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苏轼与北宋中后期词坛
- 格式:ppt
- 大小:433.5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一.填空1、“四大书院”指、、和。
2、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
3、叶夑《原诗》说:“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皆愈之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二.简答1、简述宋代的“文以载道”说。
2、简述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革新。
3、简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通变。
4、简述宋词的突出艺术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一.填空1、宋初诗歌三体指、和。
2、晚唐体的盟主是。
3、《山园小梅》的作者是,其中“、”一联被称为咏梅绝唱。
4、王禹偁散文代表作有、和等。
二.简答1、什么是白体?2、王禹偁诗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晚唐体?晚唐体有哪些主要诗人?4、什么是西昆体?三.论述1、简述宋初散文复古的思潮。
2、简述西昆体主要艺术特征及缺陷。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词风前期的演变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二.填空1、“北宋倚声家初祖”是,其“情中有思”的代表作是。
2、在宋代词史上,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最能体现清新明畅的风格。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发作者,如著名的《朝中措·平山堂》。
4、成为后来豪放派滥觞的词人是,其代表作是《》()。
5、“张三中”得名是因写“,,”;“张三影”得名是因写“”、“”和“”。
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视张先词为“”。
7、王安石的怀古、咏史词是《》、《》。
8、近人夏敬观指出慢词“始盛于,大成于。
”9、清人冯熙说欧阳修词“疏俊开,深婉开。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的《》()。
三.简答1、欧阳修词的开拓。
2、张先词新变的主要方向。
3、柳词对慢词的贡献与影响。
四.论述1、柳永词的体式、内容和语言有哪些创新?2、柳永词的主要艺术表现方法有哪些创新?影响如何?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新一.背诵篇目:《醉翁亭记》。
二.填空1、欧阳修议论文《》揭露批评高若讷的卑劣行为,《》针对保守势力驳斥了其谬论;其记叙文如《》一类历史散文言之有物,其亭台记代表作是《》,其文赋代表作是《》;其散文中《》最为简洁流畅、纡徐委婉、平易自然。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一、填空1、“四大书院”指、、和。
2、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
3、叶夑《原诗》说:“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皆愈之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二、简答1、简述宋代的“文以载道”说。
2、简述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革新。
3、简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通变。
4、简述宋词的突出艺术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一、填空1、宋初诗歌三体指、和。
2、晚唐体的盟主是。
3、《山园小梅》的作者是,其中“、”一联被称为咏梅绝唱。
4、王禹偁散文代表作有、和等。
二、简答1、什么是白体?2、王禹偁诗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晚唐体?晚唐体有哪些主要诗人?4、什么是西昆体?三、论述1、简述宋初散文复古的思潮。
2、简述西昆体主要艺术特征及缺陷。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词风前期的演变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二、填空1、“北宋倚声家初祖”是,其“情中有思”的代表作是。
2、在宋代词史上,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最能体现清新明畅的风格。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发作者,如著名的《朝中措·平山堂》。
4、成为后来豪放派滥觞的词人是,其代表作是《》()。
5、“张三中”得名是因写“,,”;“张三影”得名是因写“”、“”和“”。
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视张先词为“”。
7、王安石的怀古、咏史词是《》、《》。
8、近人夏敬观指出慢词“始盛于,大成于。
”9、清人冯熙说欧阳修词“疏俊开,深婉开。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的《》()。
三、简答1、欧阳修词的开拓。
2、张先词新变的主要方向。
3、柳词对慢词的贡献与影响。
四、论述1、柳永词的体式、内容和语言有哪些创新?2、柳永词的主要艺术表现方法有哪些创新?影响如何?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新一、背诵篇目:《醉翁亭记》。
二、填空1、欧阳修议论文《》揭露批评高若讷的卑劣行为,《》针对保守势力驳斥了其谬论;其记叙文如《》一类历史散文言之有物,其亭台记代表作是《》,其文赋代表作是《》;其散文中《》最为简洁流畅、纡徐委婉、平易自然。
概说:宋代文学的背景、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一、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士风的关系。
三、宋代文学的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第一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一节:宋初文坛北宋开国不久,就有柳开等人提出文学复古理论,反对晚唐五代浮靡文风,但当时的诗文创作,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风格,只少数作家如王禹偁、杨亿等人的创作呈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1,宋初诗歌的“三体”。
(1)“白体”。
(2)“西昆体”。
(3)“晚唐体”。
2,王禹偁。
在宋初文坛上,最为优秀的作家当推王禹偁。
他的诗文对宋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北宋诗文革新1,诗文革新的政治、文化、学术背景2,文风、诗风新变的历程和实绩。
3,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核心地位和主要贡献。
在欧阳修之前和同时,有穆修、苏舜钦、尹洙等人提倡古文;苏舜钦、梅尧臣等人致力于探索新的诗风。
