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0课《放鹤亭记》.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74
放鹤亭记主题思想【散文名作《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鹤亭记》的主题思想〗在苏轼笔下,张山人的形象是作了艺术加工的,苏轼借这一形象寄寓着自己那种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在《放鹤亭记》最后的“放鹤”和“招鹤”两歌中,这一点表现得相当清楚。
张山人是这样超凡拔俗,飘飘欲仙,有如野鹤闲云,过着比“南面而君”的皇帝还要逍遥自在的快活日子。
这正是苏轼在《放鹤亭记》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这“放鹤”、“招鹤”两歌音韵和谐,抒情婉转,为全文增添光彩,因而千古传诵。
放鹤亭记-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散文鉴赏的方法和步骤•理解《放鹤亭记》的主题和意义•学习体会唐宋八大家的文风和艺术成就•掌握散文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教学内容及方法第一课《放鹤亭记》阅读与理解内容:介绍《放鹤亭记》的主题和艺术特点,阅读全文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方法: - 教师讲解唐代散文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 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等要素。
- 辨析文中的含义,探讨作者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第二课唐宋八大家风格鉴赏内容: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文化背景、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以及唐代和宋代散文的差异点。
方法: - 教师讲授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 学生就不同的文学流派分组讨论与研究 - 学生分享不同作品中的文学技巧和创作特点。
第三课散文写作探究内容:探求散文写作的特点和技巧,实践写作素材的积累,提升写作能力。
方法: - 教师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 学生撰写一篇短篇散文,体现新颖的立意和独特的文风。
- 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堂实践第一课实践活动学生阅读《放鹤亭记》,结合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分析和理解全文的主题、内容和文学形式,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 概括全文的主题和思想 2. 分析叙述方式和文学技巧对作品的影响 3. 探讨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第二课实践活动学生分组研究、阅读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撰写比较分析报告,就以下问题展开研究: 1. 详细介绍各位大家的人物生平、文化背景和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作品的文艺特色和创作技巧,探究其独具的艺术价值。
3. 对唐代和宋代散文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的特点。
第三课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讲解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后,撰写短篇散文,要求: 1. 立意新颖,文风独特,有良好的情感表达和思辨深度; 2. 采用描写场景、塑造人物等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第10课 放鹤亭记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如:往,到……去 B .挹.山人而告之 挹:斟酒 C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全:完全 D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 集:栖止 答案 C解析 全:保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子知隐居之.乐乎 C.⎩⎪⎨⎪⎧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D.⎩⎪⎨⎪⎧暮则傃东山而.归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句末语气词。
B 项补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助词,的。
C 项比/在。
D 项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大王必然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B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C .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D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答案 C解析 C 项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余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译文:彭城的山,冈峦峰岭四周围绕,隐约像是一个大圆环,只缺西边的一面。
而山人的亭子,正好冲着山的缺口。
B.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译文:早上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鹤放飞,任凭它们自由飞去,它们有时站立在山田里,有时飞翔在云天外。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译文:南方的国君,即使清高闲散像鹤那样的事物,尚且不能喜爱,喜爱它就会亡国。
D.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译文:春夏之交,草木与天相连,秋月冬雪,望去千里一色。
答案 C解析“南面之君”应为“做君王的”。
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9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篇一: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注释1.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3.晦明:昏暗和明朗5.扉:门6.适:恰好7.纵:到,往9.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10.名:给……命名11.明年:第二年12.升:登上14.阴:北面15.及:漫上翻译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亦鹤亦酒话人生,且文且歌咏心志——苏轼《放鹤亭记》赏析(网友来稿)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
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我以为《放鹤亭记》特色有三,兹述如下:(一)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记叙建亭名亭的经过,在简单交待了建亭的原因、时间、地点之后,作者对亭四周的环境和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彭城山岭,连绵起伏,首尾相衔,隐隐约约,合成一环,唯有西向一面断开空缺,而山人小亭适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于其上。
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
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
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景色优美,变幻迷离。
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
这样的环境应该是高人隐士修心养性,娱情怡志,避世离俗,颐养天年的绝妙之所。
山人张君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驯养了两只仙鹤。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好,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第10课放鹤亭记目标定位 1.反复吟诵,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于”的用法。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
3.了解本文抒发的情感。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
2.背景探寻《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学常识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半扉.( ) ②东山之麓.( ) ③陂.田( ) ④傃.东山而归( ) ⑤挹.山人( ) ⑥狎.而玩之( ) ⑦酒诰.( ) 答案 ①fēi ②lù ③bēi ④sù ⑤yì ⑥xiá ⑦ɡào2.一词多义①如⎩⎨⎧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 ②于⎩⎨⎧ 迁于.故居之东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③之⎩⎨⎧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子知隐居之.乐乎 狎而玩之.④而⎩⎨⎧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挹山人而.告之 答案 ①往,“到……去”/像 ②到/在/比 ③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代词,它们 ④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3.词类活用 ①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③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0课(放鹤亭记)练习【一】基础知识(12分,每题3分)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旦那么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如:到,去B、挹.山人而告之挹:斟酒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全:完全D、翻然敛翼,宛将集.兮集:栖止2、以下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子知隐居之.乐乎C、贤于.已者,问焉以破其疑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D、暮那么愫东山而.归蟹六跪而.二螯3、以下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大王必定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B、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C、暮那么愫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D、北亦未敢遽轻.吾国4、以下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译文:彭城的山,冈峦峰岭四周围绕,隐约像是一个大圆环,只缺西边的一面。
而山人的亭子,正好冲着山的缺口。
B、旦那么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译文:早上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鹤放飞,任凭它们自由飞去,它们有时站立在山田里,有时飞翔在云天外。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那么亡其国。
译文:南方的国君,即使清高闲散像鹤那样的事物尚且不能喜爱,喜爱它就会亡国。
D、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译文:春夏之交,草木与天相连,秋月冬雪,望去千里一色。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1分)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白云出岫朗诵《放鹤亭记》 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00:00 04:31 闫效平解读苏轼《放鹤亭记》 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00:00 15:28纪录片“江南文脉·徐州放鹤亭院”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知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遯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释: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
熙宁,宋神宗年号。
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
及:漫上。
扉:门。
明年:第二年。
升:登上。
作:造。