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理清文章脉络的几种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写作顺序作者:周俊根来源:《课外语文·中》2017年第11期【考点解说】理清文章脉络,也即理清文章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考题形式一般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是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散文顺序的考题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形式是问“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对此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
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
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另一种形式是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靠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
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
【考例解析】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林清玄啊a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子b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一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里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c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
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d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
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宠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e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
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
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1.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如《登上地球之巅》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3)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的。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5)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有一些文章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就是文章的线索。
(7)以人物某一特征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以“背影”作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8)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2.线索是结构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有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
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
散文阅读之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所谓的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通过分析文章的选材取材、结构层次、线索脉络、详写略写、过渡照应等探索作者定型的思维过程。
在中考试题中,对文章思路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局部思路的考查,对整体思路的考查也偶有涉及。
即使不着眼于回答具体的题目,理清思路也应成为我们阅读现代文的一种基本能力,所以掌握一些理清思路的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好处的。
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从文章线索、脉络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在记叙性的文章里,常常有一条路线贯穿在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中,这条路线就是线索。
线索和脉络不是思路,而只是一条主线,但线索和脉络却能作为作者思路的航标。
在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文体中,可以以主题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
文章的内容是由线索或脉络将其有机地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那我们就可以沿着线索或脉络去探寻作者的思维过程。
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作者以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要探寻作者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沿着这条线索走下去。
在小说的开头,先介绍了咸亨酒店这一人物活动的场所,通过咸亨酒店的格局来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物出场了,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孔乙己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的描写及侧面描写,着力刻画了他迂腐、自命清高、虚伪、善良等鲜明的性格特征。
正是这样一个可有可无、处处被人嘲笑的人物,由于自身性格的弱点和丁举人这样的封建统治者的摧残,他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这一系列故事都是在小伙计的见证下发生、发展的,所以沿着文章的这条线索,我们不难理清作者的整体思路:交代背景→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矛盾冲突(被丁举人毒打)→结局(死去)。
文章的线索有以下几种:1、时空连“线”。
在许多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阅读理解:怎样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技巧一、基础知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看看文章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合并结构段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结构段就是指一篇文章把讲述相同意思的自然段合并在一起,也就是理清文章的写作的顺序或脉络。
再根据结构段所描述的内容,总览全篇文章,抓住主要的,去掉次要的,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紧扣课题,串联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抓住每个自然段中的“中心句”串联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先在文中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再把每个中心句串联起来,就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了。
)二、典例剖析我总想着那件事滴答、滴答……”床前的小闹钟不紧不慢地走着。
