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
- 格式:doc
- 大小:17.06 KB
- 文档页数:1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一场诗歌改革创新运动,主要倡导人是被人们合称为“元白”的元稹和白居易。
新乐府这个概念是白居易最先提出来的,他在担任拾遗的那段时间里,创作出五十首《新乐府》诗编,在其中提出“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思想。
乐府是汉朝设立的专门机构,主要作用是采集和创作音乐、诗歌,人们将从乐府中流传出来的音乐或者诗歌称之为“乐府”。
“新乐府”是一个相对而言的称呼,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称之为“古乐府”,所以将“元白”倡导的这场文化运动称之为“新乐府运动”。
本人之前的文章中有专门介绍过乐府,不明白什么是乐府或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本人之前的文章。
当时以白居易为首的文人喊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及理论,倡导文章、诗歌应该创作出新的乐府题目,并且内容也应该描述和书写时事,体现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新乐府有以下特点:
1、用新题目。
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诗人都以新题目写时事,因此新乐府也被称为“新题乐府”。
2、写时事。
新乐府写时事这一特点是白居易等人继承了“诗圣”杜甫的传统,最早以诗讽刺现实时事的诗人杜甫。
“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时,将这一特点继承了下来。
3、不以是否用以配乐歌唱为衡量标准。
也就是说如果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新乐府是只有乐府之名,而无乐府之实的,但是从内容的角度上来分析,新乐府是真正的乐府,因为它真正的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新乐府运动的诗作有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十首《秦中吟》;王建的《水夫谣》;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
第六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第一节新乐府运动◆主要成员: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等。
◆“新乐府”的概念:指自命新题以写时事且能播之于乐曲的乐府诗。
◆“新乐府”诗特点:写实,风格平易通俗【附】“乐府诗”的发展▪《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杜甫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元、白等人的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
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使老妪能解。
重内容轻形式。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由于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有的作品流于抽象说教:由于强调通俗,有些作品直白浅露,缺少美感和韵味。
第二节白居易一、简介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卒谥“文”,后人又称为“白文公”。
一生经历代、德、顺、宪、穆宗五朝。
以四十四岁(815)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兼济天下”是其主导思想,创作不少讽谕诗;后期“独善其身”是其主导思想,创作了感伤诗、大量闲适诗、杂律诗。
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
会昌五年(845),即他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
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
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
”由于五本分藏,他的诗文基本得以保存。
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
白居易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在洛阳城东南履道里的家宅中与世长辞,时年75岁。
死后葬于香山寺东北的琵琶峰上,以便使他永远和龙门山水相依为伴。
二、诗歌分类:▪白居易诗歌现存有近二千七八百首,为唐人之最。
在江州自分其诗七八百首为四类(《与元九书》):1、讽谕诗——美刺比兴,因事立题,新乐府150首。
《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卒章显其志”;集中暴露官场腐败、权贵骄横而百姓多苦难的社会现实。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
本文是关于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感谢您的阅读!
特别推荐: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74首(音频)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
1.花间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2.山水田园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3.左思风力特点及代表人物
4.豪放词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5.永嘉四灵特点及代表人物
6.建安风骨特点及代表人物
7.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8.雅正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9.临川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10.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
11.边塞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12.诗界革命特点及代表人物
13.正始文学特点及代表人物
14.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15.台阁体特点及代表人物
16.江西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1.提高高考语文分数的方法
2.提高语文成绩的32种方法
3.古诗文背诵方法
4.答题技巧
5.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的方法
6.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7.高考语文写作技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本文由nohtaet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六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是中唐出现的一次文学新乐府运动,运动。
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运动。
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在白居易等人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下,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下,乐府诗自觉弘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发挥政治讽喻功能,发挥政治讽喻功能,因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
新乐府” 创作高峰。
“新乐府”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二)新乐府运动兴起的背景1、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朋、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统治阶级日益腐化。
日益腐化。
从而激发了志士仁人的改革热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情,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随之而兴。
随之而兴。
2、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特、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给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3、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从反面激励、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4、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一、元结、顾况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
曾任道州刺史。
元结论诗在内容上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崇尚古朴。
其诗多针砭时弊之作,代表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对陷于苦难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
什么叫新乐府运动
篇一:新乐府运动,西昆体、江南诗派、词名词解释1、新乐府运动――唐代的诗歌革新运动。
它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主要是指那些能反映民生疾苦,对统治者能起讽喻作用的现实主义诗篇。
主要代表人物是白居易。
他强调文学美刺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把文学的思想内容放在第一位。
强调诗歌的讽谏作用,明确提出“文章合为而时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即要求诗歌反映政治之得失,国家之兴衰,民生之疾苦,而把艺术形式放在第二位。
继承汉乐府的“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的传统,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揭露社会黑暗,关心民生疾苦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西昆体――北宋初期流行的一种诗风。
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收集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御用文人诗作200多首,内容主要是抒写达官贵人的优游生活,大多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
在艺术上推崇并模仿李商隐,一味追求辞藻华丽,堆砌典故,讲究对仗,是晚唐五代浮靡文风沿袭,它适应宋初统治者粉饰太平奢华享乐的需要,风靡诗坛数十年。
3、江西诗派――宋代的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学流派。
以黄庭坚为宗主,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一是字字有来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从古人的文章中摘取现成的句子或借用前人的诗意,加以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二是去陈反俗,刻意求新。
三是追求怪拗句式,押险韵,作硬语,采用音调反常,平仄不规的拗律,形成一种奇崛瘦硬的诗风。
原为反对西昆体的浮艳文风,企图标新立异,但他们脱离现实,死钻书本,。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乐府运动”。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上官体:贞观诗坛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奉和山野林秋》)。
他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诗作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时人谓为“上官体”。
