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用)资料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34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高山仰止”的原文及翻译。
2. 孔子对君子品德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论语》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高山仰止”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跟读《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翻译讲解:解释“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君子品德的赞扬。
4.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并分享彼此的体会。
7. 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有关君子品德的章节,下周上课分享感悟。
8. 板书设计:高山仰止原文: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含义:赞扬君子品德高尚,值得敬仰。
9. 教学反思:10.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相关书籍,加深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高山仰止”成语的理解及对儒家思想的感悟。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应用的理解深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儒家思想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就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展开辩论。
2. 开展儒家文化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推荐学生参观孔子博物馆或相关文化遗址,加深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直观理解。
八、教学资源:1. 制作《论语》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搜集不同版本的《论语》注解,以便于学生查阅和对比学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是自古至今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句。
但它的确切含义,恐怕不为时人所详知。
好在时贤[1]已有对此句的辨义,笔者就毋庸赘述了。
但其中的“止”字该怎么解释,至今仍没有清晰的答案。
关于“止”字之义,综合各家之说,主要有三种:①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
②代词,通“之”。
③语气词。
本文考察了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止”应取语气助词之义。
一、“止”在上古之义《上古汉语词典》对“止”的解释是:zhǐ之部章纽,上声,诸市切。
《说文解字》:“止,下基也。
象草木有址,故以止为是”。
上古“止”的释义有:①足、脚。
《甲骨文合集》(一三六八三):“贞:疾止,佳(唯)有它。
”②停止。
《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
③减。
《周礼?地官司徒?仓人》:“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
”可见,在上古“止”纯粹是个实词,用作名词、动词。
这符合词语的演变规律:在词语产生之初,一般都具有实在的意义,至于词语的虚化那是后来的事。
二、“止”在中古之义关于“止”的中古之义,臧克和《中古汉字流变》对“止”的解释:zhǐ之市切。
止息也,住也,容止也。
《名义》[2]:“止zhǐ之视反。
辍也。
杀也。
礼也。
住也。
至也。
脚也。
足也。
辞也。
居也。
小也。
待也。
获也。
留也。
息也。
逗也。
”《说文》:“止zhǐ,下基也。
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凡止之属皆从止。
诸市切。
”南北朝墓志碑刻楷化《元子永墓志》《元袭墓志》等止、心形近。
止字为“行止”之止,但由动符而来:一体两边之例。
《名义》所设义场,其中“辞也”为止字语法功能,用于句末,助添确定语气。
如《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降。
”毛传:“止,辞也。
”魏晋南北朝亦如此用,如晋?陶潜《命子》诗:“于皇仁考,淡焉虚止。
”址、趾、?b、?n等字,皆由止字分化。
据臧克和所释,“止”在中古已经开始虚化,出现了虚词的用法。
“辞也”即现在所说的虚词。
高中高考考试成语大全整理(含解释)1、朝闻夕死——早晨听到了真理,晚上就死了也甘心了。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渴望。
2、焚膏继晷——晷:guǐ,日影。
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其艰深。
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4、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
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基础没有了,建筑在基础上的东西也就无法存在。
6、吹毛求疵——求,寻找;疵,小毛病。
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错误。
7、明日黄花——黄花:菊花。
过了重阳的菊花。
意思是即将枯萎,没有什么可玩赏了。
比喻过时的事物。
不能误写成“昨日黄花”。
8、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
指特别看重和优待。
有时也指用另外的眼光来对待,含有歧视的意思。
9、青出于蓝——学生超过老师。
不适合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关系。
10、高山仰止——仰止:仰慕,向往。
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
11、闻名遐迩——遐,远;迩,近。
远近都闻名。
形容名声很大。
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12、无动于衷——衷:内心。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不关心,置之不理。
13、期期艾艾——汉代周昌口吃,讲起话来常重复说“期期”;三国魏的邓艾也口吃,在说到自己时连称“艾艾”,后人引申出“期期艾艾”这句成语,形容人口吃。
14、木人石心——木人:指其人像木一样正直。
石心:指其信念像金石一样坚牢。
比喻人的意志坚定,不为外物所动心,不为情感、欲念所动摇。
不能理解为“如木人一样,呆板,愚蠢,死板”。
15、水落石出——原形容景色清明。
后用以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16、风声鹤唳——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不能用来形容战斗激烈。
17、欲壑难填——欲:欲望。
壑:hè,山沟。
形容贪心太重,总是不能满足。
18、官样文章——本指堂皇典雅的进呈文字。
后多比喻徒具形式的例行公事或措施。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引人入胜“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訚.訚如也(yín)行.行如也(hàng)暴虎冯.河((píng)乘桴.(fú)自牖.(yǒu)喟.然(kuì)莞.尔而笑(wǎn)斐.然(fěi)侃.侃(kǎn)由之瑟.(sâ)子恸.矣(tîng)墙数仞.(rân)(二)通假字1.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句末语气词。
)2.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3.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
)(三)一词多义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名词,有条理的花纹)②下笔成章.(名词,文章)③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名词,章法)①子行.三军(动词,统帅、治理)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动)③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队伍,军队)①从我者,其.由与(表猜测语气,大概)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代词,他)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连词,相当于“而”)①吾党之.小子狂简(结构助词,的)②子之.武城(动词,到、往)③天厌之.!天厌之(人称代词,我)④伯牛有疾,子问之.(人称代词,他)①用.之则行(动词,任用)②礼之用.,和为贵(动词,应用)③用.心一也(动词,用)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连词,就)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那么、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就是) ①归与.!归与(句末语气词) 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共事) ③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丰富) (五)古今异义1. 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用来…方法 今义:因此2.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古义:围墙 今义:皇宫的城墙3.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古义:行不通 今义:不好,不可以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妻子(六)文言句式1.省略句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子服景伯以告子贡2.判断句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3.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状语后置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贡贤于仲尼5.固定句式予所否者(所……者:当时誓词中的惯用格式)(七)成语积累1.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意,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领会其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将孔子的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作为道德典范的人格魅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2. 理解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