我在床上躺了很久了,却怎么也睡不着。
我翻来覆去,心中总想着那件事。
此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半了。
风哥哥正吹着轻柔的口哨,星星正眨着它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大地,整条马路十分的寂静。
我总想着白天发生的那件事。
两条雪白的小狗正在过马路,突然,一辆风驰电擎般的吉普车如一支离弦的箭飞奔而来。
“吱……”随着一个紧急刹车的声音,一条小狗本能地躲开了,另一条却倒在了血泊中。
我想,那条有幸逃脱的小狗是幸运的,它有权选择独自逃向远方。
马路上依然车来车往,“汪汪……”那条狗叫着向这条不幸的小狗跑来。
这条有幸从死神手里逃脱的小狗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它的举动和我想的恰恰相反。
它眼里闪着泪花,用它那粉嘟嘟的小舌头拼命而又温柔地舔着那条不幸的小狗。
它一遍一遍地舔着,好像在努力地想救回它。
一串串泪珠从它的眼里滚落下来----它哭了!它蹲坐在马路中间,用自己那娇小的身体护住自己的同伴。
许多的好心人不忍再看,更怕来来来往往的车又伤到了它。
有人试着想带它离开这危险地带,可是人们一靠近,小狗就气势汹汹地吼叫起来,好像在说:“别靠近我的小伙伴,否则别怪我对你不客气!”没办法,人们只好强行将那条不幸的小狗抱到路边,又想尽办法想让这条小狗离开,可是它还是执意不肯离去。
理清文章思路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
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对于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显得尤为重要。
(一)行文思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1)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线索分类散文通常都有多条线索,可分为明线和安详。
一般来说,暗线往往是情感线索。
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的。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
如《一定要争气》,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在欧洲留学两个时期的事。
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
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
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不仅按参观顺序来写,而且以参观者每到一处的踪迹开头。
点明参观的地点,再抓住每一处所见所闻具体描述。
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如写《一个苹果》把传来传去的苹果作为线索,围绕苹果叙述了感人的事。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如《养花》围绕中心事件养花写了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怎样养花,怎样劳动获得丰收,怎样享受劳动成果.养花有何乐趣等。
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
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阅读全文:首先,从头到尾阅读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总体内容和结构。
读完全文后,可以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 寻找主旨句:主旨句通常是文章的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有时也会在文章的开头几段中出现。
主旨句是作者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概括,找到主旨句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 标记关键词: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标记出关键词和关键短语。
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你识别出主题、论点和论据,并且帮助你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4. 划分段落: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将文章划分为段落。
每个段落应该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段落之间应该有逻辑连接。
5. 分析结构:通过观察文章的段落结构和逻辑顺序,理解文章的脉络和发展方式。
有时可以通过标记关键词或者关键短语来辅助分析。
6. 总结主题和论点:整理文章中的主题和论点,确定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可以使用概括或者归纳的方式来总结主题和论点。
7. 编写大纲:根据文章的脉络和主题,编写一个简单的大纲,以帮助整理思路和组织文章的结构。
大纲可以包括文章的主题、主旨句、论点和论据。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帮助你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意义。
如何读懂散文系列之梳理行文脉络教学园地11-08 1131学习目标:1.通过抓结构标志、勾联、压缩等方法能够自主概括段落大意;2.通过关注标题、整合段落层次等方式,会把握行文脉络,明确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学、测、讲、练教学过程:一、出示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散文阅读题几次大考(摸底、六县联考)的均分及学生认为存在的根本问题均分低?----读不懂二、出示江苏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均分、得分率。
(最好换成江苏某年的散文得分统计)08江苏高考文学作品阅读(20分)12题(分值4分)实际得分:1.99分 49.75%13题(分值4分)实际得分:2.82分 70.5 %14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24分 37.33%15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89分 48.17%合计:9.94分说明读不懂是普遍现象,根本问题三、方法:(从学生的阅读经验中概括几种方法)1.从散文行文的固有规律去把握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散”,但“散”中有规律可寻。
那就是一切材料,哪怕是插入,引用插叙,描写景物,旁涉其他人事,回忆等等都指向一个方向:中心。
例:《乡土情结》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段:以不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
第二段:“童年的烙印”在乡土情结形成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三段:描写少小离家的两种情况,写出了远离乡土的孤苦无助。
第四段: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美他们不忘乡土之情。
第五段:以不消失的乡土之恋结尾。
中心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
2.关注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
(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1)教材中散文的标题:《我的四季》,《江南的冬景》,《想北平》,《金岳霖先生》。
(2)福建《吟风》,天津的《敦煌》,湖北的《雾》,湖南的《谈静》,安徽的《我与地坛》---直接明确了写作的对象。
如果文章写到了与此无关的内容,那就要考虑它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就要捉摸为什么要写其他的内容?(3)辽宁《雨韵》,全国1《阳关古道苍凉美》,北京《碧云寺的秋天》,四川《我爱水》,南通调研《寒冷的味道》,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文题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更是表明了的感情倾向及模糊的主旨。
