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相关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13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海洋及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的资料。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过程: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一)、揭题1、板书:“海洋”,说说你对海洋的了解。
(生交流)(1)“海”、“洋”各指哪部分。
(2)“海洋”为人类提供的方便及带来的灾难。
2、板书:“21世纪的希望”,说说这两部分的关系。
(生交流)3、板书:破折号“——”。
(二)审题读题,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文章重点写什么?4、小结。
二、巡视点拨,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音,读通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4、思考:海洋与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二)学生自学(三)教师检查(1)出示生词,指名朗读(2)词语理解①“回眸”:“眸”在字典中的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回眸”指什么?②“匮乏”:“匮”在字典中的意思,根据课文内容,猜一猜它的近义词是什么?“低廉”呢?③“潮汐”,在字典中的意思。
三、引导探究,小组交流这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几个方面理清文章的条理。
想一想,这篇课文可以怎么分段,理由是什么?(生交流)四、质疑问难,展示汇报1、课文1-3节中,哪一句是中心句,用“”划出来。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句说明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做上标记,再将句子读一读。
2、交流(1)师板“望洋兴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人们望到的是怎样的“洋”?指名读书中的句子。
师接着引读:面对这样喜怒无常的海洋,人们是__ ___想想“望洋兴叹”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在字典中是什么意思?在生活中指什么?(交流)(2)师结:千百年来,人类对海洋是既“热爱”又“敬畏”。
语文学科备课表课题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时数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在题号前用,教学难点用标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生词,会用“由于”造句。
3.△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基础知识的易错点1.字音:注意“蕴”“锰”的读音。
2.字形:“胁”不要写成协,“蕴”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注意“慷慨”的写法。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从题目切入,思考“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资料补充搜集有关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语言文字训练点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喜怒无常”和“望洋兴叹”的理解。
可以进行的练笔训练点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
拓展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导入:你亲眼见过海洋,了解海洋吗?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2、板书课题,读题:海洋——21世纪的希望3、质疑: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二、初读课文: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理解生词2、学习生词:(1)读准字音(2)识记生字(3)理解词义:回眸:眸:指眼睛。
是回过头来看的意思。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匮乏:缺乏、贫乏的意思。
慷慨:本课指很大方,不吝惜的意思。
低廉:(价钱)低,便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望洋兴叹:本课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4、指导分段: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1)生读文分段(2)交流分段及段意三、精读训练:(一)学习第一段:1、找出这一段中的中心句:(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
文章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迈入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新希望。
为什么“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是本文理解的重点。
课文在阐明了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之后,首先提出了人类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接着从矿产资源、高蛋白食品、水力发电、淡化海水、建海底城市等方面一一说明了人类利用海洋的现状及设想,条缕清楚、纲目分明,给人以清晰印象。
语文教学必须落实到语文的训练、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准备抓住以下几个训练点: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是我们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的技能。
只有通过多练,才能熟能生巧,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2、勤于收集资料。
这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好习惯,也是我们本册教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3、注意积累一些知识。
如:关于海的古诗文、“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来历……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篇课文中海洋是人类的希望就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5、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一次综合性的语实践活动。
根据以上几点,我预设了如下目标:[目标预设] 见教案[学生经验]课文内容非常简洁,信息量也少,学生对海洋的具体情况又缺乏了解,对文中列出的数据缺乏感性认识,感觉非常遥远。
那如何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呢?又如何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高呢?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初步理性思维,好奇心强,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得出结论,与人共享。
