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66430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8
老厂焕发青春活力
文海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使我们这家有着62年生产历史的老厂,焕发了前所
未有的青春活力。
”——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浙江省嘉兴市制丝针织联
合厂(简称“嘉丝联”)厂长陆忠岳说。
10多年前这个原来产品单一规模不大的嘉
兴丝厂,现已发展成为拥有3000多名职工,年产白厂丝450吨、真丝针织绸200吨、真丝针织服装144万件的全国丝绸行业重点骨干企业。
1985年,在改革开放大潮
的推动下,该厂向银行贷款1588万元人民币,先后从德国、日本、意大利引进了世
界第一流的先进设备与国
【总页数】1页(P56-56)
【作者】文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融入创新教育焕发语文教学的青春活力 [J], 刘淑慧
2.海派文化养老焕发青春活力——新东苑·快乐家园举行迎春下午茶暨秦怡老师生
日派对 [J],
3.让老林区早日焕发青春活力 [J], 高环;;
4.让老林区早日焕发青春活力 [J], 高环
5.凝聚百年历史焕发青春活力北京四中璞瑅学校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vacation tour度假旅游仿仿仿仿仿仿·本栏目责任编辑:代影·2017年12月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皖南徽州的大山深处,有很多兵工厂,当时为了保密,地方上只称呼“三线厂”。
三线厂生产什么,附近村民能隐约猜到一点,但因为要保密,彼此并不打听。
这些密林中的工厂成为保卫祖国的堡垒,而那些从城市来到山沟里工作的青年,都是祖国的卫士。
皖南绩溪,一个小县城附近的山坳里,就分布着20多个规模大小不等的“三线厂”以及相关单位。
记得小时候,随父亲住在石门外森工站,到了夏季,晚上乘凉的时候,就能听见山谷里的炮响,然后远远能看见红彤彤的火球笔直升起,划亮夜空,最后消失在更高远的繁星里。
大人们躺在院落里的竹椅上,边看火球,边摇着芭蕉扇,痛斥着美帝国主义,并掐指计算着美帝国主义的末日,然后仰首长笑。
我们只是好奇,这些火球到了星空以后,会不会也变成了星星呢?这时候的夜晚,院落里气氛无比高亢。
三线厂给山区人民带来了坚定的信心和无比的骄傲。
三线厂虽然落户深山,成了山村的都市。
贫困的六七十年代,望着陆续建起的高楼大厦,村民们非常羡慕,这是自古以来,第一次有5层以上的高楼,耸立在狭窄幽深的山谷里,差点可以和山顶比高。
如何才能造成这样高大的建筑?让一生没有走出过山区的村民难以想象。
从三线厂小卖铺里可以买到白糖,如果在三线厂的食堂里吃饭,可以用白糖就白饭,味道香甜粘糯,口感好极了。
三线厂的大米都是特供,来自江苏常熟地区,饭粒饱满圆润,晶莹如玉;不象在县城地方上,用粮票从粮站里兑来的籼米,颗粒发黄,掺了稗子,还兑有细沙,煮之前要反复淘洗,即便如此,吃饭时,还是粗糙磕牙,一不小心,就会咬到沙子或者土渣。
每天三餐时分,三线厂食堂的香味被排气扇吹出,山风带过,散溢到田野里,对于周边乡村的孩童,都是极大的诱惑,能吃到一次三线厂的白糖就白米饭,比过节还快乐。
三线厂有澡堂子,定期向村民开放;场内有子弟学校,也招收一些村民孩子。
□江小鱼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长春是我的家乡,提起她,我的自豪之心顿时爆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以春城长春为例,它曾是国内最大的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在这里还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轿车、汽车等。
一批批重工业、轻工业产品都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里,既是“制造之城”,又是“光影之城”“花园城”。
在这段前进的路上,每一位工人,都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坚实力量,都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到这里旅游,俯仰之间,尽是历史与文化,你完全可以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实物展示等方式了解那段“硬核”历史。
这里,有一群“追光者”说起我国的光学事业,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个地方——长春光机所,这里被誉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
1938年,学者王大珩在即将完成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院博士学业时,选择了放弃,到英国最大的一家光学玻璃制造企业当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
面对众人的费解,他的一席话感动了许多人:“理论很重要,掌握真正的技术更重要,应用光学在当今的时代已经飞速发展,我的祖国连一块光学玻璃、一件精密的光学仪器都做不出来,我一定要让光学事业在我这一代实现突破。
”光学不仅是常规武器的“眼睛”,在原子弹、导弹的研究中光学更有着独特的地位。
王大珩归国后,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有的仅仅是建馆资金——1400万斤小米。
克服了重重困难,1953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春光机所的前身)正式成立了。
