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高考复习资料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高山仰止》探讨题素材苏教版思想内涵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和动人的师生关系,探讨《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在于他的和善温逊,从他对门生说话的语气声调就可以够看出。
同时他不是永远温和高雅的,他嫉恶如仇,有时会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
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灵敏的感性,高度的优美。
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种句子的重叠利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情感色彩。
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
练习一、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1)这段文字表现了孔子的哪些学习观点?(2)结合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参考答案:(1)学习永无止境,永远不能知足;学习应循序渐进;学习应有普遍视野;学习应有自己的思想。
(2)示例:道无所不存,无处不有。
仰观之而显得更高大,钻研之则显得更为艰深。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奥秘无穷,一应俱全,但却没有肯定的答案,常常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
而咱们现实的教育精神却是知足于一个唯一的答案,学习盲目追寻,找不到自己的真正思想,失却的是自己真正的个性。
这种学习是本末颠倒的,它只是随意地捡起他人的东西作为自己学习的结果,显然,这种学习方式(或教育精神)是不值得提倡的。
学习(或教育)是有规律的,咱们必需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思想,补充自己的知识贮存库。
只有这样,咱们的思想才不至于被某种东西所束缚,才能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发展。
二、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全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17.4、9.11章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党、然、与、其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斐然()訚訚如()行行如()侃侃如()暴虎冯河()好谋而成()乘桴()噫()恸哭()喟然()自牖()弦歌之声()偃1()卓尔()数仞()逾越()多见其()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归与!归与:通,释作。
2、子路不说通,释作。
3、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通,释作。
4、末由也已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天丧予2、闻弦歌之声3、博我以文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党2、行3、其/、吾党之小子狂简道之不行从我者, 其由与群而不党子行三军自牖执其手人之过,各于其党子路,行行如也其何伤于日月乎党同伐异琵琶行如之何其闻斯行诸4、如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侃侃如也如有所立,卓尔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弗如也如厕5、与归与,归与___________ 不得中行而与之______________ 吾与女___________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___________ 失其所与 ____________ 义与之比_______________6由虽欲从之,末由也已__________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____________7、之子之武城_____________ 天厌之 ________________ 不见宗庙之美______________百官之富___________ 义与之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之瑟 __________________五、解释下列成语1、斐然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暴虎冯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堂入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杀鸡焉用牛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循循善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自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闵子侍侧:_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行三军,则谁与?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__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乘桴浮于海_____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______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博我以文,约我以礼______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子贡贤于仲尼_____________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子服景伯以告子贡___________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窥见室家之好 _________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__________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____________________ 仲尼,日月也,译:_______________13、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___________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___________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指出下列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古义古今1、不知所以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道不行,乘桴浮于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前言戏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吾党之小子狂简_______ A________ 、斐然成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3、訚訚如________ 4 、侃侃如也__________ 5 、不得其死然_______ _________ 6 惟我与尔有是夫__________ 7 ______ 、奚为于丘之门 _______ _8 ______ 、道不行 _________ 9、子见南子_________ 10、子哭之恸11 、伯牛有疾,子问之 __________12、斯人也而有斯疾也_____ 13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14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_ 15、偃之言是也___ 16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_______ J7 ______ 、卓尔 ______________ 18、末由也已_____ 19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________ 20 、赐之墙也及肩________21、得其门者或寡矣_______ 22 、不亦宜乎________ 23 、无以为也 ______ _______ 24、无得而逾焉____ 25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6、多见其不知量也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九、翻译句子: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2、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3、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高山仰止》语文组致青春的你们:《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读书亦如是。
《高山仰止》自助餐将引导大家欣赏和学习古代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作品鉴赏“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
“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高山仰止》语文组致青春的你们:《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读书亦如是。
《高山仰止》自助餐将引导大家欣赏和学习古代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
长安古意卢照临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白话译文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
王公贵族的车子纵横在贵族家外,络绎不绝。
有雕着龙的华美车盖,车盖上的凤嘴挂着流苏的车子从早到晚穿行于长安。
飘摇着的虫丝有百尺长,都绕在树上,一群娇小的鸟儿朝着花啼叫。
成群的蜂蝶飞在宫门两侧,绿色的树,银色的台子,在阳光下映出许多颜色。
《高山仰止》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2)颜渊喟然叹曰:“,。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
”★这课出了很多的成语?答:①斐然成章;②暴虎冯河;③登堂入室;④割鸡焉用牛刀;⑤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能否结合本课内容来谈谈。
答:①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②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
③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二、课内探究(一)知识梳理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专门引以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即仰慕,景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运行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寓意,而且景行就是大路,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一个崇高的可以,一个直白的可以。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鸡焉用牛刀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真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性质是一样的。
