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病种县级医院版临床路径制定
- 格式:doc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219
国家卫生部颁的病种临床路径文件1. 介绍中国卫生部于2009年发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第一批)》,并将临床路径程序作为评价医院医疗水平的指标之一。
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临床路径也逐渐在医疗行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病种临床路径文件。
2. 病种临床路径的定义病种临床路径是指在预定时间内,对一类疾病患者的就诊过程,从入院到出院,按照一定的诊疗标准和流程,通过规范化的医疗服务操作,达到最佳的疾病治疗和管理结果的临床应用工具。
3. 病种临床路径的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机构的治疗效果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中国国家卫生部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不断优化临床路径文件,以提供更可靠的治疗模式。
4. 病种临床路径的制定过程病种临床路径的制定过程需要依据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在医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制定病种临床路径的基本框架;- 经过实际的临床医疗实践和数据分析,不断优化和完善病种临床路径文档;- 通过临床实验和数据分析验证有效性,最终确定病种临床路径文件;- 病种临床路径的制定应当遵循科学、准确、权威、公正的原则。
5. 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应用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应用需要协调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的互动关系,确保顺畅执行。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各科室医生应各司其职,有序协作,严格按照临床路径执行各项观察、检查、医嘱及治疗计划;- 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规定的时间节点和具体实施方案开展各项工作;- 对于出现问题的患者,应当进行专业引导和指导,及时解决问题。
6. 病种临床路径的展望病种临床路径为提高中国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优质医疗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今后,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议价能力。
7. 总结病种临床路径是一种科学、规范、高效的医疗服务模式,是中国医改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发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多急骤,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症状,小婴儿常伴拒奶、呕吐、腹泻等;2.肺部体征:早期或小婴儿可不明显,后期可闻及中、细湿罗音;重症病儿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增快超过40次/min;可出现点头呼吸、三凹征,口周、指甲青紫。
叩诊可呈浊音。
听诊两肺可闻及中、细湿罗音。
若有病灶融合扩大,可闻及管状呼吸音;3.合并心衰时患儿脸色苍白或发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加重,呼吸频率超过60次/min(除外体温因素)或出项奔马律及肝脏短时间内迅速增大;4.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5.胸部X线摄片或透视见肺纹理增粗,有点状、斑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病灶。
若病程较长大于2周、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行肺CT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 一般治疗:患儿宜减少活动,室内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
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或新鲜全血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2. 病原治疗:初始治疗是经验性的,不能因等待病原学检测而延误治疗。
根据病情或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选择最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3. 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雾化治疗,防治水、电解质失衡;4. 重症患儿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酚妥拉明,酌情加用阿拉明或多巴胺。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临床经验,制定的一种临床操作方法和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旨在统一诊疗标准,提高诊疗效果,减少误诊、漏诊和过度治疗的可能性,同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中医临床路径已经应用于多个专业,并覆盖了104个病种。
这些病种涉及到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介绍其中24个专业涉及的一些病种及其中医临床路径。
1. 内科专业:1.1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1.2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1.3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胆囊炎、慢性肝炎等;1.4 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 外科专业:2.1 外科创伤病:骨折、脱位、切割伤等;2.2 外科感染病:蜂窝组织炎、脓肿等;2.3 外科性肿瘤病: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
3. 妇产科专业:3.1 妇科炎症病: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3.2 妇科肿瘤病:卵巢癌、子宫肌瘤等;3.3 孕产期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
4. 儿科专业:4.1 儿科感染病: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水痘等;4.2 儿科消化系统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等;4.3 儿科呼吸系统病:肺炎、哮喘等。
5. 骨伤科专业:5.1 骨科创伤病:骨折、半月板损伤等;5.2 骨科综合病:骨质疏松、颈椎病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病种,还有一些其他的专业和病种也有相应的中医临床路径。
例如眼科专业的青光眼、白内障等;耳鼻喉科专业的中耳炎、鼻窦炎等;皮肤科专业的湿疹、银屑病等。
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收集和整理相关病种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表现、相关检查指标等;其次,通过专家组讨论,制定出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然后,将制定好的中医临床路径应用于具体患者身上,观察疗效并不断完善;最后,通过实践总结,不断修订和优化中医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县级医院在提高医疗质量、优化医疗流程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管理工具,通过明确的诊疗流程和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医疗质量,对县级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
2. 降低医疗成本,优化医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医疗费用。
