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及新乐府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29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唐代新乐府运动兴起的原因大历以来, 形式主义诗风再次抬头。
先是大历十才子「歌升平, 咏山水,赞隐逸」, 后是虚美诗文泛滥成灾,毫无兴喻规刺。
现实主义诗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求重振自《诗经》、乐府沿续下来而为杜甫集大成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对形式主义的诗风进行反击。
安史之乱后,唐室内则宦官弄权, 藩镇割据,外则吐蕃入寇, 河遑尽失, 百姓生活困苦, 使诗人不得不正视现实, 大声疾呼。
于是一个以反映群众疾苦、揭露社会黑暗为内容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运动就勃然兴起。
唐宪宗即位后, 一度中兴, 敉平部分藩镇。
于是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诗人以诗歌促使统治者振作精神, 恢复治世。
新乐府诗的特点新乐府诗创始于杜甫, 但「新乐府」一名则是由白居易提出的。
它的基本特点有三:(1)用新题从建安时代起,文人乐府也有少数写时事的, 但多借用古题,反映现实范围既受限制, 题目和内容也不协调。
新乐府则自创新题,所以又名「新题乐府」。
(2)写时事用新题写时事,始自杜甫, 但并不是所有新题乐府诗都写时事。
新乐府则专门「刺美见事」, 即反映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3)不入乐新乐府虽称作「乐府」, 但并不入乐。
由于它们的体现了汉乐府反映现实, 讽刺时事的精神,所以又是真正的乐府诗。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在《与元九书》中,其诗论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重视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白居易认为一诗歌一方面可帮助帝王感化人心, 治理天下;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它了解下情,补察时政。
强调诗歌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 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胥悦, 内外文和」的政治目的。
又提出「文章为合时而着,诗歌为合事而作」的口号, 认为诗歌应该「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2)阐发了诗歌的特性: 情、语、声、义。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提出了诗的四要素。
概说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先说一下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在和元稹进行书信交往的过程中提出了新乐府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他自己诗歌创作的一些主张。
新乐府诗歌创作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揭露社会问题,抨击时政。
语言方面,体现为通俗明白。
就白居易的创作道路来看,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表现它兼济天下的情怀,代表作有《秦中吟》等。
后期主要是表现自己独善其身情怀,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概括下来就是几个论点。
第一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第二个,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也就是要用诗歌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白居易由此创作态度出发,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也就是所谓的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这四类。
白居易诗歌在创作方面的特点,语言方面是浅显平易的同时,平淡中见警策。
《轻肥》、《重赋》等作品中,这个特点可见一斑。
另外,把感情与叙事结合起来抒情,这跟杜甫是比较像的。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原籍太原,后迁下硅(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又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可见这一思想不仅支配了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配了他的创作方向。
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
所以诗人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社会现实和个人闻见,既使诗人深感有“为民请命”的必要,而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又使他觉得有此可能,于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为了实现这种宏愿,他非常积极、勇敢,也不怕牺牲自己:“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
其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文学史上称“元白”。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白居易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观点鲜明,提法尖锐,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咬牙切齿。
到四十四岁时,他遭到了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
为了充分起到宣传作用,这一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
据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买花》节选)“一丛深色花”,就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纳的赋税。
十户人家交纳的赋税才够贵族买一束花,那么,农民该怎样把骨头磨成钱,才能满足贵族的其他享受呢?他《新乐府》中的《新丰折臂翁》,更是叫人心酸得无法读下去。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垢。
”老翁为什么会成为独臂的残废人呢?因为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为了建立边功,提高威信,两次发动对云南南诏的战争,共动员兵力二十多万,都全军覆没。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为了逃脱必死无疑的出征,于是“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从诗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到这里,应当说恰到好处。
其余一切,该由读者自己去想象,由读者根据诗人安排的逻辑去做结论。
但是,正如白居易在诗题下加上“戎边功也”所提示的,其目的不在于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诗,而在于通过这首感人的诗使人受到教育。
因此他接着写道:“老人言,君听取。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新乐府”一词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所谓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来反映时事的乐府诗。
作为一种诗歌运动,它的理论纲领以白居易的诗论为核心。
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为了更好地达到诗的政治目的,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语言要通俗易懂。
乐府运动的主要参加者还有元稹、张籍、王建等人。
二、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1.生平白居易(772—846),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曾官太子少傅,世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白居易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白季庚曾做过彭泽县令、襄州别驾等小官。
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以他四十四岁时贬谪江州司马为界线:1)“兼济天下”的前期前期的白居易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政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白居易自幼饱读诗书,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自小就在他思想里根深蒂固。
同时少年时避难越中的悲惨经历使他目睹了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步入仕途后,他看到了朝政的腐败与国家面临的危亡局面。
这些更加激发了他兼济天下、救国救民的信心和决心。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官拜左拾遗。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他有机会直接对皇帝讲话。
在三年的任期内,白居易对于自以为朝廷处置失当的应该匡正的各种大事,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出过意见和建议。
并希望通过向皇帝进言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改革朝政,振兴朝廷,从而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刺,四十四岁的白居易因上书缉凶而得罪,被贬为江州司马。
2)“独善其身”的后期。
白居易谪居江州三年,后来任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
从五十八岁开始,称病引退,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会昌六年卒。
后期的白居易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过着饮酒、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本文由nohtaet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六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是中唐出现的一次文学新乐府运动,运动。
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运动。
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在白居易等人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下,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下,乐府诗自觉弘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发挥政治讽喻功能,发挥政治讽喻功能,因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
新乐府” 创作高峰。
“新乐府”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二)新乐府运动兴起的背景1、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朋、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统治阶级日益腐化。
日益腐化。
从而激发了志士仁人的改革热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情,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随之而兴。
随之而兴。
2、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特、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给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3、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从反面激励、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4、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一、元结、顾况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
曾任道州刺史。
元结论诗在内容上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崇尚古朴。
其诗多针砭时弊之作,代表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对陷于苦难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