3、旅游价格价格是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旅游价格体系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社会建构视角下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以798 艺术区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为例-旅游管理社会建构视角下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以798 艺术区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为例邱?琪?高?冰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为理论基础,介绍了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并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针对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实践,阐述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旅游景区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首先总结了社会建构主义、旅游吸引物概念的最新动态,在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并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其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
一、引言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或研究范式,其主要主张在于批判传统实证主义中的理性主义取向以及方法论中的客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等,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的出现,人们形成一种看待问题的普遍视觉和方法。
建构主义在旅游研究中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旅游学中社会建构主义的兴起,使旅游研究者进行学术反思,从而促使旅游学术研究走向深入的体现。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旅游研究中的社会建构主义进行分析和论述,使人们认识到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要处在社会大背景中,必然要承载当时社会的理想与价值,应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旅游开发时具有预见性,避免盲目开发。
二、旅游吸引物概念以及属性(一)概念国内知名学者保继刚、楚义芳(1999)将旅游吸引物定义为“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了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甚至还包括了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
谢彦君认(2005)为旅游吸引物系统包括一个核心层次和两个支持层次,核心层次包括核心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支持层次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标志物”。
西方学者更多的是强调旅游吸引物是一个大系统,是从属于整个旅游系统之下的一个子系统。
对于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界定强调了旅游吸引物的人为建构及系统的特点。
社会学家麦肯耐尔(1976)早期提出旅游吸引物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旅游者,旅游地,景点的标识物。
说明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标题: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摘要: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资源,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特色,对吸引游客和推动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从资源的特点、旅游需求和旅游体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形成和转化机制。
一、引言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民俗风情等。
旅游吸引物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本身的特色和美感上,更重要的是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了解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和价值转移过程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值建构过程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是指通过资源开发和管理,将其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特点的分析:对旅游吸引物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独特之处和潜在价值。
2. 产品设计与开发:根据资源特点和旅游市场需求,设计和开发具有独特体验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高吸引物的附加值。
3. 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通过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高吸引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4. 旅游服务与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务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提升吸引物的综合价值。
三、价值转移过程旅游吸引物的价值转移是指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通过感知、认知和消费等行为,从吸引物中获取其所产生的价值。
价值转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游客需求感知: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前期对吸引物的需求感知,包括了解和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旅游期望和预期。
2. 旅游体验过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旅游吸引物的独特魅力和特色,包括欣赏自然景观、体验文化活动、参观历史遗迹等,通过亲身参与和感知,游客从吸引物中获得愉悦、兴奋和满足感等价值体验。
3. 价值认知和评价:在旅游体验后,游客对吸引物的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预期和期望,形成对吸引物的正面评价和口碑传播。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摘要]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旅游文化现象,介绍了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和研究的问题,探讨了旅游行为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社会成员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使多数社会成员把旅游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也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
关键词]旅游消费;符号互动;社会变迁一、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了新视角(一)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1.国外对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的科学研究起源于欧洲大陆。
1899年意大利学者D·波狄奥发表的《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有关旅游的学术著作;1933年英国学者F·奥格威尔在《旅游活动》一书中,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旅游活动,并从经济的角度确定了“旅游者”的科学含义;真正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系学者埃里克·科恩发表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国际旅游业》,是一篇重要的旅游社会学论文,旅游社会学的研究由此形成。
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合着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其中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旅游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国内对旅游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开展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构成、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和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
(1)论文20世纪末,国内的学术期刊陆续刊登了一些旅游社会学方面的论文,如王宁的《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文章揭示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现象,只有放在现代性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充分、恰当的解释。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引言:旅游吸引物是指吸引游客前往观光和旅游的景点、景区或者其他旅游资源。
传统上,人们常常将旅游吸引物视为一种自然或人文景观,通过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来吸引游客。
然而,社会学视角下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更加关注旅游吸引物是如何从一个社会构建的角度来形成的,以及社会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构建和再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过程以及其中的社会因素。
一、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在旅游吸引物的背后,往往是人们对于某个地方、某个景点的共同认同和理解。
这种认同和理解是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来形成的。
例如,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但它们并非是事先存在的,而是通过社会共同的建构才被赋予了吸引游客的意义。
这也意味着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化。
二、社会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影响1. 政治与旅游吸引物:政治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力量可以通过资源的配置、公共政策的支持来影响旅游吸引物的形成。
例如,一些国家会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景区开发等手段来打造旅游吸引物,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政治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宣扬旅游吸引物,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 文化与旅游吸引物:文化是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吸引物往往与某种独特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并通过这种文化背景来吸引游客。
例如,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可以是民族风情的体验、古建筑的游览、传统工艺品的欣赏等等。
文化因素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它可以传递出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兴趣。
3. 经济与旅游吸引物:经济因素是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旅游吸引物的建构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例如,一座城市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带来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
同时,经济因素也会影响旅游吸引物的发展方向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