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功》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6
功的物理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取教材《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功和能”部分,具体包括:2.1节“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2节“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以及2.3节“动能和势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 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率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及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计时器、演示用滑轮组等。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位移的”。
2. 教学新课:(1)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介绍功率的概念,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
(4)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 随堂练习:(1)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
(2)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
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
3. 动能和势能的含义、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功。
(2)计算物体在变力作用下的功。
(3)根据给定条件,计算功率。
(4)分析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答案:(1)W = F × s(2)W = ∫F × ds(3)P = W / t(4)动能转化为势能,势能转化为动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探讨实际生活中的功和功率实例。
(2)研究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3)了解现代科技中与功、功率相关的研究成果。
2024年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够准确运用功的计算公式;2. 了解功与能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特别是力与位移方向不一致时的情况。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2. 学具:物理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践情景(如抬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给出计算公式;(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分析功与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典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弹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功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与能的关系;3. 重点、难点知识标注;4.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沿直线运动的功;(2)分析一个物体在重力、弹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功;(3)简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课后附上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题目,如变力做功、曲线运动中的功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特别是力与位移方向不一致时的情况;2. 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题目。
一、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1. 当力与位移方向垂直时,力所做的功为零。
这是因为功的计算公式为W=Fscosθ,当θ=90°时,cosθ=0,因此,功为零。
高中物理《功》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概念,能够描述其物理意义。
2. 使学生学会计算各种情况下功,特别是力和位移夹角对功影响。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和位移夹角对功影响,以及变力做功计算。
教学重点:功定义,功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模型(展示力作用点和方向)。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滑块在斜面上滑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和位移对物体运动影响,从而引出功概念。
2. 例题讲解:a) 讲解恒力做功计算方法。
b) 通过模型展示,讲解力和位移夹角对功影响。
c) 分析变力做功求解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功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功定义及物理意义。
2. 功计算公式。
3. 力和位移夹角对功影响。
4. 变力做功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恒力作用下功。
b) 计算一个物体在斜面上受到力作用,力和位移夹角为30°时功。
c) 已知一个物体在变力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求该变力做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情况,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讲解和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解现代科技中与功相关研究和应用,如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实践情景引入部分,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关键步骤。
是例题讲解,特别是力和位移夹角对功影响以及变力做功计算,这些都是本节课难点,需要我详细解释和示范。
是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这关系到学生对知识巩固和拓展。
实践情景引入是我需要精心设计部分。
我将通过一个生动物理实验,比如使用小车和斜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力如何作用于物体,以及物体如何沿着斜面移动。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7篇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总能编写出优秀的物理教学教案进行授课。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篇111.1 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引入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2.机械功(1)问题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观察、讨论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
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3.应用(1)问题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2)活动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3)例题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功高中教学设计3篇(《功》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功高中教学设计3篇(《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功高中教学设计1“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本节课我们生活中重要现象-功板书:第一节功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练习投影出示尝试题(一):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
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
最后归纳小结: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1、下列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高一物理教案《功》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功》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第1篇:高一物理功教案5.2功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5.了解求变力的功的一般思维方向。
6.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正、负功的意义。
3.功能关系。
学习难点: 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
主要内容:一、功功是物理学中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是以后学习“能”的基础。
1.功的定义:2.功的两个要素:力和位移【例一】关于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对物体一定做功。
B.行星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一定做功。
C.沿斜坡向上行驶的汽车,牵引力一定做功。
D.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着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变速圆周运动,细绳的拉力一定做功。
3.功的大小:①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况:W=FS ②力和位移有夹角(α)的情况:W=FScosα若α=0,则cosα=1,②式就化成①式,因此②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
公式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③应用公式注意:A.式中的F一定是恒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即此式是求恒力做功的公式。
若是变力,中学阶段一般不用此式求功。
B.式中的位移s一般是相对地面而言的。
