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立宪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李勇,3100101085
- 格式:docx
- 大小:24.63 KB
- 文档页数:9
现代立宪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内容摘要:立宪主义作为一种依据宪法治理国家的重要的政治原理,在现代社会控制系统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立宪主义从总体上提供了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与有效机制。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立宪主义价值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共同财富。
关键字:立宪主义权利文化基础自由立宪主义的基本元素:《美国独立宣言》说: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未来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应得被统治者的同意。
孟德斯鸠指出:只有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被限制的国家才会有政治自由。
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执政者往往都滥用权力。
……未来不让权利得以滥用,必须制定以权力抑制权利的社会形态。
美国开国时期的政治家杰斐逊提醒我们:信赖,在任何场所都是专制之父。
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赖,而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的。
我们用制约行的宪法约束,受托于权力的人们,这不是出自信赖,而是来自猜疑。
……因此在权力问题上,不是倾听对人的信赖,而是需要用宪法之锁加以约束,以防止其行为不端。
另一位开国元老麦迪逊则指出:在设计一个让人管治人的政府时,……你必须首先给予政府治理人民的能力,然后保证政府能治理好自己。
以上都是足以传诵千古的至理名言,它们表述了立宪主义的真谛,用当代日本宪法学学者芦部信喜的话说,近代立宪主义宪法,是以限制国家权力、确保个人的自由权利为目的。
近代宪法既是自由的法底秩序,……以自然权思想为基础。
要将此自然权予以实政法化都是人权规定,就是构成宪法的核心的根本规范。
而是要维护这种根本规范的核心价值,则是人类的人格不可侵原则(个人的尊严原则)。
一:中国现代立宪主义的起点立宪主义从广义来说,是依宪法的政治,因此,也可能有古代、中世纪的立宪主义,但从狭义来说,是指以近代宪法为依据的政治,它有时被称为“立宪民主主义”。
立宪主义的内容有:(1)保障在自然权利思想体系上延伸出来的基本人权。
立宪制的发展趋势立宪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它通过文件或法律这样的宪法进行监管,以限制政府权力。
立宪制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其发展趋势是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发展的结果。
首先,立宪制的发展趋势是民主化。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体制变革,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采用立宪制来确保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立宪制为政府提供了一种监督机制,保证政府的权力不被滥用。
民主国家的多竞选、言论自由和公民的参与度也促进了立宪制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立宪制的发展趋势是司法独立的强化。
在立宪制下,法院有责任维护宪法的权威,并对政府和公民行为进行监督。
因此,司法独立是立宪制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司法独立,通过改革法院制度和司法体系,以确保宪法的实施和权威。
同时,国际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司法合作,司法体系的国际化也促进了立宪制的发展。
第三,立宪制的发展趋势是权力分立的完善。
权力分立是立宪制的核心原则,它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分支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随着国际政治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权力分立,以确保政府的权力不被滥用,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同时,权力分立的完善也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公信力。
第四,立宪制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和包容性。
在立宪制下,国家必须尊重各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和民族群体的权利和利益。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多元文化的社会建设,采取多元文化政策,以确保各种少数群体的权益。
通过包容性的政策和手段,各种少数群体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可以得到维护。
总的来看,立宪制的发展趋势是民主化、司法独立的强化、权力分立的完善以及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提升。
这些是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发展的结果,也是立宪制不断进步和完善的重要驱动力。
在未来,立宪制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运用,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方近现代民主主义的发展与演进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主义体系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发展与演进,这一历程不仅是政治体制的变迁,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演化。
本文将从西方近现代民主主义的起源、发展与演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起源西方近现代民主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度。
雅典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并享有平等权利,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民主政治形式。
然而,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并不完美,政治权利只属于一部分公民,而非所有人。
