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烟雾危害及其防范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59.75 KB
- 文档页数:2
手术烟雾的危害及其防护措施研究进展作者:张宇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06期【摘要】手术烟雾对医务人员的健康存在严重危害,但我国医务人员对于手术烟雾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的重视程度存在着不足,为此本文将通过对手术烟雾的组成、危害以及防护措施等进行文献总结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降低手术烟雾所造成的危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手术烟雾;危害;认知;防护【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6..02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在临床中应用电外科设备、超声刀等仪器的几率大大增加,由于这些设备具有安全、高效以及可靠等优点而在现代外科手术操作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设施。
但是这些设施的应用除了给临床上治疗患者带来了便利以外,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组织蛋白、脂肪等物质与上述电动工具相互接触而发生消融、分解、汽化等而产生的手术烟雾也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新的健康危险因素[1]。
这些烟雾漂浮在空气中不仅容易模糊手术人员的妨碍手术视野,影响术中精细操作,同时烟雾中的有毒有害气体会对人体产生巨大的潜在的危害[2],因此加强对手术烟雾进行防护对于手术人员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为了能够对手术烟雾的危害性以及防护措施的相关研究进展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次将通过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1 手术烟雾的概念及其组成手术烟雾(surgical smoke)是指手术过程中产生的气态物质,也被称为气溶胶,灼烟等,临床中较为多见的主要包括电外科设备、高频电刀以及激光刀、高速电气设备和超声刀等,这些设备所引起的手术烟雾在临床中最为常见[3]。
烟雾中包含有许多有害成分,包括CO、酚类、碳氢化合物、丙烯氰等[4],这些有害化学成分以CO和丙烯氰尤为严重[5]。
2 手术烟雾的危害研究认为,电灼刀所产生的热量对1 g组织进行破坏后造成的烟雾危害性相当于在15分钟内燃烧3~6支香烟[6]。
手术烟雾的危害及应对措施在当前时代中,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电外科设备、超声手术刀等全新工具的应用使手术更加便捷、其效果也得到一定提升,但有利也有弊,手术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段会产生大量手术烟雾,形成浓重的刺激性气味,影响时间可能较短暂,但由于手术烟雾成分复杂,危害性较大,对于长期接触手术烟雾的医务人员来讲,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手术烟雾的危害及应对措施的小知识。
一、什么是手术烟雾?通过电外科设备(ESU)和激光设备被用于切、凝、汽化以及切除组织时,通过加热靶细胞达到沸点使得细胞膜破裂,化学物质和细胞内容物(包括病毒、细胞液、细小颗粒)分散进入空气或气腹。
超声波设备产生手术中烟雾的机制为:工作棒进行机械振动时引起胶原分子变性、细胞崩解、组织内的水分子汽化,产生手术烟雾。
另外,骨锯、骨钻等电高速器械高速转动时,与骨组织产生大量热量,将血液成分中颗粒汽化,连同降温时的冲洗液一起形成颗粒雾状物。
手术烟雾主要成分由水或蒸汽(占95%)和小颗粒(占5%)组成。
颗粒大小不一,颗粒越小者传播的距离越长。
手术烟雾的化学成分包括苯类物质、氢氰化物、碳氧化合物等。
其中丙烯腈、氰化氢、一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有毒化学物质。
苯有芳香气味,有致癌性。
一氧化碳可与血液中的氧气竞争结合血红蛋白,导致组织缺氧。
这些小颗粒具有细胞毒性、诱发突变的可能性;其中还含有艾滋病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等传染性病毒及细菌。
在腹腔或者胸腔内产生的成分可能会被吸收入血产生全身效应。
另外,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因手术不同而不同,但是大多数含量均超过标准。
二、手术烟雾有什么危害?手术烟雾对人体的影响与被吸收化学物质的性质和浓度有关。
常见的局部反应有恶心、头痛、咽部黏膜红肿、喉部发痒或疼痛、咳嗽等。
病情持续发展,可发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急慢性炎性呼吸道改变,严重者甚至发生呼吸衰竭。
手术烟雾还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及眼睛不适,过敏反应如红肿、湿疹等。
