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和适应的概念和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103.81 KB
- 文档页数:18
护理学的压力与适应理论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经历不同形式的压力,尤其是在目前工业化、商业化、信息化的社会中,压力几乎无处不在,它可使人产生一系列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反应,导致人体内环境失衡或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消化性溃疡与高血压病等已明确与压力有关。
因此,护士需应用压力和适应的理论,观察和预测服务对象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并利用各种护理措施避免或减轻压力对病人的作用,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以维持心身平衡。
同时可帮助护士正确认识自身压力,并调节、舒缓、减轻工作中的压力,促进自身心身健康。
压力(stress)是一种跨越人格、文化与时间的全人类经验。
压力的概念是自古就有的,我们的。
祖先,有时候会面对严酷的环境,他们可能从中就了解到他们必须应付一个持续在变、无法预测的世界,一个我们现代人称之为充满压力的世界。
直到20世纪,科学家们才把这个模糊的概念加以整理,使之成为具体、精确的科学名词。
1950年汉斯・塞利(Hans Se―lye)把压力与某些疾病联系在一起。
证实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会引起身心疾病之事。
所以人们将汉斯・塞利,称为“压力理论之父”。
目前,有关压力的学说发展很快,并应用于实践。
护理人员应学习有关知识,用以观察和预测护理对象的压力反应,并应用护理措施帮助护理对象提高适应能力,减轻由压力带来的身心负担,以避免导致身心疾病。
一、压力(一)压力、压力源及压力反应1. 压力(stress)又称应激或紧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解释。
心理学家认为压力是一种特殊的情绪,可以用焦虑等反应来描述;而生理学家则用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生理现象来描述压力。
尽管不同的学科对压力有不同的解释与看法,但目前普遍认为,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中的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人的生活中随时会受到各种压力的影响,因此压力贯穿于人的一生,压力的完全解脱意味着死亡。
心理学考试的名词解释心理学考试作为评价一个人对心理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涵盖了大量的名词解释。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并对其进行简要解释。
一、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提取和加工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认知研究常涉及记忆、注意力、思维等方面。
通过了解认知的机制,可以深入探究人类思维运作的奥秘。
二、内隐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使用的无意识的记忆能力,常用于无需主动回忆的任务中。
外显记忆则是人们有意识地运用的记忆能力,如语义记忆和事件记忆。
这两种记忆形式在心理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解释了记忆与遗忘的机制。
三、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人们对自身情绪及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和管理能力。
它与认知智力并列,对于个体生活和人际交往都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智力的发展可以增强个体的情绪自主性和适应性,为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缺乏心理疾病,更是指具备正常的情感表达、积极的人际关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良好的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应激与适应应激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产生的身心上的压力或冲击,而适应则是个体为应对应激而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调整。
心理学研究中经常关注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个体的适应能力。
了解应激与适应的机制和方法,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提高心理和生活质量。
六、人格人格是指个体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体表现,它包括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价值观、情绪表达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思维特点,对揭示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起着重要作用。
七、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感受和评价。
自尊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密切相关,它对人们的自信心、积极性和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考试中的自尊概念常常作为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进行讨论。
心理学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应激是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主题。
无论是工作上的竞争、家庭生活压力,或者是突发的灾害事件,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每个人的应对方式都不相同,其中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了应激与心理反应的关系,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应激。
1. 应激的定义应激是指个体面对环境压力时,对于环境信息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自动化适应过程。
这种自动适应过程涉及到多个系统,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
应激是身体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但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引发健康问题。
2. 应激的类型应激分为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
积极应激可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提高,是身体保护机制的基础之一;而消极应激则会令人产生不良反应,并可能引发身体不适和心理异常。
消极应激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其中长期的消极应激可能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出现,如抑郁症、焦虑症、心理障碍等。
3. 心理学与应激的关系心理学是科学研究人的心理状态与行为的学科。
应激反应的形成过程里,除了身体的机能反应之外,心理状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应激反应常采取问卷评估、心理测试、交叉实验等多种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应激与心理的关系。
4. 应激与身体的生理反应应激反应引起身体内多种生理反应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上,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在应激情况下,体内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物质的分泌量会增高,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等生理变化。
5. 应激与心理问题的关系应激与心理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这类心理问题往往源于长时间的消极应激经历,导致自身的自我保护机制不断激活,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干预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应激反应,并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6. 心理干预与应激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应激反应。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式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药物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