他和同事们一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大型电子显微镜、高温镜像显微镜、万能工具显微镜、多倍投影仪等八种具有代表性的精密光学仪器和一系列新品种的光学玻璃接连问世。
1961年8月,新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长春光机所诞生,仅比国外同类型激光器问世迟了一年。
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长春光机所不但在技术上有了新突破,还向各地输出人才2200人。
最近,长春光机所又造出了能产生的EUV光源工程化样机,这种光刻机,它将成为生产芯片的重要部件,改变中国很多高端芯片仍然需要进口的现状。
056Qingdao M6 Creative Industry Park厂房的新生——探访M6文化创意产业园在青岛市北区有一座百年老厂——四方机车车辆厂,这座百年老厂已经将主体制造厂区搬迁到城阳棘洪滩,但它坐落在杭州路上的一排排老厂房、一段段旧铁轨却仿佛依然在给人们讲述着那段激昂澎湃的峥嵘岁月。
最近,这座老厂房迎来了它“重获新生”的时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领衔设计,青岛市规划院联合体承担的中车四方智汇港——中车四方厂区保护更新规划及控规单元调整工作成果已经通过专家评审,这意味着四方机厂即将转型。
工业一直是青岛的支柱产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
青岛的工业遗产类型更是涵盖多个工业领域,包括港口、铁路、造船、机车、钢铁、化工、建材、轻纺及其他装备制造业,以及配套的仓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区。
时光荏苒,随着青岛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一部分曾经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旧工业厂房因其产业功能和结构没能及时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落后而被闲置,在青岛,历史遗留下的工业遗产厂区转化为创意产业园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转型方式。
青岛国棉六厂老厂房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撰文/摄影 李宜臻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CITY 城事06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62青岛市国棉六厂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四流中路46号,毗邻青岛北站,是青岛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纺织类工业建筑遗产。
国棉六厂从1921年建厂开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蕴藏的工业遗产价值不言而喻。
1921年日商钟渊日商株式会社在青岛创建“钟渊纱厂”,1931年改称“钟纺公大第五厂”,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后改称“钟纺六厂”,建国后定名为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
2010年3月,青岛北站的兴建加快了包括国棉六厂等多家老企业的搬迁工作,经过搬迁,仅剩国棉六厂至今仍有大量相对保存完好的老工业建筑。
52手工车间里的“创业梦”撰文、摄影/郭存阳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是2014年从西吉县整体搬迁的生态移民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户344户1490人、兜底户8户28人。
2017年,该村贫困发生率是26.62%,6年后,这个数值下降为零。
变化的背后离不开该村手工车间发挥的重要作用。
制作完成的皮包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手工车间53 手工车间“托”起妇女创业致富梦——在广荣村手工车间的门口,这幅标语十分醒目。
手工车间带头人谭雪勤正在用老式缝纫机制作鞋垫,她告诉记者,机器制作鞋垫时不能着急,一针一线都要看细致,稍有差错就要重新制作。
手工车间的职工由广荣村的近20名留守妇女组成,她们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要对来自广东的半成品皮包进行再加工: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手工缝制。
她们既可以到手工车间上班,也可以将半成品皮包带回家缝制,由自己决定工作时间,每个月计件结算工资。
2017年手工车间刚成立时,谭雪勤就在这里工作,凭着踏实、认真的劲头,她的多件手工作品在银川市获奖。
手艺好、责任心强的谭雪勤现在既是手工车间的“技术担当”,也是车间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大部分留守妇女走上“职业道路”。
“我们村是移民搬迁村,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而留守妇女因为要照顾孩子或老人,外出打工难度较大,但她们的手工、女红都不错,我就琢磨着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这样大家既能照顾好家人,也能增加收入补贴家用。
”谭雪勤笑着说道。
进入手工车间前,谭雪勤家是村里的困难户,因为给丈夫看病欠下不少外债,“日子过得不好,总感觉比别人矮半截,不想和人打交道。
”谭雪勤说,后来是手工车间改变了她的生活。