随着古希腊城邦的衰落,民主制度逐渐走向式微。
发展随着中世纪的结束,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启蒙运动的兴起为西方民主主义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启蒙思想家们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权利,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
其中,卢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对民主政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公民的主权,主张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并强调人民的意志应当成为法律的根基。
孟德斯鸠则在《法政论》中阐述了三权分立的观念,主张立宪制度是实现自由和权利保护的最佳方式。
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
美国的宪政体制与民主价值观引领了西方民主主义的进程。
美国制定了独立宣言和宪法,确立了一届届公正和自由的选举制度,将政权交接的和平过程作为民主的典范。
美国的成功激发了其他西方国家对民主制度的追求,成为西方民主主义的范本。
演进西方近现代民主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危机。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进程对民主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
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从而给传统的民主政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开始反思自由和平等的定义,并提出了更加宽泛和包容的理解。
20世纪,西方民主主义面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考验。
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以及斯大林主义的急剧扩张,对民主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然而,民主主义在这些挑战面前并没有被击垮,反而通过反思和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摘要: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宪政思想,并且从清末立宪开始,各种各样的立宪活动从未间断过,这些立宪活动既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背景的复杂性,也刻画出了中国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转变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立宪宪政共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历程。
法律的近代化和现代化也是在这一时期起步的,一百多年来,各种社会思潮、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而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变则是一系列思潮和运动的主线。
一、早期的立宪活动探索中国早期的立宪历史,一般要从清末开始。
鸦片战争的惨败,在士子学人中间引起了极大的思想震动,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魏源等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到了1860年前后,中国的社会思想进一步发生重大转变,与洋务运动相伴随,中国开始派人出国了解西方,出使人员,带回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对后来改良思想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甲午海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变法维新主张,并最终促使光绪帝于1898年下诏实行变法。
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维新派的思想却在国内迅速传播开来,并逐渐形成一个以宣传改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为政治目标的派别,被称为立宪派。
立宪派认为中国如果“政体不更”、“宪法不立”,则“武备、实业终莫能兴”,“新政”也不过是弥缝之计,终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活动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派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合众政府”为纲领,提出了与以往社会思想完全不同的主张。
在此之后,革命派会党如雨后春笋,革命派领导的革命运动也风起云涌。
革命派发起的一系列起义中,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
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组建了军政府,还有一些省份的军政府根据三民主义的精神,参照欧美各国宪法,制定了本省的宪法性文件,即各省约法。
后来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即以此约法为依据,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也是在这部约法的基础上拟定的。
近代欧洲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与变迁欧洲近代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与变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君主立宪制度的诞生改变了欧洲的政治体制,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法国大革命到欧洲各国立宪的过程,探讨近代欧洲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君主立宪制度形成的重要契机。
在18世纪末,法国国内经济不平等问题日趋严重,贫富差距悬殊,贵族和教会享有特权,民众遭受压迫。
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不满情绪,最终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大革命期间,法国国民制定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布“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立宪制度的核心价值。
随后,法国颁布了《179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国王成为国家的元首,但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国民议会成为决策机构。
