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苏轼共96页
- 格式:ppt
- 大小:16.15 MB
- 文档页数:96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
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 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第四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殆未之有也。
”(近)王朋运《半塘老人遗稿》:“苏文忠公之清雅,敻(xiòng远,辽阔)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
”一、苏轼的生平和创作(p54)(p28)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期:①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
家庭有文学传统(祖苏序、父苏洵、母程氏)。
苏轼21岁出蜀进京赶考。
22岁,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宋最高等)。
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迈入仕途。
有用世之志(“奋厉有当世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1069-1085,变法中。
1071年任开封府推官。
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
出任杭州通判,诗歌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并开始词的创作。
改知密州,词的创作也渐趋繁盛,开始创作豪放词,形成自己的风格。
《江城子》、《水调歌头》1079年政敌对他的诗文进行诬陷,苏轼被捕入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安置到黄州,并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诗、词、文都有许多佳作,个性更为鲜明。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东坡》、《题西林壁》等。
③1085-1093,元祐更化期。
高太后听政,司马光等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
苏轼得以启用,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与“专欲变熙宁之法”(苏轼《辨试馆职札子》)的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离朝,连知杭、颖、扬数州。
文学成就相对较平淡。
④1093-1101,哲宗亲政期。
继承神宗,新党复起,打击旧党。
苏轼1094年贬惠州(59岁)。
1097年贬儋州(62岁)。
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党,北归。
次年到达江苏常州,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一病不起。
第四章苏轼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主张,一方面继续反对晚唐五代、宋初的不良文风和古文运动内部出现的新流弊;一方面又提出许多富有美学意义的新观点,登上了宋代文学美学的最高峰。
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佼佼者,既有宋文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
他的词在内容方面、风格方面以及认识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突破和贡献,使词体获得大解放。
第一节苏轼其人一、生平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仁宗景佑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1036—1069),亦即王安石全面铺开变法以前时期。
在这一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在读书时就显露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且有一套“八面之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苏辙《苏东坡先生墓志铭》)。
如儿时读石介的《庆历圣德诗》而景仰范仲淹、欧阳修的为人,后读《范滂传》而决心为国舍身取义。
嘉桔元年(1056)人他与父苏询、弟苏辙北上京师应考,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及梅尧臣的激赏。
欧阳修称其“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诚斋诗话》)嘉信六年人苏轼制科中第,步入仕途,先后任凤翔签判、直史馆等职。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正式实行变法。
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早有不同,俱见于其《进策》二十五篇中,此时分歧更严重,又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人》《再上皇帝书》等文,批评神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再次强调“渐变”“人治”,但未受采纳。
这一期的创作以“进策”等政论文成就最高,但未免带有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制科习气书生气过重。
第二期为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1069—1085)人亦即熙丰变法时期。
【连载】《苏东坡传》第四章应试第四章应试在苏东坡兄弟年二十岁左右,已经准备好去赶考之时,不可免的事,婚姻问题也就来临了。
他们若是未婚晋京,并且一考而中,必然有女儿长成之家托人向他们提亲。
那时有求婚的风俗。
京都中有未婚之女的富商都等待着考试出榜,向新得功名的未婚举子提亲。
所以科举考试举行的季节,也是婚姻大事进行得活跃的季节。
在父母的眼光看来,让儿子娶个本地姑娘,他们对姑娘的家庭知根知底,自然好得多。
按照当年的风俗,青年的婚姻一向是由父母妥为安排,苏东坡年十八岁时,娶了王弗小姐。
王弗小姐那时十五岁,住家在青神,在眉山镇南约十五里,靠近河边。
次年弟弟子由成家,年十六岁,妻子比他小两岁。
当然算是早婚,但是并不足为奇。
在根本道理上看,早婚,当然并不一定像苏氏兄弟那么早,在选择与吸引合意的配偶时,可以省去青年人好多时间的浪费,和感情的纷扰。
在父母看来,年轻人若能把爱情恋爱早日解决,不妨碍正事,那最好。
在中国,父母自然应当养儿媳妇,年轻的男女无须乎晚婚。
而且一位小姐爱已经成为自己丈夫的男人,和爱尚未成自己丈夫的男人,还不是一样?不过在拼命讲浪漫风流的社会里,觉得婚前相爱更为惊奇可喜罢了。
无论如何,苏家兄弟婚后却很美满。
但这并不是说由父母为儿女安排的婚姻不会出毛病,也不是说这样的婚姻大多都幸福。
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
天下毕竟没有具有先见的父母或星相家,能预知自己儿女婚姻的结果,即便是完全听从他们的安排也罢。
在理想的社会里,婚姻是以玩捉迷藏的方式进行的,未婚的青年男女年龄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虽然当地社会伦理和社会生活十分安定,但是幸福的婚姻的比例,也许还是一样。
男人,十八岁也罢,五十八岁也罢,几乎没有例外,在挑选配偶时,仍然是以自然所决定的性优点为根据的。
他们仍然是力图做明智的选择,这一点就足以使现代的婚姻不致完全堕落到动物的交配。
婚姻由父母安排的长处是简单省事,容易成就,少废时间,选择的自由大,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