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科学课
- 格式:doc
- 大小:278.00 KB
- 文档页数:3
《走进科学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科学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走进科学课》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开篇,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科学课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本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了科学的奥秘和魅力,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涵盖了自然现象、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科学世界的大门。
二、学情分析对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课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科学课的重要性和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2、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直观演示法: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
2、学法(1)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实验,培养其独立探究能力。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青岛版(六三学制)一年级科学上册:1.走进科学课教案1.走进科学课一、教学要求: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2、学习新课;(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二)活动过程:(1)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三)活动过程:(2)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听科学家的故事。
学生互相讲。
青岛版(六三学制)一年级科学上册:6.闻一闻,尝一尝教案6.闻一闻,尝一尝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的感官,学习用鼻子、眼睛、嘴巴来辨别各种液体。
2、愉快的参与活动,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教学准备:1、无色透明的液体(开水、酒精、白醋)。
2、黑色的液体(咖啡、可乐、酱油)。
3、气味较为浓烈的水果(苹果、柠檬、石榴)4、透明一次性杯子若干、带盖塑料杯若干。
教学过程:1、老师:“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个问答比赛,你们想参加吗?”请学生尽快举手回答问题:(1)什么动物的鼻子最长?(大象)(2)什么动物的鼻子像圆形?(小猪)(3)什么动物的鼻子最灵敏?(小狗)2、把实验材料(苹果、柠檬、石榴)放在桌上,让学生蒙住眼睛,闻闻气味。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走进科学课》是教育部审定2017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科学课上做什么,二是我们一起做一做。
科学课上做什么环节展示了一幅卡通图,其中的卡通人物正在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探究活动。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中人物的活动感知科学课上要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进而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做一做环节展示了三个活动:观察植物的叶子、会转身的小鱼和胡椒粉实验。
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知观察、实验的方法,知道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途径。
【活动目标】1、科学知识: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2、科学探究: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胡椒粉实验中发现问题。
3、科学态度:能通过观察树叶、小纸鱼实验和胡椒粉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重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感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两种植物(绿萝、金钱草)、纸屏、盛水的玻璃杯、盛水的烧杯、胡椒粉、洗洁精、卡纸,学具箱,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画小鱼,搜集伟大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科学”。
(一)观看科学小视频1、我们先来看一段小视频,看的时候可要认真看啊!一起看!【出示:视频】2、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小结:是啊!老师也被生活中这些神奇的现象吸引住了。
这些现象的背后藏着许多小秘密,这就是科学,要想知道答案就要通过科学探究来得到,今天起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
小学科学1《走近科学课》教案走进科学课教案导语:科学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走近科学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实验与观察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个小学科学1的《走进科学课》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物体的颜色以及颜色的由来;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3. 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颜色,并了解颜色的由来;2. 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彩色纸张、颜料、水杯、画笔等;2. 实验材料和实验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人注目的图片、音频或实物,让学生感受到颜色的美丽与丰富性,激发他们对颜色的兴趣。
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动物?”、“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服装?”等,引导学生对颜色进行初步思考。
Step 2 观察与讨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物体,如水杯、花瓶、彩色纸张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个水杯是蓝色的?”、“为什么这张彩色纸张是红色的?”等,引导学生思考颜色的由来,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3 实验探究教师可以准备几种颜料、水杯和画笔,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颜料的调配和绘画实验。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颜料的基本颜色,如红、黄、蓝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混合这些颜色来得到其他颜色。
接着,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绘画实验,并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Step 4 总结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颜色的由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总结刚才实验的结果,让他们回答一些问题,如:“通过混合蓝色和黄色可以得到什么颜色?”,“我们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颜色是可以通过混合其他颜色得到的?”等,加深学生对颜色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学生学情分析】
农村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
【教学方法】:(教法、学法)
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导学案、检测题等)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引领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卷首语:星眨眼,气球飘,我有很多“小问号”。
多动手,勤动脑,科学课上探奥妙。
二、初步认识“科学”。
1、今天学习什么课?(指定学生回答:科学课)
2、什么是科学?
学会赏识以爱育人
(1)出示图片:(彩虹、火山蘑菇岩、猪笼草、恐龙)提问:你认识这些自然事物吗?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秘
密?
(2)出示图片:(家居设备组合)
提问:你认识哪些电器?它们都有什么用?你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
吗?
(3)、你还想知道哪些秘密?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通过做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1、科学课上做什么?
引领学生观察图片,深入理解科学课上需要完成的事情。
2、我们一起做一做。
(1)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绿萝的叶子。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叶子?
(2)教师做“小鱼有什么变化”的实验。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三、拓展活动
1、教师搜集几个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简单讲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回家让父母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1、走进科学课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作业设计】:(分层布置)
1、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全体学生)
2、把老师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优等生)
【反思重建】
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
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由于
农村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展示或再现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