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3.74 MB
- 文档页数:37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几个阶段,而三民主义则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和获得普及的一种思想体系。
三民主义融合了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三民主义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吧。
一、三民主义的形成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是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法国、英国等先进的然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革命的第一号口号就是:“民主、平等、自由”。
这些当时在欧洲和美国盛行的思想,借助先进的新文化运动和潮流,传入了中国,众多知识分子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试图用这些思想改造中国。
1、清廷时期(1840-1911)三民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清廷时期,最早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言论是出自君主立宪派的一部分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
康有为于1885年创办了《申报》报,他倡导“发扬爱国主义和聚众争取民主自由”的思想,在报纸上大力宣传了“护国运动”和“制宪运动”,并提出了“国家民主”、“兴中会”等一系列民主革命的口号。
2、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19)新文化运动(1915年至1919年)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以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等人为代表,他们提倡以自由主义的思想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和政治制度方面推进变革,追求结合现代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新中国。
3、五四运动时期(1919-1921)五四运动时期(1919-1921年)是新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革命,并成为中国三民主义思想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新的高潮,同时也激发了三民主义不停地激发着中国民众革命的决心。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中国革命的范畴和三民主义方向也已经加以确定。
下面,我们来看看三民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具体发展历程。
1、国民党建立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了中华全国同盟会(简称国民党),旨在推进中国“三民主义”的实现,实现中国的国家独立和和平统一。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料注释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905年11月,同盟会在东京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对汉族的压迫,并不排斥满族人民;也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
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孙中山还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分为三个时期,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
并提出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家机构组织的具体设想,即“五权宪法”,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各自独立,又相互制衡。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此它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受到了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一切民主派的拥护。
在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孙中山的个人努力。
2、提出(1)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1)民族主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含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地位:前提(2)民权主义纲领:创立民国含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地位:核心(3)民生主义纲领:平均地权含义: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地位:补充和发展4、评价(1)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2)接受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实行三大政策(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4)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