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实践参与意识,让他们“自由感知”、“自主探究”、“自我教育”。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材简析:这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文章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心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
本课词语丰富,要引导学生感悟、积累,文中出现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语言比较多,可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作一般了解,教师则不必过多讲解。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会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词,会用“由于”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教学难点:通过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体会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理解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脉络,理解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导入:你亲眼见过海洋,了解海洋吗?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2、板书课题,读题:海洋——21世纪的希望3、质疑: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二、初读课文: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理解生词2、学习生词:低廉威胁索取敬畏大显神威望洋兴叹喜怒无常无穷无尽匮乏干旱回眸蔚蓝色(1)读准字音(2)识记生字(3)理解词义:回眸:眸:指眼睛。
是回过头来看的意思。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匮乏:缺乏、贫乏的意思。
慷慨:本课指很大方,不吝惜的意思。
低廉:(价钱)低,便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望洋兴叹:本课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4、指导分段:全文可分几部分?(提示: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1)生读文分段(2)交流分段及段意三、精读训练:学习第一段:1、找出这一段中的中心句:(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13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第一课时13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第一课时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然而,长久以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利用远远不够,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海洋、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亟需加强对海洋的了解和研究。
首先,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海洋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等。
这些生物不仅仅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鱼类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同时也是渔业产业的重要支柱。
海洋哺乳动物如鲸鱼、海豚等也是人们心目中的可爱动物,它们不仅充满神秘而美丽的形象,还对海洋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无脊椎动物如珊瑚、海绵等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海洋中其他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海洋还有巨大的风能、潮汐能、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潜力,这些能源的利用将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然而,当前海洋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过度捕捞、乱捕乱放导致了海洋中许多物种的数量锐减,某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同时,海洋中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物等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导致部分海洋生物群体数量减少,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
为了保护海洋、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海洋的研究和保护。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海洋科学的研究,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海洋资源,避免过度捕捞和污染的发生。
其次,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推动海洋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 “ 慷慨 、匮乏、能源危机、望洋兴叹”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领悟过渡段的表达作用。
3.在了解海洋与人类密切关系的同时,体会文中拟人句的精妙,学习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事物的特点。
4.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以及网络资料的搜集,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愫。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品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学习按照一定顺序来介绍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的表达方法。
难点:在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密切关系的同时,体会文中拟人句的精妙,学习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指名读词语及课文、交流读书收获、质疑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小组内交流,汇报评价,帮扶学生理清文脉,概括课文内容,领悟过渡段的表达作用。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围绕“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以及网络资料的搜集,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保护海洋、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借助赏析拟人句,学会恰当运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附件)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1.(播放大海的视频片段,配乐《大海,我的故乡》)同学们,你们对海洋有哪些了解呢? 谁来说说? 学生交流。
