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的定义及处理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612.50 KB
- 文档页数:57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导语: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复杂多变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来自各种压力源的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是一种人类心理在应对各种外界刺激时产生的反应,它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应激的概念、原因、类型以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是指在个体面临各种外界刺激时,根据自身的心理能力和应对机制做出的不同程度的应对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行为上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工作压力、家庭冲突、学业负担以及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源都可能引起心理应激。
二、心理应激的原因1. 外部压力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社会角色的转变、工作压力的增加等都是导致心理应激的主要原因。
举例来说,失业、离婚、亲人离世等外部事件都可能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2. 内部因素:个体内部的心理状况也会对应激反应产生影响。
比如,性格特点、自尊心、自我控制力等都会决定个体对压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三、心理应激的类型1. 急性应激:急性应激是指短时间内遭受的突然、严重的压力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比如,车祸、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都可能导致人们出现急性应激反应。
2. 慢性应激:慢性应激是指长期面临的、不间断的压力源造成的心理应激状态。
比如,长期工作压力、婚姻矛盾、长期生活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等都可能导致慢性应激。
3. 积累性应激:积累性应激是指心理压力的不断积累和累计,逐渐超过个体的应对能力。
这种应激状态下,个体可能由于长时间的心理紧张而出现各种身心问题。
四、心理应激的处理方法1. 积极应对: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调节应激反应。
比如,培养良好的乐观思维、学习自我调节和心理放松的方法等。
2. 社会支持: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如与亲友交流、寻求心理咨询等。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心理应激。
3. 生活方式调整:改变生活习惯,增加运动和娱乐活动,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序地安排工作和学习等,以缓解心理应激。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
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
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
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
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2.病因和发病机制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
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第五讲心理应激一、总论(一)塞里的应激学说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塞里将其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期。
(二)心理应激的定义1.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2.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时,就是心理应激。
3.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4.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⑴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⑵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⑶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⑷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⑸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5.心理应激理论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促进教育等领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⑴在医学认识论方面:心理应激理论特别是系统模型使我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
⑵在临床医学的病因学方面:“过程模型”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心理疾病和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
⑶在预防医学方面:“系统模型”有助于认识和指导合理调整应激各有关因素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在不同内外环境下的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
6.应激系统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应激系统模型及其基本法则在临床个体心理咨询(治疗)程式、压力管理和家庭婚姻咨询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儿童应激反应的表现及处理方法儿童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生活中,儿童常常会遇到一些应激事件,如分离、考试、失恋等,这些事件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应激反应。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应激反应的表现及处理方法,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理解和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
儿童应激反应的表现儿童在应对应激事件时,可能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这些表现各不相同,取决于儿童的年龄、性格以及具体应激事件的性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儿童应激反应的表现:1. 情绪变化:儿童可能表现出情绪上的波动,如焦虑、恐惧、痛苦、愤怒等。
他们可能变得易怒、情绪低落或者情绪不稳定。
2. 睡眠问题:儿童在应激事件后可能出现睡眠问题,如难以入睡、多梦、噩梦等。
他们可能会频繁醒来或者夜间惊醒。
3. 身体不适:儿童可能经历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痛、腹痛、胃痛等。
这些症状并无明显的生理原因,而是由于应激事件引起的。
4. 逃避行为:儿童可能试图逃避与应激事件有关的人或场景,他们可能会回避学校、社交活动或者与他人的交往。
5. 注意力不集中:儿童在应激事件后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他们可能无法专注于学习或者其他任务。
儿童应激反应的处理方法当发现儿童出现应激反应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及时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以帮助儿童应对并克服应激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处理方法:1. 提供安全感: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安全感,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有人关心和支持他们。
这可以通过表达关爱、鼓励和赞美来实现。
2. 倾听和沟通:儿童需要有一个倾诉和沟通的渠道,家长和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困扰,并予以积极回应和支持。
3. 提供应对策略:教导儿童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深呼吸、放松练习、积极想象等,以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
4. 建立支持系统:与其他家长、教育者、专业人士等一同合作,建立起一个支持系统,共同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战场应激反应处置方法战场上的士兵经历了极度的压力和紧张,往往会导致战场应激反应(battlefield stress reaction)。
这是一种身心疲惫、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的状态。
若不及时处理,战场应激反应可能会对士兵的个人和战斗力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正确的处置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士兵应对战场应激反应。
首先,建立合理的预期是关键。
士兵需要明确战场环境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压力是正常的而非异常的。
同时,了解战场上常见的应激反应及其症状,例如失眠、焦虑、易怒以及注意力困难,对于战士们来说非常重要。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更好地辨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并积极寻求支持和帮助。
其次,建立支持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战友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能够帮助士兵减轻应激反应的负面影响。
通过与战友分享经历、感受和情绪,士兵们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和安慰。
此外,专业心理健康支持团队的介入也是非常有益的。
他们能够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治疗,帮助士兵应对战场应激反应并恢复身心健康。
除了支持体系,应该鼓励士兵们在战斗之余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
这包括通过运动、艺术、音乐、写作等方式进行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士兵们可以借助这些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减轻压力以及寻求内心平静。
此外,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十分重要。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能够帮助士兵们更好地应对战场应激反应。
最后,培养应对压力的技能和策略也是至关重要的。
士兵们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训练和课程来提升应对战场压力的能力。
有了正确的技巧和策略,他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应对战斗中的困难。
要想应对战场应激反应,士兵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情绪状态,建立支持体系,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并培养应对压力的技能和策略。
这些方法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帮助士兵恢复身心健康,还能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因此,在训练和部署中,应该加强对士兵心理健康的关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介入,使他们能够勇敢面对战场的压力,战胜心理障碍,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养猪生产中猪应激介绍与处理方法在养猪过程中的应激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现的问题,如重视不够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应激造成的危害既有单一的,也有综合的,且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如能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必将大大降低应激引起的不必要的损失。
应激的概念应激是动物体受到体内外非特异的有害因子(应激原)的刺激所表现的机能障碍和防御反应,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异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或者说应激是机体对向它提出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应答。
适当的自然应激可使机体逐步适应环境,提高生产性能。
如果应激过度,即动物体受到长时间高强度的应激刺激时,就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如生产性能下降、发病率高、甚至造成死亡。
应激所引起机体的非特异性变化叫做全身适应综合症(Generaladaptation syndrome GAS)。
凡能引起机体出现GAS的刺激即称为应激原(Stressor),应激原有多种,如寒冷、高温、噪音、创伤等。
但机体运动、神经紧张、血压增高等生理活动也是应激原,即应激不一定是外来损害的结果。
应激又分为轻度应激和过度应激:一般家畜在轻度应激情况下进入适应阶段尚可提高的生产力、饲料转化率和广泛的抵抗力;过度应激容易造成家畜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甚至引起死亡。
应激的发病机理当猪受到应激原的作用后,如捕捉、驱赶、运输、高温、寒冷、拥挤、咬斗、注射、手术等刺激后,下丘脑兴奋,分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垂体前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多,ACTH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促使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应激初期分泌的肾上腺,也可刺激垂体前叶释放ACTH,ACTH分泌的增多,阻碍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加强分解代谢,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应激原的强度大,作用持久时,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衰竭,可造成猪发病和死亡。
应激其发展阶段主要有:惊恐反应或动员阶段(alarm reaction ortage of mobilization)。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
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
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 ),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
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 %-14 %;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 %。
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
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 %以上。
2 .病因和发病机制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