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751.50 KB
- 文档页数:29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的提出(理论)1.背景①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良救国方案屡屡失败。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团体建立。
③理论基础: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深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
④个人因素: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2.提出⑴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区别: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⑵1905年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16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3.内容⑴三民主义的理论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民族革命,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②民权主义: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③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之后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做到“家给人足”。
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⑵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⑶理解评价:①积极方面: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它作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它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高中历史重要考点: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1、背景:(1)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旧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吸取欧美贫富悬殊的教训。
孙中山还受法国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欣赏达尔文进化论、马克思《资本论》、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
受到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唐朝民族和睦思想、黄宗羲等反君主专制思想、洪秀全均田思想的影响。
以知难行易作为哲学理论基础,在民主革命实践中不断融铸创新。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然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1905年孙中山《民报•发刊词》2、标志和内容:1905年提出同盟会纲领,并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
三民主义思想内涵地位局限民族主义(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增涨地价归国家所有补充不是彻底的土地纲领,没有实行3、评价:①积极: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迅速成为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②局限: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因此难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在宣传上重民族主义轻民权主义。
4、实践:①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