手术室是实施手术的重要场所,具有相对独立、环境封闭的特殊性,电外科设备在手术领域广泛应用,会产生大量手术烟雾,阻碍医护的视野并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对医护人员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手术烟雾的来源和危害手术烟雾的来源和成分高频电刀、超声刀、动力系统、激光仪等电外科设备,在组织分离、切割、止血、血管闭合等使用中产生手术烟雾。
手术烟雾中可能含有死的或活的病毒DNA 、细菌、癌细胞、多种有毒气体化合物形成的生物气溶胶,其中有毒气体包括CO 、甲烷、苯类、甲醛等多种化合物。
手术烟雾的危害释放非活性颗粒物手术烟雾释放出气体、蒸汽、液体和固体物质的混合物形成气溶胶,进入肺泡引起细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纤维化等疾病。
释放有害气体手术烟雾释放多种有害气体会致人体组织缺氧,进而引起头痛、头晕、流泪、恶心、哮喘等多种临床症状,苯类、甲醛可能致畸、致癌。
释放活性细胞病毒手术烟雾中存在传染性病毒和活性细胞释放的风险,可能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脱落、种植等风险。
预防与控制措施完善相关制度手术室应针对产生手术烟雾的原因和危害,建立手术烟雾的预防和控制相关管理制度,制订相应的工作流程。
定期教育培训与考核对手术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定期培训排烟设备操作、高效空气过滤器(ULPA )使用和个人防护装备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等)等防护措施,并进行定期考评。
手术烟雾的防护预防和控制电外科设备操作产生的手术烟雾(1)高频电刀安全使用。
尽量选择使用焦烟少、性能好的高频电刀,电刀头带吸烟装置,控制每次操作时间,及时清理刀头上的焦痂。
(2)超声刀安全使用。
超声刀头使用中及时调整负压吸引器压力,保证微创穿刺孔的密闭性,可使用带排烟功能的气腹机密闭排烟。
(3)激光仪安全使用。
戴医用防护口罩、采用激光专用眼镜阻挡,高效空气过滤器及时抽吸、密闭排烟。
(4)动力系统安全使用。
动力系统手术中应戴护目镜,及时抽吸和密闭排烟。
应用设备排烟防控手术烟雾(1)排烟设备使用。
电外科烟雾的危害及防护措施研究进展关键词:电外科烟雾;危害;防护电外科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是手术人员职业暴露因素之一,给医护人员的健康带来危害,因其对手术烟雾认知的缺乏和防范能力及措施的不足,本文将对烟雾产生的危害及防护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手术部门建立安全职业环境和手术群体防护行为的改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用仪器和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外科手术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质的提高和进步,但同时又给手术人员的环境带来威胁,其产生的烟雾让医护人员暴露其中深受其害,因在手术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毒性、感染性甚至会引起基因突变而致畸的烟雾,如果医护人员对其不重视、缺乏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管理以及防护措施不足,那么长期暴露其中将会影响医护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甚至危及生命[1, 2],为了降低烟雾造成的危害,医护人员应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和技术防止烟雾的形成和排放,同时还需提升暴露人员相关知识的认识,规范防护行为。
本文将从外科手术产生的烟雾成分以及所导致的危害和防护方面进行综述。
1.手术烟雾的概念和成分1.1概念手术烟雾(surgical smoke)是指手术过程中应用带电的仪器和设备时,人体的组织被破坏,其组织中的蛋白质或脂肪分解气化而产生的烟雾。
1.2成分手术烟雾中主要由水或蒸汽和小颗粒组成。
这些成分中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血液体液、活性细胞和病毒、非活性组织颗粒和可诱发基因突变、蛋白质变性的有害物质等[3],Tramontini等[4]通过对手术烟雾成分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有害化学物质主要以多环芳烃、挥发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脂肪酸等为主,其中一氧化碳和丙烯晴最受关注;研究发现[5],烟雾中的小颗粒还具有抑制细胞活性、改变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性,其中还含有传染性的细菌和病毒,如HIV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等。
1.手术烟雾的危害手术中常用电仪器设备对组织进行切割和凝集,其产生的烟雾在空气中漂浮,给手术操作者带来不便特别是精细和腔隙狭小的手术,严重妨碍手术视野,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从而延长手术时间,同时烟雾中的有毒有害气体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巨大的不可预知的危害[6]手术医护人员长时间暴露在有毒有害烟雾中,将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基因突变、肿瘤的种植、呼吸道感染和心理行为等不良影响[7],医护人员在呼吸时吸入了含有活性细胞的烟雾后,因其存留病原细胞,而将感染与患者相同的疾病。