3. 提升患者满意度,通过规范的治疗流程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
4. 加强医患沟通,明确治疗方案,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依从性。
三、实施步骤。
1. 制定临床路径,根据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明确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
2. 建立跨学科团队,组建由多学科医务人员组成的临床路径团队,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共同制定和实施临床路径。
3. 推广宣传,通过内部会议、培训班等形式,向医护人员宣传临床路径的重要性和实施意义,提高大家的认识和参与度。
4. 实施监测,建立临床路径实施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实施保障。
1. 技术支持,引进临床路径管理软件,提供技术支持,方便医务人员制定、执行和管理临床路径。
2. 资金支持,医院应当加大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资金投入,支持临床路径团队的建设和培训。
3. 管理支持,医院管理层应当高度重视临床路径实施工作,加强对临床路径团队的管理和指导,为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五、实施效果。
1. 医疗质量提升,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
2. 医疗成本降低,优化医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医疗费用。
3. 患者满意度提高,规范的治疗流程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
4. 医患沟通加强,明确的治疗方案,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依从性。
六、总结。
临床路径的实施是县级医院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患者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实施苯丙酮尿症等2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05.31•【文号】国卫办医函〔2016〕577号•【施行日期】2016.05.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实施苯丙酮尿症等2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5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我委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制定了苯丙酮尿症等2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名单附后),供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参考执行。
上述临床路径已在中华医学会网站(网址/kjps/jsgf/)发布,请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登陆网站下载,并指导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制订具体的临床路径、细化分支路径并组织实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6年5月31日苯丙酮尿症等26个病种临床路径名单1.苯丙酮尿症2.肠闭锁3.胆道闭锁4.食管闭锁5.先天性胆管扩张症6.肾母细胞瘤(I-II期)7.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I-II期)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大动脉炎10.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1.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落13.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4.社区获得性肺炎15.支气管哮喘1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7.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18.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19.皮肤恶性黑素瘤20.神经源性膀胱21.后尿道瓣膜22.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积水23.新月体肾炎24.肢体骨肉瘤25.Graves病(格雷夫斯病)26.脑梗死。
低血压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低血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ICD-10:I95.101)、直立性低血压(ICD-10:I95.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ESC2009年晕厥诊治指南1.临床表现:低血压引发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恶心、疲劳、头晕、眩晕、衣领紧缩感、视觉模糊,最严重导致晕厥。
患者是否有症状取决于血压下降的程度和速度。
2.诊断: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功能紊乱,合并或者不合并潜在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应该满足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 舒张压持续下降超过20/10 mmHg 等条件。
一般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考虑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原发神经源性和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1)原发性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见于原发性神经退行性病变例如单纯性自主神经衰竭、多器官萎缩、帕金森疾病、自身免疫自主神经结病、特发性等。
(2)继发性神经功能紊乱性直立性低血压:见于医源性(药物相关)、糖尿病神经病变、淀粉样变、肾功能衰竭、酒精性神经病变、内分泌紊乱、副癌综合征、脑血管病等。
OH 的诊断应该基于这样的原则:直立、突然站立或者人体直立实验过程中血压持续显著下降。
人体直立实验需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
人体直立实验通常在疑诊OH 的情况下进行,比如直立症状、难以解释的晕厥或者跌倒。
但是人群中很多OH 患者并无症状。
OH 的患病率和年龄强烈相关,70 岁以上患者可达1/3。
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我们建议常规行人体直立实验。
而70 岁以下的患者应该在有强烈证据表明OH 的情况下行人体直立实验。
最好是心血管专家和神经病学专家共同参与诊治。
仍不能确诊是应请教其他领域比如内分泌方面的专家。
3.分级: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应该在心血管自主神经方面的专家指导下至少行人体直立实验和动态血压监测。
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工作制度根据《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制定本工作制度。
1.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专业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订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单病种是指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平台监测的核心病种Q2.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卫健委关于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的相关管理规定,积极在医院推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
3.成立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实施小组。