3. 学会将孔子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1. 准确把握《高山仰止》的文意。
2. 深入理解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译文和解读。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思想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高山仰止》的背景。
(2)学生齐读《高山仰止》。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高山仰止》,理解文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高山仰止》,分析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
(2)学生分组讨论,将孔子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高山仰止》的文意和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
(2)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孔子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高山仰止》。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践行孔子的道德观念。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子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六、教学反馈与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高中高考考试成语大全整理(含解释)1、半青半黄——庄稼半熟半不熟。
也用以比喻其他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
2、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
形容某人说的话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3、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问。
对簿:受审问。
大多误解为在公堂上对质,按法律程序解决问题。
4、狗尾续貂——原指官爵太滥。
古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貂尾作帽子上的装饰,官封得太滥,貂尾不够只好用狗尾来代替。
后来比喻拿不好的东西续在好东西的后面,前后不相称。
多指文学作品。
5、少不更事——更:gēng,经历。
年纪轻,经历的事情不多。
6、光怪陆离——陆离:式样多,繁杂。
形容形象奇异,色彩繁杂。
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7、断鹤续凫(贬)——截短鹤的长腿,续接野鸭的短腿。
比喻强行违反自然规律办事。
8、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鲁庄公的弟弟。
未已:没有完。
比喻不把制造祸乱的罪魁祸首清除,灾难就会不断发生,永无宁日。
9、想入非非——思想上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也可形容想法大膽、新奇10、高谈阔论(贬)——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1、期期艾艾——汉代周昌口吃,讲起话来常重复说“期期”;三国魏的邓艾也口吃,在说到自己时连称“艾艾”,后人引申出“期期艾艾”这句成语,形容人口吃。
12、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13、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
即,接近。
14、冷若冰霜——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
也形容态度严肃,使人不易接近。
15、杳如黄鹤——比喻一去不见踪影。
语出崔颢《黄鹤楼》。
杳,见不到踪影。
16、维妙维肖——维:语气助词。
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
17、审时度势——审:详查细究。
度:duó,估计。
全面地观察、研究现状,正确地估计形势。
18、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
比喻地势险要。
19、因人成事(贬)——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20、耿耿于怀——耿耿:心情不安宁,不踏实。
老梗在心里,不能忘掉。
高山仰止回望东坡四川博物院讲解高山仰止回望东坡四川博物院讲解1. 前言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将和你一起深入探讨四川博物院的特别展览“高山仰止回望东坡”。
这次展览的内容丰富多样,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精华,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意义。
2. 展览概览在四川博物院的“高山仰止回望东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展览以“高山仰止”为主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山水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其中包括了一些杰出的山水画作、诗词碑帖和书法作品。
展览围绕“回望东坡”展示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名迹遗物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等,展现了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不朽的艺术魅力。
3. 文物评述在这次参观中,我深深被展览中的一些文物所震撼。
展出的苏东坡的真迹书法《赤壁赋》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才华;还有他的《竹石图》更是展示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抒发和艺术创意。
在“高山仰止”部分,一幅幅富有艺术感和哲理意蕴的山水画作和诗词碑帖,如同一幅幅画卷,让我仿佛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4. 文化内涵通过这次展览,我不仅在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山水情怀和学术魅力,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的理解。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所创作的山水画、诗词书法等作品,凝聚着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他们崇尚高山仰止、回望东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苏东坡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更是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品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这次参观“高山仰止回望东坡”展览,不仅让我深刻感受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艺术之美,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
6. 总结回顾通过本次展览,我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山水情怀和苏东坡的文学艺术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1.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讲解“高山仰止”一词的来源和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步骤1.4.1 简要介绍《论语》及“高山仰止”的来源1.4.2 讲解“高山仰止”的意义和内涵1.4.3 引导学生思考“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论语》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基本内容、结构及特点阐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和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步骤2.4.1 简介《论语》的基本内容、结构及特点2.4.2 阐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和影响2.4.3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启示第三章:“高山仰止”的内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3.2 教学内容讲解“高山仰止”在《论语》中的具体含义分析“高山仰止”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境界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高山仰止”在《论语》中的具体含义3.4.2 分析“高山仰止”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境界3.4.