法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打破了封建专制的体制,为欧洲其他国家的立宪提供了榜样。
19世纪初,拿破仑统一了整个法国,建立了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尊重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保留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式。
然而,随着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他的强权统治成为许多国家的威胁。
欧洲各国开始反抗拿破仑的侵略,推翻了他的统治,并建立了民族民主政体。
例如,西班牙在拿破仑的侵略下爆发了独立战争,终于恢复了君主立宪制度。
其他国家也相继恢复了君主立宪制度,包括葡萄牙、比利时等。
这一时期的欧洲君主立宪制度的变迁显示了各国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强烈愿望。
与此同时,英国作为欧洲历史上最早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国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内战,国王查理一世被处决后,英国建立了共和国,但共和国并未持久。
随后,英国恢复了君主制度,但君主的权力被议会严密限制。
18世纪,英国议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法案,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确立了国会的主权。
这些宪法法案确保了英国政治系统的平稳运行,为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典范提供了基础。
19世纪末,欧洲君主立宪制度的变革再次进入了新的阶段。
第一讲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公共财政与英国宪政制度的形成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斯科特〃戈登教授所言,‚立宪主义的连续发展是一个无法追溯到17世纪的英格兰之前的比较晚近的现象。
宪政秩序的基本要素可以在更早的政体中发现,但直到那时为止,它的历史都是偶发性的并只限于少数情况。
只是从更晚的19世纪开始,它才扩展到英语世界之外,但从那以来,它的有效范围大大地扩充了。
虽然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还在它的领域之外,立宪主义现在被当作模范的政治制度加以信奉,在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中,它被颂扬为控制国家的权力和保护公民的自由的统治形式,而在尚未采纳这种制度的国家中,它则鼓励着政治改革者们。
‛①英国是近代宪政国家制度的发源地与宪政理论的发祥地。
但是,从欧洲中世纪史与近代史的具体情况来看,英国似乎并不具备开创一种新型政治制度的优越条件:英国不是欧洲最早发展商品经济的国家,也不是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
早在12世纪,意大利具有得天独厚之条件的诸多城市如比萨、热那亚、威尼斯等等,就凭借海上贸易的地理优势有了发达的商品经济,并建立了城市共和国;因此,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笼罩在所谓的‚威尼斯神话‛之下,威尼斯的共和国体制是欧洲各国竞相仿效的对象。
而‚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当属发生在1566年到1609年之间荷兰的‚尼德兰革命‛,而不是发生在英格兰。
英国的宪政制度模①[美]斯科特·戈登著,应奇等译:《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页。
式一直到18世纪之后才得到广泛的赞扬。
①一、诺曼征服与英国宪政制度的起源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英国宪政制度的形成远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所谓之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也绝非一个孤立的事件。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探寻英国宪政形成的原因,只能从英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特殊封建经济、政治与社会体制中去寻找答案。
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封建制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专制君主制的代名词而已。
第30卷 第4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30 No.4 2021年4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pr. 2021文章编号:1008-8717(2021)04-0040-08清末民初时期“立宪派”概念的形成与演变研究戴 贺(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300387)摘 要:近年以来,随着预备立宪研究的深入,清末民初的“立宪派”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人认为,所谓“立宪派”,是历史学的归纳总结,是一种文化建构。
这种观点有其一定的道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区域史、社会史的引入,我们确实对“立宪派”概念进行了一定的重构。
然而“立宪派”一词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立宪派”一词源于清末的“立宪党”。
将“立宪党”一词纳入研究维度,不难发现“立宪派”是清末时期客观存在的政治实体,其概念的形成存在着历史基础,并非完全是历史建构。
除此之外,清末民初时期“立宪派”一词如何取代“立宪党”,成为指代这一群体的概念名词,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文化建构;立宪党;章太炎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nstitutionalists" in the Late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DAI H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udy of preparatory constitutionalism, the "constitutionalis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have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so-called "constitutionalism" is a summary of history and a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is view has a certain truth. After the 1980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regional history, social history, we did the "constitutionalist" concept of a certain reconstruction. However, the word "constitutionalist" is not a source of water, rootless wood. The word "constitutionalist" originated from the "constitutionalist party ".