4.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委员会工作由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承担,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医院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相关工作方案,监督落实并评价管理情况。
(2)审议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监测指标,对监测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等。
(3)审议各科室、委员提交的管理意见、建议,协调解决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定期对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收集工作意见、建议,做好对遗留问题的持续追踪整改,并定期向上级报送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相关数据。
(5)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6)每年召开1次工作会议,通报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工作情况、指标监控情况、遗留问题追踪及整改情况,会后形成工作纪要。
5.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相关专家担任,包括分管医疗工作负责人(组长),医务科和临床、护理、医技等专家,职责包括:(1)落实管理委员会的各项决议,向管理委员会提交临床路径管理有关意见、建议。
(2)对各实施小组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审定各实施小组上报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及文本,组织开展临床路径相关培训工作。
(3)指导评价临床路径管理情况,统计关键数据统计并汇总分析。
(4)每季度在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召开工作会议,通报临床路径管理评价工作情况、问题追踪及整改情况,会后形成会工作纪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M51.0↑G99.2*/M51.1↑ G55.1*/M51.2〕行椎间盘切除术〔ICD-9-CM-3:80.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
1.病史: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病症。
2.体征: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
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
2.经严格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效。
3.尿便障碍或单根神经麻痹,需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1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51.0↑ G99.2* /M51.1↑G55.1*/M51.2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不合并腰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定。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4〕腰椎正侧位及伸屈侧位片、CT和/或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对于局部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椎间盘造影、小关节封闭、神经根封闭或硬膜外封闭以确诊;〔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那么》〔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资中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及管理办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程,落实“三好一满意”活动,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特制订《资中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及管理办法》。
其目的是为了认真落实临床路径,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一、临床路径组织管理医疗质量委员会下设中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组成主任:刘晓平副主任:王挺成员:黄德玖、王育东、黄平、杨远高、王永红、邹华、龚建、田波、池发勇、范邦雄、尹智、刘亚辉、兰元军、刘盛国、李英、庞胜、张勇军、唐敏、曾列、李开发、易贵祥、郑涛、张子光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医务科,负责临床路径管理及持续改进具体工作,主任为尹智.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职责(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批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7)、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临床路径伦理符合性的审查工作。
(8)、协调解决临床路径工作中出现的其他主要问题。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1、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成组长:王挺副组长:杨远高、王永红成员:邹华、范邦雄、尹智、刘亚辉、兰元军、庞胜、唐敏、曾列、易贵祥、郑涛、张群、余菊贞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的职责(1)、对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定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临床路径表单名称负责医生负责护士科室3新生儿窒息临床路径儿科7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路径儿科11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儿科15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内科81细菌性角膜炎临床路径眼科8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路径眼科104间质性肺病临床路径内科121缺铁性贫血内科124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路径内科156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外科163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路径骨科174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内科219急性胰腺炎(水肿型,胆源性)临床路径内科224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内科231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内科235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外科241。
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内科251.手足口病临床路径内科280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路径内科291.子宫脱垂临床路径内科292.稽留流产临床路径妇产科302。
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妇产科342。
髋关节滑膜炎临床路径骨科346。
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骨科364。