散文精读批注赏析方法散文的精读批注赏析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阅读散文时,需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作者通过对所写事物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
2. 找准赏析美点:在散文的赏析中,找准“美点”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从形象、结构、语言、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这些“美点”可以是具体的形象,如人物、事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结构、语言、手法等。
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结合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进行深入理解。
3. 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
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如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涵和深意。
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4. 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其语言和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在阅读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还原作者的场景和情感。
通过想象,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散文的意境和氛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5. 批注赏析,记录心得体会: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在文本中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这些批注可以是对于某个词语的深入理解,也可以是对整个段落或篇章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批注赏析,可以更好地记录自己的阅读历程和思考成果,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对散文进行精读批注赏析。
在赏析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深入理解,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散文的意境和内涵。
说说理清文章脉络的几种方法
作者:周晓霞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2018年第10期
接近20年的一线教学生涯让我对语文这一门学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下面我就说说自己总结、归纳出的一些理清课文脉络的方法。
一、提纲契领,理清文章脉络
苏教版第五册中的课文《金子》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彼得·弗雷特开始想随大流通过挖金子发大财,却没有挖到一块金子,正当心灰意冷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最终让他通过种花成了富翁。
看到这篇课文我就在想,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很快地理清课文脉络呢?三思过后,我决定先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一句“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提炼出来,出示给学生,提问:彼得的梦想是什么?有同学说挖金子,有同学说发大财,我小结成获取财富,并板书在黑板上。
接着抛出一个问题:彼得为了获取财富,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很快有学生回答:先挖金子。
我适时将之板书在黑板上,紧接着问:挖到金子发财了吗?大家一致回答:没有。
我又问:他后来做了什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学生说:种花。
我见机将之板书与黑板,这样黑板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板书:
挖金子
获取财富
种花
至此课文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
苏教版第五册课文《掌声》,我同样将文中的关键语句“说也奇怪,从那次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出示给学生,提问:那次指的是哪次?小英以前是个什么样的人?后来又变成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大家都明白了,是掌声让小英从一个忧郁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
见机板书:
忧郁自卑掌声开朗活泼
二、抓关键词或题眼,理清文章脉络
苏教版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美文,在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后,我问:北大荒的秋天的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找出整篇课文的中心句。
学生很快找到了最后一个自
然段的一句话“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我又问:课文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北大荒秋天的美?学生纷纷找出了天空、小河、原野。
这样课文脉络就不言自明了。
苏教版第五册《拉萨的天空》同样是一篇写景美文。
在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和四个字来概括出拉萨天空的特点,并提醒学生词语可从课文中直接找,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给出了“蓝”“湛蓝”“蓝晶晶”“一碧如洗”这几个词。
课文脉络的梳理水到渠成。
苏教版第五册《哪吒闹海》是一篇神话故事。
我先让学生结合预习解“闹”意,随后引出哪吒为什么要闹海,哪吒是怎么闹海的?闹海的结果怎样?将文章内容前后贯通起来,文章脉络亦跃然纸上。
三、以填空形式呈现,理清文章脉络
苏教版第六册课文《翻越远方的大山》是一篇今年刚刚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励志文章,讲述的是奥运冠军刘翔一步步接近偶像,超越偶像走向成功的故事。
看到课文中的时间点以及题目中“远方的大山”,我灵机一动,再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列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时间表”,也就是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框架,通过完成填空题来理清课文脉络:
()—()—(翻越大山)
学生展示读课文时,我提醒他们留心“远方的大山”这个词眼,然后顺理成章完成时间表:
(遥望大山)—(站在山脚下)—(翻越大山)
苏教版第六册课文《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才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我想既然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内容肯定会涉及到人物、地点、事件。
于是我以填空题的形式将文本内容呈现出来:
少年王勃在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被赞为,留下了“ ”的名句。
我认为只要是通读了课文,就不难完成这道填空题,果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比较轻松地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
总之,作为刚刚步入中年级的学生,在认知还不够全面的情况下,一定要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再借助老师的有机引导,这样才能比较轻松地理清文本脉络。
教师也只有做到化繁就简,避重就轻,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