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constitutionalist party" is an objective existe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olitical entity, and formation of its concept has a historical basis, not entirely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how to replace the term "constitutionalist par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s also worthy of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20-11-01戴 贺(1993-),男,河北唐山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民主化进程:预备立宪的形成及发展民主化进程:预备立宪的形成及发展自古以来,人民对于政治权利的渴望和追求都是不可避免的。
在中国历史上,近代以来的民主化进程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发展,其中预备立宪是重要的历史节点。
这一阶段的发展不仅为中国未来的民主化奠定了基础,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接下来,本文将对预备立宪的形成及发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民主化历程。
第一部分:预备立宪的形成预备立宪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尤其是它的形成背景和历程,为我们理解中国乃至亚洲民主化进程的现实意义提供了很多启示。
1. 形势转变与知识分子的醒觉时至清朝末年,民间对于清政府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
鸦片战争后,各类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让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时,一批知识社会的精英开始逐渐醒觉,他们开始反省中国的落后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包括君主立宪、科举废除等改革建议。
其中,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代表的呼声高涨,掀起了百年来的变革浪潮。
2. 外部因素的推动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对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和立宪政治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信仰。
而在日本明治维新后,引入注意怀疑制度,兴办典籍史志局,国会成立等措施,使得中国也开始向这一方向靠拢。
3. 保皇门阀派对民主化的反抗当年的大选拉开了袁世凯沙文土木会战,保皇门是中国传统的统治阶层,同样对于民主化进程充满警惕。
他们认为这种进程严重威胁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提出了一系列威胁反动派统治的主张。
第二部分:预备立宪的发展作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重要阶段,预备立宪不仅在理论上推动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更在实践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代价。
1. 杂志出版与思想传播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批知识分子,通过自己对于政治和法理的研究,创办《申报》、《民议报》等报刊,发表一系列论文和政论,提高百姓的民主素质,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禁。
近代宪法思想基础知识点总结近代宪法思想基础知识点总结近代宪法思想是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到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公民权利与义务、国家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对近代宪法思想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近代宪法思想的发展和起源近代宪法思想的发展和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运动,该运动主张用理性和科学精神改革社会和国家制度,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向立宪制度的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近代宪法思想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二、自由主义宪政思想自由主义宪政思想是近代宪法思想的核心,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自由主义宪政思想主张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限制政府的权力,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
1. 政府受限制的原则:自由主义宪政思想认为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应受法律的约束,国家权力不能侵犯公民的自由权利。
2. 权力分立的原则:自由主义宪政思想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并确立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关系,以避免权力集中和滥用。
3. 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自由主义宪政思想强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例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财产权等,确保公民享有公正的司法程序和平等的法律保护。
