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阴阳五行
- 格式:ppt
- 大小:5.96 MB
- 文档页数:99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章阴阳五行【重点难点】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等。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素问· 宝命全形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
4.指导疾病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四时而调阴阳。
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它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类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领域,主要是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护。
1-26第二章阴阳五行基础知识第二章阴阳五行基础知识阴阳五行实即宇宙间万物万类都拥有的隐显物质之自然存在物,它很早就被上古时代的圣贤们所发现并认识,由于它们始终遵循着既定的生成法则和运循秩序,古时先哲们方依此创立了四柱、八卦、奇门、星相、风水等预测术,而且形成了庞大的中医诊疗体系。
以上诸多预测术及中医理论,都是以阴阳的统摄变化为纲领,五行的生克制化与刑冲合害为法则来进行人生的吉凶预测和人体的疾病诊疗。
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起源于上古时代,根据八卦的阴阳爻象,该学说至少在夏朝就已形成,河图洛书被后人称之为无字天书,它向人们所展示的尽是阴阳符号。
北方一阳六阴,南方七阳二阴,东方三阳八阴,西方九阳四阴,中央五阳十阴。
故《山海经》中有云: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无论是河图本身的阴阳图点,还是前贤们通过河图上的图点所演绎出的八卦爻象的阴阳符号,均可证实阴阳学说起源于夏朝,产生于河图。
一、阴阳概论阴阳者,天地之使,万物之纲领,万类之父母也。
以天地论之,天为阳地为阴;以日月论之则日为阳月为阴;以昼夜论之,昼为阳夜为阴;以人伦论之则男人为阳女人为阴;以山河论之,山为阳河为阴;以前后论之,前为阳后为阴;以高低论之,高为阳低为阴;以上下论之,上为阳下为阴;以水火论之,火为阳水为阴,以动静论之,动为阳静为阴;以表里论之则表为阳里为阴;以数字论之,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阴阳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人体而言,形态为阳,形体内部的骨肉气血及五脏六腑均属阴;但从形体而言,又分为头为阳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从体内的器官与骨肉而言,则以骨为阳,肉为阴;气为阳血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从语言与行为而言则语言为阴,行动为阳。
阴阳并无定论,它们都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定义,狭义的阴阳指天地日月、水火、男女、奇偶、动静等,广义的阴阳则天地万物无所不包含于阴阳之中并自含阴阳。
二、阴阳并存任何事物都存在阳性物质和阴性物气。
第二章阴阳五行在我国信息科学领域里,凡采用技术方法进行信息预测,如八卦、四柱、奇门、星象、阴阳风水等,都是以阴阳变化为原理、五行生克制化为法则。
因此,用四柱来预测人的吉凶信息,同样要懂得阴阳五行变化、生克的原理方法及相互关系。
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把宇宙的万物万象,分为阴阳两大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
它总结出来的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与对立统一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阴阳学说,不仅应用到各个科学领域里,而且成为我国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世界的理论基础。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阴阳学说的产生,早在夏朝就已开成,这可以从《易经》中八卦阴阳受的出现而得证实。
八卦中阴受,一和阳受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古书《连山》中,故(山海经)中有云:“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日《连山);皇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蹄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日《周易)》。
”这就是说,在夏朝就有《连山)这样的八卦书,而八卦又是阴和阳这两个最基本的受组成的。
所以阴阳学说,起源于夏朝是可信的。
在此要顺便说明的是:目前学术界对阴阳五行学说卦的关系及它们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仍有不同见解。
历史学家朴先生在《阴阳五行探源一文)(载北京大学出版社06年版(中国古代文化史论》)中提出:五行观念起源于高民族的龟卜,阴阳观念起源于南方吴越民族枚卜(即《楚辞》中所谓“簿”),八卦则起源于周民族的筮占,可能古籍所记载的“六鉴”(即“六”,后发展为“六受”)此朴先生根据古籍中的蛛丝马迹而推测,认为我国古方民族与南方民族(主要是商、周和越楚等民族)的文化合,是到战国时期由儒家的孔子、稷下学派的邹衍等将三文化互相渗透,而到汉朝的董仲舒才集大成面完成了阴阳行学说与周易八卦术数全面结合的伟大工程。
庞朴先生的文章论证严密,诚为有独到见解之佳作。
不过,目前考古界史学界对夏文化以及对《连山)、《归藏》等传说中的古代化实际情况之研究都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实物资料也足,因此,本书仍依传统的讲法将阴阳学说的起源时期定夏时期。
第二章 阴阳五行(一)阴阳学说向日的为阳1.产生:最早是指日光的向与背。
即背日的为阴后来人们把阴阳的意义引申用来概括万事万物,把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大类。
定义 阴阳:是概括自然界中某些相互关联的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①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能代表②两 个 不 同 的 事 物定义阴 阳 学 说:它 是 研 究 阴 阳 的 对 立 互 根 消 长 转 化 的 一 种 学 说,是 中 医 用 来 说 理 的 工 具,属 中 国 古 代 的 哲 学 思 想 。
2.阴阳的属性归属为什么说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①事物的阴阳存在着无限的可分性②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阳可转化为阴,阴可转化为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互根、消长、转化1.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斗争,制约——相互制约)是指阴阳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一种关系2.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互相依存,互用——互相为用)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一种关系左为阳右为阴即左与右无左则无右无右则无左说明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离开另一方3.阴阳的消长平衡(消-减,长-增,平衡-动态)是指阴阳之间的平衡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在一定限度内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动态平衡。
例如一年四季阴阳协调(+ )(-)夏秋冬春夏4.阴阳转化是指阴阳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条件:极重↗↘热寒┊┊┆冬春夏秋冬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等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背为阳腹为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为阳物质为阴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阳胜(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阳衰用阴阳的失调概括阴阳偏衰————阴衰阴转化为阳阴阳转化阳转化为阴阴阳偏胜(偏胜——有余)指人体的阴或阳超过了正常的范围阳盛则热:阳盛即阳有余,也就是阳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又因阳主热,故阳盛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