胸腰椎骨折手术临床路径骨科374.肘管综合征临床路径骨科378稳定型冠心病临床路径内科379扩张型心肌病(CRTCRT-D)临床路径内科380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临床路径内科399支气管扩张症外科治疗(县级医院版)临床路径内科437低血糖症临床路径内科46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路径内科534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路径眼科535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眼科558多部位骨折临床路径骨科鼻出血耳鼻喉科鼻窦炎(手术)耳鼻喉科鼻中隔偏曲(手术)耳鼻喉科髌骨骨折骨科病毒性肝炎内科病毒性脑炎内科病毒性心肌炎内科不全性肠梗阻(小儿)儿科肠梗阻(县医院适用版)内科尺桡骨骨折骨科耻骨骨折骨科垂体功能减退症内科胆管炎外科胆囊结石(非手术)外科胆囊结石(手术外科胆囊息肉(手术)外科低血压(县医院适用版)内科癫痫内科动脉粥样硬化内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内科返流性食管炎内科肺脓疡内科风湿性心脏病内科附睾结核外科附睾炎外科腹股沟斜疝(单侧、补片手术)外科腹股沟斜疝(单侧、普通手术)外科肝硬化(肝昏迷除外)外科肛裂外科肛瘘(县医院适用版)外科肛周脓肿(县医院适用版)外科肛周脓肿外科高热惊厥内科高血压病(2.3级)内科睾丸鞘膜积液外科睾丸炎外科跟腱断裂术后康复骨科肱骨骨折骨科股骨骨折骨科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科骨盆骨折(轻、中度)骨科骨盆骨折(重症除外)骨科骨软骨瘤骨科骨髓炎(非手术)骨科腘窝囊肿(单侧、手术)外科鼾症(手术)外科化脓性关节炎(非手术)骨科踝关节骨折骨科肌腱损伤(手术)外科急性肠炎(县医院适用版)内科急性胆囊炎(非手术)外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外科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眼科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内科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小儿)儿科急性乳腺炎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县医院适用版)内科急性肾小球肾炎外科急性肾盂肾炎外科急性胃肠炎(县医院适用版)内科急性咽喉炎内科甲状腺炎内科结节性甲状腺肿外科精索静脉曲张(单侧,开放手术)外科颈椎病骨科髋关节置换术(双侧)骨科阑尾炎及周围脓肿(非手术)外科阑尾炎及周围脓肿(手术)外科老年性白内障眼科肋骨骨折(重)骨科肋骨骨折骨科类风湿性关节炎(县医院适用版)骨科颅骨骨折(手术)骨科慢性鼻窦炎耳鼻喉科慢性扁桃腺炎(手术)外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县医院适用版)内科慢性结肠炎内科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耳鼻喉科慢性前列腺炎外科慢性肾功能不全外科慢性萎缩性胃炎内科慢性支气管炎(县医院适用版)内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内科脑出血内科脑出血后遗症内科脑梗塞内科脑梗死后遗症内科脓胸内科帕金森症内科疱疹性咽炎(小儿)儿科脾破裂内科剖宫产妇产科前列腺增生症(手术)外科鞘膜积液外科去除骨折内固定装置骨科缺血性心肌病(县医院适用版)内科乳腺脓肿(手术)外科乳腺纤维瘤1(手术)外科乳腺纤维瘤2(手术)外科上消化道出血内科烧伤(一度、浅二度)外科神经官能症内科肾结石(含体外碎石)外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内科输尿管结石外科水痘外科四肢骨折骨科锁骨骨折骨科糖尿病内科糖尿病性肾病内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内科突发性耳聋耳鼻喉科退行性脊柱炎骨科胃溃疡内科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内科膝关节置换术(单侧)骨科膝关节置换术(双侧)骨科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内科先兆早产妇产科小儿肠炎儿科心力衰竭(县医院适用版)内科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起搏除外)内科新生儿肺炎(县医院适用版)儿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县医院适用版)儿科新生儿吸入综合征儿科胸膜炎(县医院适用版)内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内科牙龈炎口腔科咽峡炎(小儿)儿科腰椎骨折(县医院适用版)骨科腰椎管狭窄(非手术)骨科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骨科一氧化碳中毒急诊科医院获得性肺炎(县医院适用版)内科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眼科婴幼儿腹泻病儿科营养不良性贫血内科硬膜外血肿内科硬膜下血肿内科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内科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内科晕厥(心源性除外)内科早产儿(不含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有合并症的)儿科掌腱膜挛缩症骨科掌指骨骨折骨科真菌性角膜溃疡(县医院适用)眼科正常分娩妇产科支气管肺炎(儿科)儿科支气管哮喘内科脂肪瘤(体表)外科直肠息肉外科跖趾骨骨折骨科子宫肌瘤(开腹手术)妇产科子宫肌瘤(微创手术)妇产科子宫内膜炎妇产科子宫脱垂(手术)妇产科自发性气胸(呼吸内科)内科。
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902)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ICD-9-CM-3:06.2-06.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病史:颈部肿物。
2.体格检查:触诊发现肿物随吞咽移动。
3.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
4.辅助检查:超声检查、颈部X光片。
5.鉴别诊断:必要时行甲状腺核素扫描、ECT、CT(排除胸骨后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的证据)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有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实施甲状腺大部切除术:1.因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受压引起临床症状;2.胸骨后甲状腺肿;3.巨大甲状腺肿影响生活和工作;4.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功能亢进;5.结节性甲状腺肿疑有恶变。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E04.902结节性甲状腺肿疾病编码。
2.年龄≤70岁。
3.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对具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疑似甲状腺癌等病情复杂的病例,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甲状腺功能T3,T4,TSH,TG,PTH,TPOAb 等;(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胸部X线平片与颈部X线片;(5)心电图;(6)甲状腺超声检查;(7)有声音异常者,请耳鼻喉科会诊了解声带情况。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气管正侧位片;(2)肺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气分析等;(3)甲状腺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可考虑使用第一头孢菌素。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2)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3)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或颈丛麻醉。
2.手术方式: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切口引流。
4.病理: 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5-8天。
1.生命体征监测,切口冷敷,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声音异常、饮水呛咳等情况发生。
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3.术后必须复查甲状腺功能、血常规。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无引流管或引流管拔除。