他们都对诗文革新的最终成功作出了贡献。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重要作家,都得到欧阳修的识拔和引荐而知名文坛。
他们都被后人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第三节,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1,欧阳修的生平和学术。
2,欧阳修的散文。
欧文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他的创作实绩和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风。
3,欧阳修的诗歌初步表现出了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已明显从宋初诗风的局限中摆脱出来,以较为宏大的创作格局、畅达健朗的风格意趣初步奠定了时代新风。
欧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第四节:苏舜钦与梅尧臣苏舜钦和梅尧臣是诗风和文风变革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1,苏舜钦生平经历。
苏舜钦的诗歌以雄豪奔放为特色,政治色彩和议论色彩都十分浓厚。
苏舜钦又擅长古文。
2,梅尧臣的生平经历。
梅尧臣诗歌不论关怀民生还是抒情写景,都以平淡深远为特点。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二人都以杰出的创作成就在宋诗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
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第一节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北宋后期诗坛概况:活跃在北宋后期诗坛的,主要是追随苏轼和受苏轼影响的一些作家。
但他们的诗歌主张和艺术风格,却与苏轼判然有别,其中黄庭坚、陈师道成就较高。
这一时期的诗歌风尚由中期的指陈时弊、干预现实转向吟咏情性、涵养道德,转向了对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
但他们为维护宋诗在唐诗之外别立一宗的独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庭坚甚至被认为是最足以体现宋调特色的作家,而且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一些具体的技巧性指导,也为后来的学诗者提供了有法可依的门径。
到了北宋末年南宋初期,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就形成了所谓的江西诗派,成为两宋之交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一、黄庭坚(1045-1105)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分宁人。
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也是一个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朝四大书法家。
黄庭坚一生坎坷,政治地位不高。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政治态度与苏轼接近,先后任国子监教授、太和县令等职,后被贬官到宜州(广西宜山),死于贬所。
著有《山谷集》,存词180多首,诗文集《豫章先生文集》1、在诗歌理论方面,黄庭坚颇引人注目:第一,他论诗以杜甫为宗,以学杜来反对学李商隐的西昆体,虽然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但主要不是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第二,他主张创新,“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是他的自白。
为了使诗歌创作具有独创性而不落俗套,不惜刻意求新求奇,即使强调学习前人,目的仍是“以故为新”。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他强调以才学为诗,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
黄庭坚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并把学诗的具体路径概括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所谓“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就是模拟前人的诗意时,要改换成自己的言词或有所引申发展;另一种是所谓“点铁成金”,(课本p70)就是取前人之“陈言”时,必须经过重新熔铸,使之在自己的诗歌中获得新的意蕴。
第四章苏轼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主张,一方面继续反对晚唐五代、宋初的不良文风和古文运动内部出现的新流弊;一方面又提出许多富有美学意义的新观点,登上了宋代文学美学的最高峰。
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佼佼者,既有宋文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
他的词在内容方面、风格方面以及认识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突破和贡献,使词体获得大解放。
第一节苏轼其人一、生平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仁宗景佑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1036—1069),亦即王安石全面铺开变法以前时期。
在这一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在读书时就显露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且有一套“八面之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苏辙《苏东坡先生墓志铭》)。
如儿时读石介的《庆历圣德诗》而景仰范仲淹、欧阳修的为人,后读《范滂传》而决心为国舍身取义。
嘉桔元年(1056)人他与父苏询、弟苏辙北上京师应考,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及梅尧臣的激赏。
欧阳修称其“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诚斋诗话》)嘉信六年人苏轼制科中第,步入仕途,先后任凤翔签判、直史馆等职。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正式实行变法。
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早有不同,俱见于其《进策》二十五篇中,此时分歧更严重,又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人》《再上皇帝书》等文,批评神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再次强调“渐变”“人治”,但未受采纳。
这一期的创作以“进策”等政论文成就最高,但未免带有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制科习气书生气过重。
第二期为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1069—1085)人亦即熙丰变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