工作6年来,她带着村里的留守妇女持续增收,也让自己从村里的“落后生”变成了“模范生”,每个月有固定收入,还清外债,日子也越过越好。
今年32岁的村民王萍,大女儿刚上一年级,小女儿不到2岁,因为照顾孩子,她把半成品皮包带回家缝制,由谭雪勤上门回收成品。
百年 厂化身影视基地Qingdao Refractory Material Factory ——走进青岛耐火材料厂
042
043
044
化的新生命。
产业园抓住机遇,着眼满足
影视拍摄需要、提升摄制产出能力,打造
影视基地。
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剧目《京港
爱情故事》在此拍摄,作为香港回归重点
电视剧播出。
耐火厂影视基地蕴含着历史价值、艺
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在历
史演变中保留下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一
明一暗,象征着历史与未来的孪生。
从这
个意义上讲,它并非普通的建成遗产,它
的价值,源于半个多世纪产业变迁中形成
的历史积淀。
老旧工厂是当地不可或缺的文化财
富。
如今的耐火厂成为了影视基地,每年
有多部电影、宣传片在这里完成取景和拍
摄。
回忆近百年来民族工业的风风雨雨,
展望下一个百年的美好新生。
045。
H O N G S E^H ILU红色实录□程雪朝今天给大家呈现的是革命战 争年代德兴洋源兵工厂的保密故 事,虽然它在党的发展进程中仅 仅是惊鸿一瞥,但其作用是不可 估量的,也展现了德兴人民勤劳 朴实、无私奉献、守秘担当的革 命精神。
选定K厂地址1928年10月,方志敏率红军 第十四团和弋横暴动大军进入德 兴,在梅溪畈设下埋伏,一举击溃 德兴县(今德兴市)靖卫团,活捉靖 卫团的熊伟唐、余村中两名修枪师 傅。
方志敏对他们很器重,动员他 们参加红军,并给予高度信任。
随 后,方志敏召集本地能工巧匠成立 武器修械所,并任命熊伟唐为武器修械所主任。
梅溪畈武器修械所是洋源兵工厂的起源和前身。
1929年年底,红军攻克葛源镇后,武器修械所由梅溪畈迁到葛源镇万年台对面的庙堂里。
赣东北苏区迅速扩展,红军日益发展壮大,各地赤卫队也相继成立。
革命武装的蓬勃发展,对枪支弹药需求量也日益增多。
赣东北特委和特区苏维埃政府以武器修械所为基础,抽调一批技术骨干和一批熟练工人在横峰县上坑源乡塘湾村成立上坑源修械处。
1930年3月,红军攻克乐平鸣山,在鸣山煤矿缴获一家小型官办兵工厂。
兵工厂的30多名工人被动员加入上坑源修械处,11月,在武器修械处的基础上建立江冲源兵工厂。
当时蒋介石一次又一次对苏区进行“围剿”,形势非常紧张。
为了适应兵工厂扩建发展的需要,中共闽浙赣省委决定把兵工厂迁到更为安全的地方。
洋源地势好,又是老苏区,加上制造硝药的硫磺多,就被省委看中了。
1931年5月,赣东北特区军委会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决定将兵工厂从江冲源搬迁到德兴洋源村。
兵工厂刚搬到洋源村时,总共只有90多个工人。
洋源村是磨盘山下一个只有二十来户的小村子,也是德兴“十八村暴动”村庄之一。
它距离县城60多里,杨梅山和瞭山像木盆一样把洋源围在中间。
从外面进入洋源村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不2021年第4期29红色HONGSESH丨LU到尽头看不到村庄,极为隐蔽。
809兵工厂蜕变记中国中部工业遗存的全新探索Yichang当一座机械轰鸣的兵工厂被废弃,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否就此隐于山林,逐渐销声匿迹?在湖北省宜昌市下牢溪,有一座老三线兵工厂,成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更新模式,也成为近年来,中国中部工厂改造的经典案例。
生活在宜昌的人,大都喜欢前往夷陵区的下牢溪度假,这里溪水碧澄如玉,两岸奇峰竞秀、翠林藏莺,有“宜昌后花园”的美誉。
如今,此地还出现了一片形制、风格独特,引人注目的酒店建筑群,它不仅保留着当地三线建设珍贵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国中部工业遗存改造的突破与典范。
“万里长江第一溪”的光阴往事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境内水系发达,流域面积3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多达183条,还有无数条溪流散布在不同的峡谷之间,最后一齐汇入浩浩荡荡的长江。
其中有一些溪流不仅秀雅清丽,还潜藏着悠远的历史记忆,比如下牢溪。
下牢溪发源于宜昌市夷陵区的牛坪垭,自北向南流经柏木坪、白马岭、覃家庙、姜家庙,最后至南津关注入长江,全长26.7千米。
相 传远古时期,治水英雄大禹之父鲧,为了惩治一条孽龙,将其锁在下牢溪底,溪名因此而得。
不过,历史上真正让下牢溪远近闻名的人,是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城市地理/068-069/宜昌古称“夷陵,,,位于长江中上游、湖:!匕省西南部,是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所在地,有“世界水电之都"的美誉,本页小图皆为宜昌秀丽的风景。
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对于初入官场的欧阳修来说是颇为黯淡的一年。
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用人唯亲,他与好友,时 任吏部员外郎的范仲淹一同向宋仁宗赵祯呈献了《百官图》,对宰相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
但因言辞过于激烈,二人都被罢黜,范仲淹被贬到饶州(今鄱阳县),欧阳修则 被贬到夷陵(今宜昌市)任职县令。
仕途受阻也使得原本意气风发的欧阳修忿忿不平,同历代中国文人一样,此时的他选择把更多的时间与心绪,寄托给了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