3.可门诊拆线,切口愈合良好。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延期出院。
2.术后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恶性肿瘤等情况,转入相应路径。
(十二)参考费用标准:3000-5000元。
二、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 E04.902)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ICD-9-CM-3:06.2-06.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甲状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甲状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甲状腺良性肿瘤(ICD-10:D34)行甲状腺部分切除、甲状腺次全切除或甲状腺近全切除术(ICD-9-CM-3:06.2/0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甲状腺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等。
1.发现颈前区肿物,无或伴有甲亢临床表现。
2.体检提示颈前区肿块,随吞咽而上下活动。
3.颈部B超提示甲状腺良性肿瘤。
4.甲状腺功能正常或有甲亢表现。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甲状腺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等。
手术方式选择应保证甲状腺肿物连同周边少量正常组织一并切除(视术中情况可选择甲状腺部分切除、甲状腺次全切除或甲状腺近全切除术),术中应行标本冰冻检查以除外恶变。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34 甲状腺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4)甲状腺功能检查(T3、T4、TSH),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B超;(5)有声音异常者,请耳鼻喉科会诊了解声带情况。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气管正侧位片;(2)肺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气分析等;(3)甲状腺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当出现手术时间长,或为高龄、免疫缺陷等高危患者,可考虑预防用药,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2)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3)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或颈丛麻醉。
2.手术方式:根据甲状腺肿物大小及其部位、性质选择甲状腺部分切除、甲状腺次全切除或甲状腺近全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5.病理学检查:术中行冰冻病理学检查,术后行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5-7天。
1.生命体征监测,切口冷敷,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声音异常、饮水呛咳等情况发生。
2.根据病情,术后用药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选择使用。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术后2-3天切口换药,根据病情,尽早拔除尿管、引流管或引流条。
5.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血生化等。
6.术后5-7日换药、拆除皮肤切口缝线。
(十)出院标准。
1.无切口感染,引流管或引流条拔除。
2.生命体征平稳,可自由活动。
3.饮食恢复,无需静脉补液。
4.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其它并发症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检查发现有其他合并疾病需要处理者,转入相应路径。
2.术中冰冻提示甲状腺炎或甲状腺癌等转入相应路径。
3.胸骨后巨大甲状腺肿有可能需要开胸手术。
4.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甲状腺良性肿瘤转入相应路径。
5.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不进入临床路径。
(十二)参考费用标准:3000-6000元。
二、甲状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甲状腺良性肿瘤(ICD-10:D34)行甲状腺部分切除、甲状腺次全切除或甲状腺近全切除术(ICD-9-CM-3:06.2/06.39)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急性乳腺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急性乳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乳腺炎(ICD-10:O91,N61)行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85.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病史:乳房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多为哺乳期女性,常发生在产后3-4周;也可为非哺乳期女性。
2.体征:患侧乳房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常伴有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等,随炎症发展常伴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全身中毒表现。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4.影像学检查:超声提示有炎性浸润,单个或多个脓腔形成。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早期未形成脓肿前,应用抗菌药物可获得良好效果。
2.中医中药治疗,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
3.脓肿形成后,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
(四)标准住院期间为≤1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O91,N61急性乳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4)乳房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图等。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入院后即开始使用抗菌药物,经验性抗菌治疗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克林霉素类药物。
(1)推荐使用苯唑西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1g/次,一日4次;②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或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者禁用;③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④严重肾功能减退者应避免应用大剂量。
(2)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②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③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3)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②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20ml/min者,每日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2次;肌酐清除率<1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1次;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