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时,s是物体的位移;当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或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有相对运动时,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cosa即为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C.力所做的功,只和有力作用的那一段位移有关,若力取消后物体仍在运动,则力对物体所做功与力取消后物体发生的位移无关(即力F与位移s具有同时性)。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教材第二章《运动的守恒量》中的第三节“功”,详细内容如下:1. 功的定义及表达式;2. 功的计算方法;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2. 使学生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性质、功与能的关系;2.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小车、滑块等);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运动员举重、踢足球等,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2. 新课导入:讲解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3. 例题讲解:以实际例子(如小球沿斜面下滑、电梯上升等)讲解功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功的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力在物体上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2. 表达式:W = F × s × cosθ;3. 计算方法:分别计算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4. 功的性质:标量、可加性、能量转化的量度;5. 功与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力F=10N,在物体上作用距离s=5m,夹角θ=60°时所做的功;(2)某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求落地前重力所做的功;(3)一辆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受到摩擦力f=20N,行驶距离s=100m,求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1)W = F × s × cosθ = 10N × 5m × cos60° = 25J;(2)W = mgh = 1kg × 9.8m/s² × 5m = 49J;(3)W = fs = 20N × 100m = 2000J。
2024年高一物理教案《功》(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四章《机械能》第一节“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了解功的性质和作用,学会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斜面、滑块、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人提水、斜面推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功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2. 教学新课:(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解析。
(3)分析正功和负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实质。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有关功的实例,并计算功的大小。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斜面推物体时的功。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功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W=FS。
3. 正功和负功的概念:力和位移方向相同时,力做正功;方向相反时,力做负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下列情况下力所做的功:一个人用50N的力向上提10N的物体,移动了5m。
(2)一个物体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已知斜面高1m,斜面长2m,求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1)W=FS=50N×5m=250J。
高一物理《功》教案
投影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
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甲所示,
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教师活动: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
投影问题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
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
距离为s,如图乙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
做的功。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
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
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
积。
即:
W=Fs cosα
W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表示物体所
受到的力,s物体所发生的位移,α力F
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功的公式还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的分力
与位移的乘积,或力与位移在力的方向的
分量的乘积。
在SI制中,功的单位为焦。
1J=1N·m
在用功的公式计算时,各量要求统一采用
国际单位制。
2、对正功和负功的学习
和位移方向一
致,这时功等于
力跟物体在力的
方向上移动的距
离的乘积。
W=Fs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问题二中,由
于物体所受力的
方向与运动方向
成一夹角α,可
根据力F的作用
效果把F沿两个
方向分解:即跟
位移方向一致的
分力F1,跟位移
方向垂直的分力
F2,如图所示:
α
cos
1
F
F=
α
sin
2
F
F=
据做功的两个不
可缺少的因素可
知:分力F1对物
体所做的功等于
F1s。
而分力F2
的方向跟位移的
方向垂直,物体
在F2的方向上没
有发生位移,所
以分力F2所做的
功等于零。
所以,
力F所做的功
W=W1+
W2=W1=F1s=Fs cos
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的正功和负功一段。
通过上边的学习,我们已明确了力F和位
移s之间的夹角,并且知道了它的取值范
围是0°≤α≤180°。
那么,在这个范
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
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也可能大
于0、等于0、小于0。
请画出各种情况
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加以讨论。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画图情况,点评、总结。
点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有什么物理意义呢?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点评、总结。
①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
阻力对物体做功
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
以功的正负决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
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当力
对物体做正功时,该力就对物体的运动起
推动作用;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该力就
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
②功的正负是借以区别谁对谁做功的标
志
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
功的正、
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
的正与负。
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
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
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正功和负功
是同一物理过程从不同角度的反映。
同一
个做功过程,既可以从做正功的一方来表
述也可以从做负功的一方来表述。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
这个力做功。
打个比喻,甲借了乙10元
钱,那么从甲的角度表述,是甲借了钱;
从乙的角度表述,乙将钱借给了别人。
例
如:一个力对物体做了-6J的功,可以说
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6J的功。
3、几个力做功的计算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求解方法,而物体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
个,那么,如何求解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的问题。
①当α=π/2时,
cosα=0,W=0。
力F和位移s的
方向垂直时,力
F不做功;
②当α<π/2
时,cosα>0,W
>0。
这表示力F
对物体做正功;
③当π/2<α≤
π时,cosα<0,
W<0。
这表示力
F对物体做负功。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理解
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回答老
师的问题。
的功呢?
投影例题: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在拉力
F1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移动位移为s,求
各个力对物体做的功是多少?各个力对物
体所做功的代数和如何? 物体所受的合
力是多少?合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解题过程,点评总结。
解析:物体受到拉力F1、滑动摩擦力F2、重力G、支持力F3的作用。
重力和支持力不做功,因为它们和位移的
夹角为90°;F1所做的功为:W1=Fs cos
α,滑动摩擦力F2所做的功为:
W2=F2scos180°=-F2s。
各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为:W=(F1cosα-F2)s
根据正交分解法求得物体所受的合力
F=F1cosα-F2合力方向向右,与位移同
向;
合力所做的功为:W=F scos0°=(F1cos α-F2)s
总结: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以用下述方法求解(1)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
功的代数和;
(2)求出各个力的合力,则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一个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
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拉力
F1=1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s=2m。
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2=4.2N。
求
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解题过程,点评总结。
解析:拉力F1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1= F1s cos37°=16J。
学生活动:认真审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