三、社会主义宪政思想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是近代宪法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其代表是苏联的《苏维埃宪法》和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宪政思想主张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宪政,强调人民的主权、人民代表制和社会主义法治。
1. 人民的主权和人民代表制:社会主义宪政思想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和代表制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实现民主和人民当家作主。
2. 党的领导和国家权力制约:社会主义宪政思想主张党的领导是国家政权的最高形式,但也应通过发展宪法和法治来约束党和国家权力,确保权力不滥用。
3. 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宪政思想认为法律是国家行政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法律应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权利。
现代立宪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内容摘要:立宪主义作为一种依据宪法治理国家的重要的政治原理,在现代社会控制系统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立宪主义从总体上提供了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与有效机制。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立宪主义价值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共同财富。
关键字:立宪主义权利文化基础自由立宪主义的基本元素:《美国独立宣言》说: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未来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应得被统治者的同意。
孟德斯鸠指出:只有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被限制的国家才会有政治自由。
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执政者往往都滥用权力。
……未来不让权利得以滥用,必须制定以权力抑制权利的社会形态。
美国开国时期的政治家杰斐逊提醒我们:信赖,在任何场所都是专制之父。
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赖,而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的。
我们用制约行的宪法约束,受托于权力的人们,这不是出自信赖,而是来自猜疑。
……因此在权力问题上,不是倾听对人的信赖,而是需要用宪法之锁加以约束,以防止其行为不端。
另一位开国元老麦迪逊则指出:在设计一个让人管治人的政府时,……你必须首先给予政府治理人民的能力,然后保证政府能治理好自己。
以上都是足以传诵千古的至理名言,它们表述了立宪主义的真谛,用当代日本宪法学学者芦部信喜的话说,近代立宪主义宪法,是以限制国家权力、确保个人的自由权利为目的。
近代宪法既是自由的法底秩序,……以自然权思想为基础。
要将此自然权予以实政法化都是人权规定,就是构成宪法的核心的根本规范。
而是要维护这种根本规范的核心价值,则是人类的人格不可侵原则(个人的尊严原则)。
一:中国现代立宪主义的起点立宪主义从广义来说,是依宪法的政治,因此,也可能有古代、中世纪的立宪主义,但从狭义来说,是指以近代宪法为依据的政治,它有时被称为“立宪民主主义”。
立宪主义的内容有:(1)保障在自然权利思想体系上延伸出来的基本人权。
(2)按社会契约思想的体系而制定民约宪法。
(3)防止专制权力的权力分立原理。
(4)采用代议制,即“间接民主主义”。
清末的君主立宪运动,虽然被辛亥革命所切断,但它既是中国君主立宪主义的终点,也是中国整个立宪主义的起点。
这场运动,其实可分析出“自上而下的立宪运动”和“自下而上的立宪运动”两条线索,其背后所依据的是两种颇不相同的立宪理论,但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情势之下,在政治文化的传统语境之中,二者之间却有着一种共同的逻辑,而这其实又在迄今为止我国立宪主义的全部展开过程中,投下了深长的暗影。
梁启超的立宪主义理论:在理论上,除了前述的“自上而下”立宪运动中的立宪理论上的准备之外,同时也出现了促进“自下而上的运动”的立宪理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首推当时亡命日本,研习立宪理论,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呼吁国内进行立宪运动的梁启超的立宪主义思想。
面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梁启超所提出的“新民说”等思想,实际上乃是将国民家的形成作为当时中国的基本历史课题。
因此,他首先创造出作为新的政治主体的国民(“新民”)这一概念,提倡以此为承当者支撑起立宪体制,组织国民国家。
梁启超的这一理论,是从以下两个根本理论的推演而来的。
其一,是以国家有机体说和国家法人说为基础的国家论。
概括的说,就是“国家是一个具有人格的统治权主体”,由各个机关进行意思表达和行为,从而构成行使统治权的有机的整体。
这个国家有机体在于“君主、大统领、国务大臣、一切的行政,司法大小官僚、国会、进行选举的公民都是国家的机关。
”这里的国家论,特别是作为理论根据的国家法人说,吸收了当时日本的美浓部达吉博士的国家法人说。
其二,是基于以上的国家论的君主立宪论。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中国就已有了立宪与实施宪政的诉求。
而追求立宪与宪政对中国来说,虽然并不算是个新鲜事,但这个可称为“运动”的政治改革,却在中国曾中断了半个世纪左右。
直到20世纪末,承续追求宪政血脉的主张,才在中国如同“运动”般地复苏了起来。
同样,学术界在有关中国宪法或宪政的研究上,也可以说曾经发生了同样的断裂,直到国家领导人宣示了“法治”与“宪政”的重要性,这个研究课题才又成为新的热点。
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和1999年修改宪法的过程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重申了宪法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
紧接着,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继续阐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强调要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不断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二:现代立宪主义的文化基础自然法哲学奠定现代立宪主义的基础,博林布鲁克的宪法概念是“宪法,只要我们妥当和精确地讲的话,我的意思便是,法律制度和习惯的集合体,它源于理性的某些确定的原则,指向某些确定的公共幸福的目标,它构成了普遍的制度,共同体同意依据它接受治理。
博林布鲁克的宪法概念重塑了一个古老的观念,即对于习俗的承认(而非经由理性考量的社会契约)和对公共幸福的追求(而非经由人民权利的授权),铸就了宪法合法性的基础。