它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中国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创作活动集中于唐高宗至武后时期,都属于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心中充满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重视抒发一己情怀,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壮的感人力量。
他们是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
但“四杰”诗风并未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是武后时期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咏物、赠别,点缀升平,标榜风雅,难免有词藻文饰,内容贫乏之弊。
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对律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人最后完成了五律的定型。
(沈:《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宋:《渡汉江》)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除李、杜两位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可大致分为两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名词解释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新的文学运动。
新乐府运动的特点是不断地反抗传统思想,强调自由主义,并在作品中体现新的审美价值观。
新乐府运动的概念源于《新乐府大辞典》,它收集了许多古老的乐府,重新编排、翻译,形成一种新式的语言形式。
这表明,新乐府运动强调的是文学的复兴和现代文学的发展。
新乐府运动不仅体现在文学上,而且也发现在文化、审美、学术等方面,它希望通过大量的翻译和新作品来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拓展文学的视野。
在新乐府运动中,《新乐府诗集》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是一部集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诗集。
新乐府的诗文用新的语言表达旧的内容,在写作形式上注入了更多的时代气息,以更加现代的视角看待人生,它有着强烈的现代感,令读者赏心悦目。
新乐府运动也是一个革命性的行动,它思想上的变革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现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新乐府既是一种新文学,也是一种新思维,它改变了传统文学的传统,以一种更加智慧、朴素、友善的方式来表达唐宋文学的精神,以一种更加现代的视角和新的样式来表现文学的精神。
总的来说,新乐府运动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写作风格,也改变了中国文艺的审美格局,它成为了20世纪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乐府运动的存在,使中国文学取得了巨大进步,促进了中
国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审美和思维角度。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新乐府”一词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所谓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来反映时事的乐府诗。
作为一种诗歌运动,它的理论纲领以白居易的诗论为核心。
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为了更好地达到诗的政治目的,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语言要通俗易懂。
乐府运动的主要参加者还有元稹、张籍、王建等人。
二、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1.生平白居易(772—846),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曾官太子少傅,世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白居易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白季庚曾做过彭泽县令、襄州别驾等小官。
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以他四十四岁时贬谪江州司马为界线:1)“兼济天下”的前期前期的白居易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政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白居易自幼饱读诗书,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自小就在他思想里根深蒂固。
同时少年时避难越中的悲惨经历使他目睹了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步入仕途后,他看到了朝政的腐败与国家面临的危亡局面。
这些更加激发了他兼济天下、救国救民的信心和决心。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官拜左拾遗。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他有机会直接对皇帝讲话。
在三年的任期内,白居易对于自以为朝廷处置失当的应该匡正的各种大事,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出过意见和建议。
并希望通过向皇帝进言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改革朝政,振兴朝廷,从而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刺,四十四岁的白居易因上书缉凶而得罪,被贬为江州司马。
2)“独善其身”的后期。
白居易谪居江州三年,后来任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
从五十八岁开始,称病引退,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会昌六年卒。
后期的白居易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过着饮酒、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
[标签:标题]篇一:新乐府运动,西昆体、江南诗派、词名词解释1、新乐府运动――唐代的诗歌革新运动。
它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主要是指那些能反映民生疾苦,对统治者能起讽喻作用的现实主义诗篇。
主要代表人物是白居易。
他强调文学美刺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把文学的思想内容放在第一位。
强调诗歌的讽谏作用,明确提出“文章合为而时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即要求诗歌反映政治之得失,国家之兴衰,民生之疾苦,而把艺术形式放在第二位。
继承汉乐府的“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的传统,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揭露社会黑暗,关心民生疾苦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西昆体――北宋初期流行的一种诗风。
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收集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御用文人诗作200多首,内容主要是抒写达官贵人的优游生活,大多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
在艺术上推崇并模仿李商隐,一味追求辞藻华丽,堆砌典故,讲究对仗,是晚唐五代浮靡文风沿袭,它适应宋初统治者粉饰太平奢华享乐的需要,风靡诗坛数十年。
3、江西诗派――宋代的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学流派。
以黄庭坚为宗主,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一是字字有来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从古人的文章中摘取现成的句子或借用前人的诗意,加以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二是去陈反俗,刻意求新。
三是追求怪拗句式,押险韵,作硬语,采用音调反常,平仄不规的拗律,形成一种奇崛瘦硬的诗风。
原为反对西昆体的浮艳文风,企图标新立异,但他们脱离现实,死钻书本,专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不免坠入形式主义的陷阱,对当时和后世的诗坛都产生过不良影响。
4、词――古典诗歌的一种。
开始为配乐演唱所用,又名“曲”“歌曲”“曲子词”。
后脱离音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词同格律诗一样,对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其主要特征是句子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最初产生在民间,至唐代出现文人创作。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特点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
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
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
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
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
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
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
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的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友诗传续录》载:“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创为新乐府,亦复自成一体。
”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的社会原因。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
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新乐府运动主要作品: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
他们同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元白”并称,在元稹、白居易生活的那个时代即已盛行。
白居易序刘禹锡诗云:“予顷与元微之唱和颇多,或在人口。
…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又《旧唐书·元模传》:“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
”白居易、元稹等诗人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因而把他们创作的诗歌和仿效他们的作品统称”元和体。
”《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白居易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
”又唐李肇《国史补》:“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元和体。
’”后宪宗殁,穆宗立,改年号为长庆(821—824),白居易、元稹将自己的诗歌编辑成集,分别名《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故又称他们的诗作为“长庆体”。
小编提示: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更多学习相关材料,敬请关注语文网,小编随时为大家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材料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