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 格式:ppt
- 大小:367.68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殆未之有也。
”(近)王朋运《半塘老人遗稿》:“苏文忠公之清雅,敻(xiòng远,辽阔)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
”一、苏轼的生平和创作(p54)(p28)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期:①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
家庭有文学传统(祖苏序、父苏洵、母程氏)。
苏轼21岁出蜀进京赶考。
22岁,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宋最高等)。
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迈入仕途。
有用世之志(“奋厉有当世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1069-1085,变法中。
1071年任开封府推官。
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
出任杭州通判,诗歌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并开始词的创作。
改知密州,词的创作也渐趋繁盛,开始创作豪放词,形成自己的风格。
《江城子》、《水调歌头》1079年政敌对他的诗文进行诬陷,苏轼被捕入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安置到黄州,并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诗、词、文都有许多佳作,个性更为鲜明。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东坡》、《题西林壁》等。
③1085-1093,元祐更化期。
高太后听政,司马光等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
苏轼得以启用,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与“专欲变熙宁之法”(苏轼《辨试馆职札子》)的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离朝,连知杭、颖、扬数州。
文学成就相对较平淡。
④1093-1101,哲宗亲政期。
继承神宗,新党复起,打击旧党。
苏轼1094年贬惠州(59岁)。
1097年贬儋州(62岁)。
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党,北归。
次年到达江苏常州,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一病不起。
第四章苏轼苏轼受到欧阳修的提携,又与曾巩、王安石等皆有交往,并对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人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他统合儒释道思想,形成既热爱生活又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当时及后世文人具有极大影响。
他的诗歌笔力纵横,穷极变幻,间之议论,富有理趣,使宋诗的风貌更加突出。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拓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确立了词体的若干新的审美类型。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对词体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尤其得益于其父苏洵、弟苏辙的教育与扶助,父子三人都以其杰出的文学才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光彩,而其子迈、迨、过俱善为文,尤其是苏过的识见与文学才能非常突出。
眉山苏氏文学家族的杰出创作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盛事之一。
第四节苏轼词风作为中国文化进程中不多见的杰出人物,苏轼在哲学、绘画、文学等诸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
从文学的文化生态而言,苏轼的突出文学贡献,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苏词作为苏轼最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文学体裁,形成其独成风貌。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思想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等人已经在词的创作中开始突破词的体式传统,而在词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词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与当时很多词作者如晏几道、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等人一样,苏轼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对于词体的新的认识。
他认为词是诗之一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得之惊喜,试继勉之。
”(《与蔡景繁书》)因此,赞许词体向诗体靠拢的创作风格:“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耳。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也。
”(《与陈季常书》)又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与鲜于子骏书》)。
虽然他对柳永词“句法”颇为不屑,但又对柳永词中“不减唐人高处”的句意予以肯定,又曾经对秦观词因为向传统词靠拢而表现为内容含量少、景致简单的做法表示批评。
宋代文学第四章苏轼(讲课提纲)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与创作道路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任职凤翔,这是他宦途生涯的开端,此后,他历经了一波三折的曲折人生旅程。
“一波”即指因变法导致的新旧两党的斗争,“三折”即指由此引起的苏轼人生的三次大的波折。
其一,因与王安石变法的分歧,请调出京,辗转任地方官。
其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其三,贬放海南的凄苦晚年。
苏轼回朝后又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苏轼这次在朝任职四年,曾先后擢拔了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等有识有才之贤士,一时才士毕集于京,互相酬唱,苏轼俨然为文坛盟主,这些擢拔的新生力量后来即被誉为“苏门学士”、“元祐词人”。
苏轼去世前曾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可见,苏轼对平生所遭遇的这一波三折的逆境是抱着一种极为乐观、坦荡的态度,他辩证的认为这些艰难困苦的逆境正玉成了自己文学上的不朽功业。
宏博通达的思想概括说来就是:他在顺境中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在逆境中,面对所遭遇的险恶曲折,他是以佛、道思想为主导,以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
这三种思想在苏轼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他在顺境中而始终没有忘怀国家和人民,也使他在逆境中永远保持一种旷达的乐观态度,不处于颓废消沉的境地。
第二节苏轼的散文创作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八大家中,他又与柳、韩、欧共称为最有成就的四大家。
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北宋初的欧阳修继承韩柳散文平易晓畅的一面,创建了条达疏畅、摇曳多姿的风格。
苏轼继此之后更以奔放的才情沿着平易自然的路子,为北宋散文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其散文的显著特色。
苏轼的散文著作宏富,主要包括论说体和抒情体两大类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目录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1章上古神话第2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第3章《诗经》第4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第5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6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1章秦与西汉散文第2章西汉辞赋第3章司马迀与《史记》第4章东汉辞赋第5章《汉书》及东汉其他散文第6章汉代乐府诗第7章汉代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1章三国文学第2章两晋文学第3章陶渊明第4章南朝文学第5章北朝文学第6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1章隋及初唐文学第2章盛唐诗歌第3章李白第4章杜甫第5章中唐诗坛第6章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第7章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第8章传奇与敦煌文学第9章晩唐五代诗坛第10章词的兴起与晩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第1章北宋初期文学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3章北宋前期词坛第4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第5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6章北宋后期诗词第7章南宋前期文学第8章陆游与中兴诗坛第9章辛弃疾第10章南宋后期的文学第11章宋代“说话”与宋元话本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绪论第1章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第2章元代诗词散文第3章说唱艺术与诸宫调第4章元代前期杂剧第5章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第6章王实甫与《西厢记》第7章元代后期杂剧第8章元代散曲第9章南戏的兴起、文体与《琵琶记》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1章明前中期诗文第2章明代文言小说第3章《三国志演义》第4章《水浒传》第5章明代戏曲第6章汤显祖第7章《西游记》第8章《金瓶梅》第9章晩明诗文第10章明代话本小说第11章明代词曲与民歌第八编清代文学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第2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3章清初白话小说第4章《聊斋志异》与文言小说再兴第5章《儒林外史》第6章《红楼梦》第7章清中叶文学的多元格局第九编晚清文学绪论第1章龚自珍的诗文第2章魏源、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的诗第3章宋诗派的兴起与桐城派的承变第4章古典小说的畸变第5章光、宣、民初的诗文第6章“小说界革命”与晩清戏曲第7章藏、蒙古、柯尔克孜族的三大史诗。
第四章苏轼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主张,一方面继续反对晚唐五代、宋初的不良文风和古文运动内部出现的新流弊;一方面又提出许多富有美学意义的新观点,登上了宋代文学美学的最高峰。
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佼佼者,既有宋文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
他的词在内容方面、风格方面以及认识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突破和贡献,使词体获得大解放。
第一节苏轼其人一、生平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仁宗景佑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1036—1069),亦即王安石全面铺开变法以前时期。
在这一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在读书时就显露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且有一套“八面之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苏辙《苏东坡先生墓志铭》)。
如儿时读石介的《庆历圣德诗》而景仰范仲淹、欧阳修的为人,后读《范滂传》而决心为国舍身取义。
嘉桔元年(1056)人他与父苏询、弟苏辙北上京师应考,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及梅尧臣的激赏。
欧阳修称其“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诚斋诗话》)嘉信六年人苏轼制科中第,步入仕途,先后任凤翔签判、直史馆等职。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正式实行变法。
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早有不同,俱见于其《进策》二十五篇中,此时分歧更严重,又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人》《再上皇帝书》等文,批评神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再次强调“渐变”“人治”,但未受采纳。
这一期的创作以“进策”等政论文成就最高,但未免带有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制科习气书生气过重。
第二期为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1069—1085)人亦即熙丰变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