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第四章:“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探讨“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步骤4.4.1 探讨“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4.4.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4.3 举例说明如何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步骤5.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5.4.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4.3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深入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6.2 教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展示“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提升自身修养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步骤6.4.1 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中人物如何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6.4.2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案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如何体现“高山仰止”的内涵6.4.3 让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思考如何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七章:小组讨论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7.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7.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步骤7.4.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展开讨论7.4.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7.4.3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对不同观点进行思考和探讨第八章:实践活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8.2 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总结经验教训8.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活动、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步骤8.4.1 组织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交流等8.4.2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8.4.3 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总结经验教训第九章:课程评价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程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自我认知9.2 教学内容讲解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自我认知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步骤9.4.1 讲解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9.4.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9.4.3 对课程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引导学生展望未来,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引导学生展望未来,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步骤10.4.1 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10.4.2 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思考如何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4.3 总结课程的主要收获,强调“高山仰止”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论语》中的“高山仰止”一词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八:高山仰止1、教材要点概要:①展示了孔子的为人和性格,从中可以看出他富有人情味、善于识人、善于引导教育人、关心学生、坚持原则和志向的人品和道德操守②《论语》从言行进行白描,看出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争强好胜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颜渊和子贡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及的(循循善诱)子贡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贬损(仲尼不可毁也……)2、《指导意见》要点概要:①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
②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子路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怕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表现老师忧虑和牵挂伯牛病了,孔子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死了,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
一、重要思想陈述1.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则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则止。
虽不能及,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运行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则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一个崇高的可以,一个直白的可以。
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议。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令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高中高考考试成语大全整理(含解释)1、囚首垢面——监狱里的犯人很久没有梳头和洗脸。
形容不注意个人仪表清洁与修饰。
2、雨后春笋(褒)——春雨以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
常用以比喻事物大量涌现和蓬勃发展3、刻骨铭心——比喻牢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
4、木人石心——木人:指其人像木一样正直。
石心:指其信念像金石一样坚牢。
比喻人的意志坚定,不为外物所动心,不为情感、欲念所动摇。
不能理解为“如木人一样,呆板,愚蠢,死板”。
5、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怒,不能理解成敬佩、佩服,也不能理解成看不起。
6、目光如炬——眼睛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
往往误解为“怒目而视”。
7、不速之客——速,邀请。
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8、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9、如坐春风——像处于春风一样,受教育、感化很深。
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10、高山仰止——仰止:仰慕,向往。
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
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xī,小路。
桃树、李树不向人打招呼,树下自然走成一条道。
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12、蠢蠢欲动(贬)——指敌人或坏分子策划或开始进行攻击、破坏活动。
13、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说)。
14、咬文嚼字——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
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15、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随便写作。
不是画画。
16、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讥讽对方。
17、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蔚为:草木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
18、鸿篇巨制——指规模宏大的著作。
19、身体力行——亲身经验,努力实行。
20、大放厥词——厥,其,代词,他的。
现在指大发议论,多是贬义。
21、狗尾续貂——原指官爵太滥。
古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貂尾作帽子上的装饰,官封得太滥,貂尾不够只好用狗尾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