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侵犯迷路的影像表现
- 格式:pdf
- 大小:549.34 KB
- 文档页数:4
中耳化脓影像诊断报告
根据您的症状和影像结果,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对您的中耳进行了化脓性中耳炎的影像诊断。
首先,根据您的症状和主诉,疼痛和耳流脓液,我们高度怀疑您患有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内的感染引起的炎症,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通过对您的头颅CT扫描结果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骨质改变:在您的中耳区域,我们观察到骨质的改变,包括局部骨质疏松、骨膜增厚和骨质破坏。
这些改变是由于炎症的侵袭和骨质的破坏导致的。
2. 炎症表现:在中耳区域,我们发现有明显的软组织影增厚,这表明炎症已经在该区域蔓延。
同时,还可以看到有大量的积液存在,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中耳腔内的液体积聚。
3. 鼓室积脓:我们还观察到您的鼓室内有积脓的存在。
鼓室内的积脓会导致鼓膜向内突起,并可能会破坏鼓膜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根据您的症状和影像结果,我们对您的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中耳内有骨质改变、炎症表现和鼓室积脓。
化脓性中耳炎需要及时治疗,以避免引起并发症,如骨质破坏和听力损失等。
建议您尽快咨询耳鼻喉科专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清理积脓。
同时,要注意保持耳部的卫生,避免进一步感染的发生。
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如中耳镜检查等,以更加详细地了解病情,并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内耳影像学一、内耳影像学解剖内耳又称迷路,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三部分,由骨迷路、膜迷路和淋巴液组成。
膜迷路包绕在骨迷路之内,两者间为外淋巴液,膜迷路内有内淋巴液,两种淋巴液系统互不相通。
1、前庭(vestibulum)与前庭水管(vestibularaqueduct)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在鼓室内壁与内耳道之间,呈卵圆形,前后径较内外径宽,前后、上下径约为5mm,内外径不超过3.2mm,其内容纳膜迷路的椭圆囊(utricle)和球囊(saccule)。
前庭向前与耳蜗的前庭阶(vestibuli scala)相通,前后经5个小孔与骨半规管相连。
前庭的外壁为鼓室内壁,上有卵圆窗(前庭窗)和蜗窗(圆窗),内壁为内耳道底。
前庭内壁的后部椭圆囊窝的下方有前庭水管开口,它向后走行开口于岩骨后方的前庭水管外口。
前庭水管内有淋巴管与淋巴囊,长约6-12mm,宽度小于1.5mm,在CT横轴位上,它位于岩骨后缘,由前内向后外走行,左右各一,呈“八”字形。
2、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方,左右各三个,即外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三者均为2/3环的骨管。
管腔内经约0.8~1.0mm。
每个半规管的一端膨大,内经达1.6~2.0mm,称为壶腹。
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的非壶腹端称为总脚,外侧半规管的非壶腹端称为单脚。
单脚、总脚与3个壶腹均开口于前庭,故有5个小孔与前庭相通。
在CT横轴位像上,外半规管大致与横轴位层面平行,后半规管基本平行于岩骨长轴,上半规管则垂至于岩骨长轴。
三个半规管大致相互垂直。
总脚层面的CT横轴位像上,表现为三个圆点,内侧为总脚,前方为上半规管,后方为后半规管。
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上,三个半规管均可呈现为环形。
3、耳蜗(cochlea)与耳蜗水管(cochlear agueduct)位于前庭的前方,为一蜗牛壳形螺旋管,内含膜迷路。
耳蜗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0°,骨窝管长约31~33mm,高度约5mm。
慢性中耳炎伴迷路瘘管35例诊疗经验迷路瘘管,又称局限性迷路炎或迷路周围炎,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是由胆脂瘤侵犯迷路骨质引起。