手术室电外科烟雾的产生及防护对策探讨目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电外科烟雾的产生,并探讨防护对策。
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对手术室护士的质性访谈,对烟雾的定义和产生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防护措施。
结果为手术室护士提供防护烟雾的措施,提高了防护能力,降低了手术室护士的烟雾暴露率,减少职业危害。
结论加强对手术室护士防护烟雾的培训,正确使用电外科设备及做好自我防护,为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展开职业防护的教育与培训提供依据。
标签:手术室;护士;防护;手术烟雾;影响因素;防护对策外科手术中电外科设备、激光刀、高频电刀或超声手术刀的使用,会产生手术烟雾,不但阻碍了手术视野,还带有一种刺鼻的气味被手术室医务人员吸入。
1985年,“手术烟雾”被国际上正式认定为重大危害;1996年,美国就开始了手术室烟雾的防范,AORN[1]开始呼吁“不要成为手术烟雾的受害者”。
在日本,手术医学协会已经指出,电外科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是潜在的危害,并建议患者和围手术期的工作人员通过撤离系统将其移除,以防止被吸入[2]。
该文通过对烟雾的定义和产生进行分析总结,从医院管理、科室管理、设备管理及个人防护等4个方面,对手术烟雾的防护措施进行探讨,为手术室职业防护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手术烟雾的概念手术烟雾是指使用电外科设备、激光刀、高频电刀或超声手术刀时组织被摧毁、消融和分解导致其细微的颗粒悬浮在空中,包括高温导致组织燃烧而产生的气体和细胞溶解导致细胞液流出形成的细小雾滴[3]。
2 手术烟雾的产生外科手术常常采用射频电流(即“高频电流”)进行,最基本的两项作用是组织切割(即“气化”)和电凝结(即“电灼”)。
手术电设备-切割的温度升至90°C 后,细胞液发生气化,蛋白质变性,市区结构完整性。
当温度达到沸点即100°C,该温度可将细胞壁立即破坏。
之后,气化作用能够使细胞液变为蒸汽,同时将细胞含有物挥发到空气中,形成手术烟雾。
当温度上升到200°C时,组织出现碳化很多外科医师使用凝结电流而导致组织脱水,正是组织碳化造成细胞残骸进入空气[4-5]。
2024医护人员手术烟雾防范措施的证据总结手术烟雾是电外科手术设备在进行组织分离等操作时,组织细胞膜被破坏、细胞内成分被瞬间汽化而形成的气溶胶副产物。
手术烟雾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环芳羟、丙烯睛和氧化氢等,因烟雾颗粒直径的不同,可沉积在人体各个部分,造成呼吸道感染、肿瘤种植转移等严重危害。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表1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14)纳入文献发表年份国家文献主题文献类型AORN iul2021美国手术烟雾指南指南FencI",l2017美国手术烟雾安全指南实施指南AORN iwl2021美国手术烟雾要点指南指南C ro ke l•,12021美国手术烟雾安全指南指南等网2012英国电外科手术操作规范指南Panfuirr等阿2021法国腹腔镜手术中产生的烟雾和气溶胶是一种生物危害吗?基于证据系统砰价的系统性审查Foxleis等w2020英国人乳头瘤病毒与手术烟雾的系统综述系统评价GeOrgWn等2018智利手术烟雾的风险评估和援解策略系统评价Ye等鹏2022美国PRECEDE管理对手术烟雾职业鼻露的护理效果研究制机对照试验Hahn等l** 2017美国腹腔债直跖切除术中使用内置过法套管清除有害手术烟雾的研究类实险研究范一纯等w2021中国手术烟雾中顺位物去除效率评价研究类实验研究丁曾梅等,a,2019中国不同电外科器械在肝脏离断中产生烟雾成分的对比及防护对策类实验研究Kiach等冈2015美国具有反愉模式和聚四气乙烯涂层刀片的电烧灼装置可减少手术烟横断面研究雾.提高手术质量Ahluwalia等冈2021美国优化排烟事数横断面研究•手术烟雾防范措施证据汇总创建无烟环境:1、医疗机构应评估手术团队暴露于手术烟雾中的风险,多学科合作共同制订围手术期手术烟雾安全计划。
【推荐级别2A】2、在手术开始之前,外科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共同评估安全计划的可行性,根据手术类型及切割组织及时调整计划。
手术烟雾的危害及应对措施外科烟雾是指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烟气状物质,也叫溶胶、灼烟等,是指在电子外科技术中利用激光、超声刀、高频电刀、高速钻头、锯片等电刀将电能输送到细胞组织中,产生的热能增加细胞内的压力,造成相邻细胞死亡,最终将细胞蒸发。
手术过程中,烟雾的及时排干会使腹腔镜镜面雾化,镜片的清晰度下降,严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还有可能被患者身体吸收,使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增高,造成患者术后头痛,恶心,腹泻等症状。