也就是说,宪法只是原始状态的自然聚合,是人民对于聚合了原初的基本律法、制度与习俗三者的、一个早已存在的体制的承认.这种自然法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视角,将人自身“设想为自律的理性行为主体和目的本身”,人被塑造成为完整的、独立的、自足的原子式个体,而现代社会和被预设享有主权之人民通过自然契约和宪法契约所缔造之物。
于是宪法得以超然物外,成为悬在政府头顶之上,时刻约束政府权力之边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当代立宪主义应当成为一个在真实生活的交流当中连续协商、相互尊重的过程。
而成熟巩固的宪政结构,一定包括“制度”与“文化”两个层面:所谓“制度”层面,关注的是基本的价值和普遍的原则,是确保公民评等参与的权利和向上流动的机会的宪政规则,是确保公民平等参与的权利和向上流动的机会的宪政规则,是一套开放的规范体系;建立规范的程序题词也就是现代立宪主义为平等交流所奠定的制度平台,它为行为主体所提供的自由,可称为“客观自由”,或“规范下的自由”。
所谓“文化”层面,关注的是个性化的生活和能够自由重新选择的权利,是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风俗、不同价值之间,相互的承认、尊重、协商、信任;保护多元的文化价值也就是当代立宪主义为真正的心灵自由所奠定的思想平台,它为行为主体所提供的自由,可称为“主观自由”,或称心灵中的自由。
当代立宪主义应当注重个性的差异和变化,上至不同的民族性、区域性、语言性,下至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都应当得到关注、尊重和认同。
这是对活生生的人的关注尊重和认同——这就是文化主义对立宪主义提出的要求。
理性主义,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这些思想上的大爆炸与思维上的启迪构成了现代立宪主义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从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早在宪法产生以前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宪法与文化的结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
从宪法的基本属性看,宪法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近代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必然产物,用来规范和调整人们的文化生活。
宪法不仅集中表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而其本身也是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
文化属于宪法调整对象。
宪法调整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人类的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而且包括人类的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中又包括人类享有的各种权利和自由,标志着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实现。
三: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亚洲立宪主义更多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亚洲立宪主义的发展引人注目,这种发展不仅提高了亚洲的国际地位同时对世界的未来发展格局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立宪主义发展趋势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亚洲社会未来的走向,采取更有效的方法解决亚洲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当今世界,亚洲是既充满活力又冲突多发的地区,也是一个以其丰富的文化、宗教和多样性感到自豪的地方。
在充满挑战与希望的21世纪,人们不仅要看到经济繁荣的亚洲,而且将看到日益富有人文精神、追求立宪主义价值的亚洲社会。
立宪主义是一种为美好生活所作的制度设计宪法的源流实际上是立宪主义者所信奉的“超验正义”,它们尽管为经验和理性所论证,但实际上却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道理。
因此,卢梭曾经引证马基雅维里说,“事实上,在任何民族中也没有过任何从不求助于上帝的特殊立法者;否则的话,法律便不会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尽管有许多良好的法律能被智者所认识,但是其道理却不足以说服别人”。
为什么?因为尽管法律以其理性设计而著称,但是实际上许多法律条款是难以纯理性来推演的――法律条文当中大量存在的例外条款逻辑上都是“反逻辑”的。
法律不是纯理性,“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这种经验来自于生活的积累,来自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记忆,所谓立宪主义,实际上就是人们对于美好的生活状态的再描述――我们在理论上称之为设计。
Holmes大法官曾谓,理论之对于法律教条,正如建筑师之于建筑工匠,是其最重要的部分.那么,在立宪主义的宪法设计当中,它的三种源流是如何结合到一起的呢?我们发现,宽容是立宪主义的人本主义追求,有限政府是立宪主义的制度设计,而社会契约则为立宪主义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如果没有宽容,那么社会契约就丧失了基本的对话基础,因为任何契约都是一次妥协。
如果说人们之间的第一次宽容促成了宪法的制定,那么其后思想对思想、行动对行动的宽容则构成了现代宪法的核心――公民权利与自由。
然而,既然宽容的生活是多样的,它也同样是充满矛盾的,对于彼此冲突的利益和主张,究竟应当如何来确定其价值与重要性呢?例如,新闻记者的自由采访权可能与公民的私生活秘密权发生冲突。
再例如,新闻记者负有回答警察就安全事务进行调查的询问的义务,同时也负有不泄露消息来源的义务,警察的询问权可能与提供消息者对保密的要求权发生冲突。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设定指引规则,从中选择具有优先性的权利。
作为社会生活原则,社会责任要求每一个共同体成员在维持和推进共同体利益方面发挥作用。
一旦发生冲突,必须让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以此,新闻记者负有回答警察提问的义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公共利益为由而随意限制公民的自由权,因为政府本身并不代表公共利益的全部,它的存在应当是以广泛的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
假如政府对人民的限制过多,那么就会伤害到人们的创造力,人们合意的结果,既不是要维持一种无政府状态,也不是为了仅仅生活在“超稳定”状态。
就象一栋良居,外表华丽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其结构是否坚固,它能否为人们挡风遮雨,同时又不成为禁锢人们的牢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