2005年1月~2009年8月收治慢性中耳炎患者456例,其中并发迷路瘘管35例(35耳),均通过Ⅰ期手术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其临床诊断特点及术中处理原则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45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中发现迷路瘘管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14~69岁,平均41岁;病程1~35年。
35例患者均有耳流脓史,27例(77.1%)有眩晕史,25例(71.4%)有耳鸣史。
听力测试4例(11.4%)为传导性聋,29例(82.9%)为不同程度混合性聋,2例(5.7%)为全聋。
20例(57.1%)行颞骨螺旋CT扫描时发现瘘管。
17例(48.6%)瘘管试验阳性。
2例伴周围性面瘫。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
术中在高倍显微镜下彻底清除中耳乳突病变组织后,再对瘘管表面及周围的胆脂瘤上皮和肉芽组织仔细清除,用磨光钻削除瘘管周围脱钙炎性骨质。
根据瘘管部位、瘘管口大小及深浅选择不同的修补方法:①对于直径2mm的迷路瘘管,用耳廓软骨和颞肌筋膜覆盖封闭瘘口。
最后根据病变情况行鼓室成形术,外压含有抗生素的明胶海绵,碘仿纱条填塞术腔。
术后伤口隔日换药。
全身应用抗生素7天,地塞米松3~5天。
术后10天抽出碘仿纱条。
结果术中所见及瘘管修复结果:术中发现35例(35耳)迷路瘘管,其中胆脂瘤型中耳炎31例,骨疡型中耳炎4例。
32例为水平半规管瘘,2例为上半规管瘘,1例同时存在水平半规管瘘和上半规管瘘。
6例面神经水平段骨管破坏,其中2例破坏严重者面神经水平段不同程度受损。
所有患者均Ⅰ期修补成功。
术后症状:35例患者术后40~60天均干耳。
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经抗生素、激素应用后眩晕消失时间为4~15天,平均9天。
随诊0.25~2.50年(平均2年)未见复发。
一篇小文,认识迷路炎耳源性迷路炎根据病理类型分为三种:局限性迷路炎(迷路瘘管)、浆液性迷路炎、化脓性迷路炎。
1、局限性迷路炎即迷路瘘管,发病部位多见于水平半规管,多为胆脂瘤侵蚀迷路骨质所致。
病理上膜迷路本身无炎症,炎症局限于局部的骨迷路及其骨内膜。
临床表现:短暂性或继发性眩晕,常见于挖耳、耳滴药水、耳冲洗、按压耳屏等诱发,眩晕可几分钟、几小时或数日。
临床上眩晕伴有中耳炎时,需注意鉴别。
一般按压耳屏或者改变耳道压力容易诱发眩晕和眼震(HernertBert症)或者强声诱发眩晕(Tuliio症)。
CT 扫描可见到半规管出现骨质缺损。
对于迷路瘘管,一方面,发病率研究显示:慢性中耳炎中其发病率为3.6%~15.2%1;胆脂瘤中耳炎中发病率5~20%2。
另一方面:文献报道瘘管试验阳性率为24%~72%3;颞骨HRCT扫描对迷路瘘管的诊断准确性也只有28%~89%;术前瘘管实验假阳性为18.8%1。
因此依靠术前的临床表现及颞骨薄层CT诊断迷路瘘管有难度,迷路瘘管的诊断更多依靠术中探查所见。
治疗上,主要是手术探查修补。
2、浆液性迷路炎是指以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渗出为主的内耳的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
此类在治疗后前庭和耳蜗功能可恢复;继续加重,也可转化为化脓性迷路炎。
临床表现:眩晕之外,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若同时继发于急性或慢性中耳炎,则要考虑继发性迷路炎。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前庭亢进,快相向患侧,表现为刺激性眼震;加重后,出现眼震快相向健侧,转化为麻痹性眼震4。
治疗上:继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是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的,考虑必要的乳突手术来清除病灶。
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胆脂瘤的,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手术治疗。
3、化脓性迷路炎为化脓菌侵入内耳后引起的迷路的化脓性病变。
Paparella 和姜泗长等报道其感染途径多由于中耳乳突炎性渗出物破坏鼓岬、前庭窗的镫骨底板进入前庭及半规管、或蜗窗,继而进入内耳外淋巴间隙,引起迷路弥漫性化脓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