高山仰止复习精练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答:反复。
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有极强的感染力,表现出孔子对伯牛患上这种疾病的悲痛和无奈,表现了对学生的爱。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答: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
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4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6.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3)(1)颜渊死时,作为先生,孔子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
《高山仰止》语文组致青春的你们:《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读书亦如是。
《高山仰止》自助餐将引导大家欣赏和学习古代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
从军行①杨炯烽火照西京②,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⑤,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⑥,胜作一书生。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2]白话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创作背景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作品鉴赏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高山仰止》语文组致青春的你们:《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读书亦如是。
《高山仰止》自助餐将引导大家欣赏和学习古代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⑴,徙倚欲何依⑵。
树树皆秋色⑶,山山唯落晖⑷。
牧人驱犊返⑸,猎马带禽归⑹。
相顾无相识⑺,长歌怀采薇⑻。
词句注释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迫近。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
”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
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白话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十二、高山仰止
【课文梳理】
1.孔子推仁行道受阻,心思授仁传道。
子在陈章(5.22)——忧患“狂简
..”弟子无人教诲,思考退而授徒。
2.孔子教育学生察其长短,批评中肯。
闵子侍侧章(11.13)——洞察弟子所长所短
由之瑟章(11.15)——评价子路中肯,“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道不行章(5.7)——高度信任子路之勇(“材”通“裁”,裁度事理)
子谓颜渊曰章(7.11)——批评子路有勇无谋,暴虎冯河,教育他临事而惧,好谋而成)3.孔子诚待学生(悲痛哀悼,如己丧子)。
伯牛有疾章(6.10)——惋惜伯牛命运
颜渊死章(11.9)、颜渊死子哭之恸章(11.10)——为弟子死而悲痛欲绝
4.孔子面对弟子责难去师道尊严,知错就改(虽将错就错)。
子见南子章(6.28)——平等对待弟子的责难
子之武城章(17.4)——承认错误及时改过(主张礼乐治国)
5.孔子的思想、学术博大精深。
颜渊喟然叹曰章(9.11)——一颜渊感叹孔子学问之深、教育之善、入门之难。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章(19.23)——子贡赞扬孔子思想、学术博大精深。
叔孙武叔毁仲尼章(19.24)——子贡赞扬孔子思想如同“日月”,不可逾越。
【阅读实践】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4分)
甲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
”
⑴本章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待友之道?
【答案】尽心待友不能伤及自己的尊严。
⑵“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这和儒家宣扬的尽心待人的原则是否矛盾?请结合儒家的有关思想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矛盾。
保护自己的尊严和尽心待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样重要,对朋友尽责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自己的尊严。
凡事过犹不及,对朋友的劝诫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可能伤及自己的尊严。
忠告善道,不可则止,既要尽到对朋友的责任,也要保护自己的尊
严,这是中庸思想在交友上的体现。
乙
一个雨天,《东南快报》记者柳涛根据群众提供的信息,在厦门市一个有坑的路口守候一个多小时,拍到了几幅一个骑车人摔入水坑的照片,并发表在有关媒体上。
这几幅照片引起了网民的不同议论。
有人认为照片拍得不错,但认为记者柳涛明知路有坑,却不提醒,等着人摔跤,是“缺德”的表现。
也有人称赞柳涛是个专业、称职的记者,尽到了记者应尽的责任,促使有关部门加快了解决问题的速度。
2、请结合儒家有关“仁爱”的思想,谈一下对上述事件的看法。
示例一:我觉得柳涛是个仁者,他所做的是体现大仁大义的事。
儒家认为,遵循礼制是具有仁爱之心的表现,柳涛尽心尽职地反映客观问题,是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记者,他冒雨拍照正是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现;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仁者,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只看他对某个人的仁爱之心,柳涛通过自己的作品,加快了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速度,
他对社会的贡献远远大于因拍照而给某个人带来的伤害。
示例二:我觉得柳涛是个缺少仁爱之心的人,他做的是件“缺德”的事。
儒家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必柳涛自己也不希望有人等着自己摔倒好拍一组照片吧?既然这样,他就不应该让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
柳涛对路人无仁爱之心,他拍照纯是为了一己之私,只想着为自己找新闻素材,这实在是有违“仁”为己任的君子之道。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4分)
甲
子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答案】中庸思想。
⑵请结合上述文段简要分析孔子的为官之道。
孔子认为为官要坚持原则,进退有度。
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为官,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不与黑暗政治同流合污。
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
基点。
乙
“礼”字在《论语》中多次出现,仅次于“仁”字。
什么是“礼”呢?它源自周礼,指周朝传统的典章、制度、礼节、习俗,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礼”具有制约作用,使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行动。
在孔子看来,人如果离开了“礼”,就寸步难行;有了“礼”,社会才是和谐的。
怎样才能保证“礼”的实现呢?这就必须用“仁”来加以保障。
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与“礼”的关系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不正确。
“仁”是内容,是本;“礼”是形式,是表。
儒家强调用“礼”来保障“仁”的实现。
四、高考链接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同十一课)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2、颜渊死时,作为先生,孔子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
结合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孔子如此悲恸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颜渊能够安贫乐道,坚守理想;颜渊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和孔子非常一致,“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中显示了儒家通权达变及相时变通的思想;颜渊对学问和礼乐的尊崇,对先生的尊敬;颜渊“欲罢不能”“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中充分体现了他谦虚好学,善于自省,待人宽容,涵养难得,善于改错,完善
自己,是难得的很有潜力的儒者。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
夫子①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②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3、(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
夫子①:夫子②:
参考答案:孔子叔孙武叔
(2)语段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一)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二)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三)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1)(一)(二)两章中,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结合第(三)章文字,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
参考答案: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5、(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句体现了儒家立身处世的准则,与孟子关于“穷”“达”不同境遇中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请写出孟子的这句话。
参考答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
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
参考答案: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