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 格式:docx
- 大小:16.6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知识要点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一、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1、手工工厂产生的时间、最早出现的地方及领域:最早出现于14世纪,欧洲的意大利、纺织部门。
2、中国的手工工场: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制作。
3、手工工场的意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手工工场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生产。
这是与作坊主的本质区别;二是工人多,分工合作;三是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6、课本P4问题:织工、捡毛工、修剪工、泥加浆洗工、染工等;反映了规模大;不仅雇佣男工,还雇佣女工和童工;分工合作的特点。
7、课本P5问题:提高了英国呢绒的产量,促使英国海外贸易发展到全球。
8、你认为,14-----16世纪(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了吗?为什么?没有。
因为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还不大,农业仍然是当时的主要产业,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
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所以,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二、商人的地位变了1、引起商人地位变了的原因: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出现了哪些新的阶层?发生了哪些变化?商人、贵族和农民发生了变化。
其中商人的变化: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经商改变为双重身份,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经济实力超过了王公贵族;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担任英国伦敦市长。
贵族的变化:始走向没落;一些贵族开始经营工商业。
农民的变化: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手工工场的工人。
这些变化促进了新的阶层的产生,即早期资产阶级与早期工人阶级3、为什么说手工工场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时代?因为在手工工场中,手工工场主与工人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农耕时代的作坊主与学徒、帮工的关系。
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预示着人类将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一、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运动)1、时间:14世纪——16世纪2、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影响到西欧各国3、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达芬奇莎士比亚4、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5、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英国作家,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6、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和意义: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逐渐从中世纪的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名师教案2 人教版课程标准1、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2、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要求1. 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
2. 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3. 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
结构分析第五单元描述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历程后进入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
本单元分别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世界开始形成一体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文明走向解体、人类新时代的到来。
在此基础上,指出明清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叙述了14~16世纪西欧工商业兴起的历程。
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开始;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阶级。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首先概述了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然后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并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此外,还着重指出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以说明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
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教材还运用一些图片,再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手工工场的生产情景。
“商人的地位变了”──从商人的经营地位、政治地位以及贵族经济地位等方面,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及阶级关系。
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两个新的阶层:经营手工工场的商人与手工工场工人,改变了两个旧的阶层:贵族与农民。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14 — 16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首先在西欧出现。
手工工场的出现:(1)背景:14—15世纪的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农产品剩余很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
随着商业的发展,小作坊的生产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小作坊发展成为手工工场。
(2)手工工场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之后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3)手工工场的出现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标志,是工业文明的曙光(4)今天的工厂,就是由手工工场发展而来的(5)农业仍然是当时的主要产业,西欧还处在农业社会中。
(6)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地区也出现了手工工场。
中国手工工场的出现,说明在明清(前期)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发展趋势。
(7)说明:手工工场是中世纪晚期在西欧出现的一种工业生产组织,“手工”是指其劳动方式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工场”是指其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形式。
手工工场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区别:手工作坊特点手工工场家庭式,规模小,产量低,目工人多,分工合作,规模大,产量高,的是维持依附关系目的是为了增加、扩大雇佣关系。
工人(帮工、学徒依附于作坊主,不领取工资)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
(工人←→工场主)(被雇佣←→雇佣)手工工场作用:(1)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手工业产品的产量,改善人们生活。
(2)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使社会变革、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3)促进了社会关系(阶级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
西欧手工工厂集中的行业及国家: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冶金、造船等行业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发展迅速当时社会主要产业是农业,因为存在封建土地所有制。
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促使英国海外贸易逐渐扩展到全球。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说课稿各位专家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这节课我计划按六个部分来说:1、说教材、2、说学情、3、说目标、4、说重难点、5、说教法学法、6、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叙述了14~16世纪西欧工商业兴起的历程.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开始;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阶级。
所以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初二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
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历史抽象思维以及认知水平还比较欠缺,需要老师的适时引导。
初步具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作坊、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与区别,理解手工工场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手工工场出现的原因,理解手工工场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新事物。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手工工场的特点,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及工厂的主要区别和不同。
教学难点: 手工工场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媒体直观教学、问题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采用前两种教法的理由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问题,使教学有的放矢,顺利达成课标要求。
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学法:针对本课特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上展示的图片分析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
运用比较法比较手工工场子与作坊的差异。
我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指导阅读、角色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等。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
第一课时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
2. 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3. 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能根据具体资料说出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能说出工商业兴起后出现的新阶层及其他们产生的意义。
[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景,进行历史性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读第五单元的单元篇章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中在单元篇章页的文字和图片中发现的信息。
如:左图为新航路开辟时正在海上航行的一艘帆船,右上图为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右下图为拿破仑骑在战马上的英姿。
教师再提纲挈领地从全球的视野整体把握14~18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兴起于欧洲,包括物质文明的“工商业的兴起”、精神文明的“冲破思想的牢笼”、“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政治文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中国在农耕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面临巨大的挑战。
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课课题“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前两个历史阶段,是哪两个阶段?”(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
到14世纪,首先从西欧开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时代的探索阶段。
这种探索是从工商业的兴起开始的)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二、手工作坊向手工工场的转变
●比一比:
1、手工作坊主自己纺线织布,家里人帮忙;人手不够的时候,还会收一名学徒,或者请两名妇女来帮忙。
2、手工工场阶段,买了200架织机,雇佣1000多名工人,按日付给工人工资,自己不再亲自参加生产,集中精力管理生产和销售产品。
3、结合P4图5-1和5-2与材料说说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相比有哪些区别?
的,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
②作坊主进行全过程生产,手工工场主基本不参加生产劳动。
③手工工场生产的效率高、产品质量好。
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找一找: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上百人,排列成长行,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纱绩辛且勤……户外又一室,贫儿一百五,列坐捡细毛。
……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
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
……
从以上这首歌谣中,你能发现手工工场哪些特点?
三、手工工场的特点(分工合作)
1、规模大、不仅雇佣男工,还雇佣女工和童工;分工合作
同时期中国的手工工场
说一说:读P5图5-3假如你是明清时,景德镇瓷器制作工场的一个工人,请你向大家介绍瓷器制作的过程。
听了工人的介绍后,你有什么感想?
2、生产工人多、分工具体、场地较大
比一比
把班级同学分两大组尝试做一件同样的手工,一组同学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组同学分别独立完成,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工作的效率高。
四、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的促进
说一说:读书P5-6的文字、阅读卡及图表,说一说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有哪些促进作用。
五、西欧还是农业社会
辨一辨
你认为,14-----16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了吗?为什么?
小结: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六、课堂小结:
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要注意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
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