若直接从手术室排放这些烟雾,将造成手术室空气污染,甚至对手术人员产生危害。
一、手术烟雾的成分手术烟雾的主要成分为水、蒸汽以及细小的颗粒。
尤其是颗粒,尽管它所构成的烟雾仅占总烟雾量的5%,但包括化学品、血液和病毒、组织残屑、可诱导变化物及活性细胞等,危害巨大。
同时,由于颗粒的大小不同,在传播距离上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此外,不同的手术仪器,其产生的颗粒大小也呈现出很大差异。
二、手术烟雾的危害常见危害:手术室工作人员、患者,因为长时间在外科手术烟雾环境下,其所释放出的烟雾成分会通过口腔、黏膜、皮肤等媒介被人体吸收,其后便会导致呼吸困难、头痛、眼结膜充血、过敏、呛咳等症状,甚至有些人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等。
心理危害:由于工作时烟雾量较大,会造成眼、鼻、喉等器官的应激反应,进而引起情绪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心神不宁等问题,影响手术顺利进行。
非活性颗粒危害:非活性颗粒主要为气溶胶颗粒,沉积于人体呼吸器官的状况和粒子的大小有关,直径较大的,多沉积在较大呼吸道处;反之则多沉积在较小呼吸道处。
而且当人体长时间吸入时就会引发支气管炎、哮喘和慢性肺炎等疾病。
有害化学成分:氢化睛、丙烯睛和一氧化碳、苯均属于手术烟雾常见有害化学成分,可引起咽喉炎、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头晕头痛、打喷嚏、多血质症、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现象。
三、手术烟雾的防护措施提高防护意识:要加强宣传,使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熟悉手术烟气成份和危害,提高其预防意识。
手术室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护研究【摘要】手术室是医疗工作中高风险的环境之一,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职业暴露风险。
本文通过分析手术室职业暴露情况及危害,探讨了手术室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和其有效性评估。
随着防护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研究进展,对手术室职业暴露的防护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结论部分总结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促进手术室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暴露、危害、防护措施、有效性评估、研究进展、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手术室是医院里进行手术和其他医疗程序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医生和护士进行治疗的地方,也是病人接受治疗的地方。
手术室工作环境特殊,与各种感染因素接触的可能性较高,因此手术室工作人员面临着许多职业暴露风险。
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各种有害物质和危险因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情况。
手术室职业暴露情况分析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旨在了解职业暴露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及其可能引发的危害。
通过对手术室职业暴露情况的全面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护措施,有效减少职业暴露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本文将从手术室职业暴露情况分析、手术室职业暴露危害、手术室职业暴露防护措施、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评估以及防护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手术室是医疗机构中最重要的工作场所之一,其中医务人员会面临各种职业暴露风险。
对手术室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
了解手术室职业暴露情况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认识潜在的危害和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研究手术室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手术室工作环境的改善和职业保护制度的健全。
评估手术室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可以为提高防护措施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促进医院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