2.海洋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不少诗人这样称赞它。
多媒体出示:是呀,千百年来,海洋被人们传诵,更因为它与人类有着不解的情缘。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海洋——21世纪的希望》相关知识:潮汐发电及海水温差发电(1)潮汐是指海水有规律的涨落现象,利用潮汐的落差推动水轮机发电称为潮汐发电,这种把潮汐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设备就叫做潮汐发电站。
潮汐发电的优点是成本低,每度电的成本只相当火电站的八分之一。
1913年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座潮汐发电站。
1961年法国于布列塔尼的圣罗马湾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兰斯潮汐发电站,落差高达13.5米,日发电量足够一座万人城镇照明用电。
1969年苏联在白海建成一座约为1000千瓦的潮汐发电站。
1984年加拿大建造的芬迪湾潮汐发电站,潮汐落差超过15米。
我国的潮汐能资源也很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潮汐能蕴藏量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千瓦时,其中可供开发的约3850万千瓦,年发电量870亿千瓦时,大约相当于40多个新安江水电站。
1957年我国在山东建成了第一座潮汐发电站,目前我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是浙江省江厦潮汐发电站。
海水温差发电海洋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收集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一天吸收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的热能。
如果将这些热量的1%转化成电力,也将相当于有140亿千瓦装机容量,是美国当今发电能力的20倍以上。
海水温差发电,是以一种混合化学液体作为介质,输出功率是以前的1.l-1.2倍。
一座3000千瓦级的电站,每千瓦小时的发电成本只有0.6元以下,比柴油发电价格还低。
人们预计,利用海水温差发电;如果能在一个世纪内实现,可成为新能源开发的出发点。
海水温差发电,1930年在法国首次试验成功,但当时发出的电能还不如耗去的电力多,因此,没有付诸实施。
现在,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海水温差发电研究。
海水温差能海水的温度随着海水的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这是因为太阳辐射无法透射到400米以下的海水,海洋表层的海水与500米深处的海水温度差可达20℃以上。
通常,将深度增加100米的海水温度之差,称为温度递减率。
人教版小学语文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相关资料)
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是大陆淡水径流的主要来源。
广阔的水面,巨大的水体和永不停息的海流调节了全球的气温和降水。
海洋每年为人类提供30亿吨的鱼,仅藻类产品就比世界目前小麦总产量多20倍,海洋所能提供食品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
海底石油可采储量约3000亿吨是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0%。
海底锰(měng)结核可供人类使用上万年。
海水中还含有铀、氢的同位素等多种核原料、大量无机盐类等资源。
海洋还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据估计约有10亿多千瓦。
如果把波浪能和海流能也计算进去,就更可观了。
无节制的污染、掠夺性的开发,必然严重破坏人类共有的海洋环境。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什么要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至今那里还生活着20多万种生物。
据统计,动物界有32个门类,其中23个生活在海洋里。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开发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给海洋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破坏。
最明显的是,一些海域鱼类资源量急剧减少,某些海洋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留一部分不受人类干扰的海域自然状况,使各种海洋生物能够保存下来,为人类持续利用,这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业都具重要意义。
国际上把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海洋保护事业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标准之一。
祖国的海洋水产
我国广阔的海域中,生长着茂盛的海藻和大量的浮游生物,适合海洋鱼类生存,加上我国的海域都处在温带和亚热带,水温条件好,所以我国的海洋渔业生产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渔场,面积约占世界优良渔场的四分之一。
主要的海产鱼有一千五百种以上,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鱼类也有近两百种,如大家熟悉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鲥(shí)鱼、鲳(chāng)鱼、海鳗(mán)等等。
另外,乌贼、虾、蟹、贝类、海藻、海兽、海鸟、海洋爬行运动等,品种也极其繁多。
大黄鱼一般生活在暖水性海中。
每逢秋冬,它们迁移到深海海底居住;春夏之间,又成群结队游到浅海区。
这种鱼主要分布在东海、南海,一般不游往其他国家的海区,所以有我国“家鱼”之称。
小黄鱼又名黄花鱼,生活在渤海、黄海和东海。
鱼群冬季向南洄(huí)游,洄游时能发出青蛙般的叫声,沿海渔民往往利用这个特点进行捕捞。
每年四、五月间,我国浅海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来自远海的软体动物——乌贼。
乌贼在遇到敌害时,能突然放出一种墨汁样的液体,使周围海水立刻变黑,它就趁机逃脱,所以又叫墨鱼。
内海、渤海盛产对虾。
这种虾最长的可达八寸,经济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我国的海蟹有五百多种,最主要的是梭子蟹。
它既善于游泳,又会挖掘泥沙,常潜伏在浅海海底及港湾、河口等处,产量很高。
在辽阔的海面上,还可以大量捕到一种伞状的,下面有许多“手肢”的腔肠动物,这就是海蜇。
另外,海参也是我国渤海等地的名贵海产。
海洋鱼类经济价值很高。
假如我们每年能够捕捞一千万吨鱼,它的肉量就等于三千多万头牛,或等于一亿多头猪,或等于五亿多只羊。
鱼类营养价值很高,它含的蛋白质比猪、牛、羊都多。
另外,鱼油可以做润滑油、油漆、肥皂的原料;鱼类
的头、尾、骨、内脏可以制成鱼粉,做家畜的饲料,也可做农业肥料;鱼的肝脏可以提炼医药上用途很广的鱼肝油;鱼皮可以制胶制革;鱼膘(biào)可以制成外科手术用的缝合线……
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多么丰富的水产资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